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36例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36例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均采用穴位埋线的方法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36例患者中有35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7.2%。结论: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有效。

【关键词】穴位埋线;黄褐斑

【中图分类号】R245.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082-01

黄褐斑是以发生于面部的对称性褐素斑为主要特征。古时的“面尘、肝斑、黧黑斑”即现在俗称的“黄褐斑、蝴蝶斑”。其表现特征为面部色斑呈黄褐色、深褐色或咖啡色,最初为多发性,逐渐融合成片,对称分布于面部,以颧部、前额、两颊最为突出。有时呈蝶翼状 、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面部无炎症及鳞屑。笔者收集2011年―2012年期间治疗的36例患者资料,现整理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均来自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均为女性患者,年龄在29岁~48岁之间。

1.2诊断标准:

1)面部皮损为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或淡黑,无痒痛。

2)常发生在额、眉、鼻背、唇等颜面部。

3)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

4)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嗜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可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1.3纳入标准:

1)年龄在29岁~48岁之间。

2)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3)排除其他面部皮肤疾病者。

2治疗方法

2.1 本病根据其发病病因、病机可分为气滞血瘀、脾虚湿困、肝肾阴虚,其表现各有不同

1)气滞血瘀:面部色斑呈黄褐色、深褐色或咖啡色,最初为多发性,逐渐融合成片,伴有妇女痛经,或经前期胀痛,舌黯红,有瘀点或瘀斑,脉玄滑。

2)脾虚湿困:面部色斑呈黄褐色、深褐色或咖啡色,伴神疲乏力,腹胀,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濡缓等。

3)肝肾阴虚:面部色斑呈深褐色或咖啡色,伴有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盗汗,舌质红,舌体瘦小,苔少,脉沉迟等。

2.2 取穴: 迎香、颧、合谷、血海、三阴交、阿是穴。气滞血瘀型可加太冲、膈腧;脾虚湿困型可加脾俞、阳陵泉;肝肾阴虚型可加肝俞、肾俞、太溪。

2.3 方法:术者用注线法将已消毒的羊肠线长约1cm(面部穴用0.5cm,背部和四肢穴位用1cm)从针尖处装入一次性穴位埋线针针体,线头与针尖内缘齐平。面部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术者左手将皮肤捏起,采用注线法将针头快速刺入穴内(因面部皮肤血管丰富且较敏感故面部穴位要求选穴精准,不强调针感),出针后按压;四肢及背部穴位皮肤常规消毒,术者左手绷紧皮肤,采用注线法将针头快速刺入穴内1.5~2.0 cm,出现针感后推针将线送出,出针后按压,针孔用碘伏消毒,再用创可贴粘贴24小时,15天埋线一次,5次一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1]:

1)治愈:颜面皮肤呈正常肤色。 2)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 3)未愈:皮损无明显变化,或消退不足30%。

3.2 治疗效果:36例患者中有35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7.2%。

4总结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血不能上荣于面部;偏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阻,气血不畅,颜面失养;年老精亏、肌肤失养,肾之本色浮于颜面,均可导致黄褐斑。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与雌激素代谢失调有关,另外还与日晒、长期使用化妆品和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有关,故本病多见于怀孕、人工流产和分娩后的女性。故治则应调和气血、化瘀消斑,选取面部迎香和颧来疏通局部经络之气,化瘀消斑;选取合谷、血海、三阴交补益脾胃,调和气血,使气血上荣于面部,达到消斑的目的;取面部斑点较聚集的阿是穴来加强局部的气血运行,共凑消斑之功。治疗时应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分型而选取相应的穴位,让治疗效果更佳。

因黄褐斑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故治疗期间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尽量避免日晒和接触刺激性化妆品,保持心情舒畅和充足的睡眠,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