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漫谈化学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问题的设计是教学的核心,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以溶液的组成标度为案例,说明了如何设计问题,并进行了科学评价。
[关键词]医用化学问题的提出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0-0033-02人类文明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前进,作为人类文明继承、传播、发展的主阵地校园课堂,当然也不例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成了当代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条核心教改思路,它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情境中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如何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每位职教工作者必须探索的课题,笔者在多年的医用化学教学中,结合自己实践谈一些看法。
如何设置问题是一门大学问,并不是一般意义教师随意地问,它是一项教学基本功,也是一门艺术,本文以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课程中“溶液的组成标度”为例,来谈谈提问的艺术性。
一、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概念
所谓问题,就是疑难或称“难题”,就是个人不能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教师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地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一般在课堂中为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新知识新内容时,易选用界定清晰的问题,而在课后布置的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则易选用界定含糊的问题。所谓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也称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引起的,问题情境就是出现在人的面前并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的那种状态。它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技能去寻找解决的答案、解决问题。没有问题情境就没有问题解决,而问题解决的结果则是问题情境的消失。因而教师如何设定问题,使学生处于合理的问题情境之中,便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问题的提出
(一)授课前的问题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授课前的问题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它起着承前启后,统领全局的作用,教师必须既要考虑问题对新内容的启发性,又要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背景,既要难度适宜,又要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不断地追问。问题的样式可以灵活多样,根据内容特点,设计出别出心裁的问题,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欲望听课。例如,在讲授溶液的组成标度时,我们首先从日常生活的事例说起:当我们喝糖水时觉得太淡了,你会怎么办?当我们觉得太浓了会怎么办?通过这两个问题思考与回答,让学生明白,溶液有浓与稀的区别,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浓,什么是稀。所谓浓就是溶质相对溶剂的量多了,所谓稀就是溶质相对溶剂的量少了。然后再设置一个情境问题:生活的糖水可以随意地调制,护士给我们病人输的液体可以随意调制吗?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们顺势讲解:它们的浓与稀需要精确到分子水平,即一定体积溶液中所含分子(或者离子)的数量要一定,为此化学上需要建立一个概念要定量地描述溶液中溶质相对溶剂的量的多少,这个概念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溶液的组成标度。至此,教师在课前的引入上已做足了功夫,让学生明确本章的重点及与生活和职业的关系。
(二)授课中的问题设计
若课前提问是为了做好学习前的知识准备工作,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是冲锋号的作用,那么授课中的问题则是主战场。教师需要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时时观察学生的情感动态,用幽默的语言,精熟的教学技巧适时地调节课堂的气氛与节奏,巧妙、机警地用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恰当地点拨、讲解、解答,确保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轻松高效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引导学生明确我们本章学习的重点是溶液的组成标度,它是用来定量地描述溶液中溶质相对溶剂相对量的多少后,承接前面,继续提问:“如何定义溶液的组成标度,就能定量地描述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相对量的多少呢?”让学生自己给化学概念下定义,这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也是有趣的,是值得思考的。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溶液组成标度的定义:一定量的溶液或溶剂中所含溶质的量。当然,课本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也需要老师通过恰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讲物质的量浓度时,就单位问一个最常见而又不引同学们注意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物质的量浓度的SI单位是mol/m3,而实际工作中用mol/L,mmol/L,μmol/L?当你配制某溶液时,如何选择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让同学们明白,在科学上,工农业生产当中,人们用数字描述事物的属性时,尽可能使数字简单明了,因此才创立了不同的单位。正如当人们的认识延伸至太空时,描述太空的距离只能用光年这样的单位。再比如,学习C(B)=mB/MB.V时,不是直接讲解,而是提问:“实验实里,有没有一种仪器或方法可以直接测量出某物质的物质的量?”学生的回答是“没有”,接着继续问:“实验室里能测出的表示物质的多少的量是什么?”我们知道,可以用天平秤测得物质的质量,可以用量桶量得物质的体积,而物质的量只有在知道物质的化学组成的情况下通过计算得知,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把化学实验室有关溶液配制的知识也复习了一遍,同时从本质上理解人们创造公式的用意。
(三)课后的问题设计
这是对教学内容的回顾与总结,同时又要把学生的知识与思维引向一个高度,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创新精神得到一个升华,而不是让学生的思想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及从考试的实用主义角度出发去复习,而是让学生们放眼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工作、生活当中的问题,有主动用自己的知识创造性地改造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意识。因此课后的问题设计就要把握其深度、广度和难度,让他们通过合作、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才能较好地完成。例如,课后我给学布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比较几种常用的浓度的表示方法使用的场合,通过调查说出在实际的工作或生产中如何选用合适的浓度。2.GB 2761-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婴儿配方食品0.5μg/kg,含义是什么?3.调查医院里,临床护士是如何配制给定浓度的溶液的。你有没有更好的配制方案?”结果表明,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和调研,学生既能深刻理解浓度的意义,又能体会到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并主动地用所学的知识改进工作中不足之处。
三、效果评价
通过调查和学生反映,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成效:
1.以生活中事例为提问的切入点,容易被学生理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常见知识和现象的挖掘,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学问,只有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让自己的知识变成能力,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创新精神。
3.通过让学生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4.通过社会调查研究,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识社会,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四、结语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已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体会到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投身于问题解决的活动之中,创造性地看待问题,要让学生有时间酝酿和讨论。如果学生觉得他们的想法受到教师的重视并有可取之处,他们就会更愿意投入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来。因此,老师要注意创设一个尊重学生意见的氛围,增强学生参与解决问题活动的动机。
2.培养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界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养成这样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将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地提高。
3.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老师应通过具体实例向学生示范如何分析问题,教会学生通过分析信息,使用已知条件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4.评价每个问题解决方法的优缺点。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教师应适时地给予评价,让学生通过比较一不同的方法的优缺点,达到提高认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
[2]张建伟.基于问题式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3).
[3]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