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昆明市女童外阴炎临床诊治与预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昆明市女童外阴炎患病现状和诊治预防对策,为女童生殖保健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4例女童外阴炎的患病现状,临床表现及诊治预防情况。对其中症状典型的369例患儿做了淋球菌涂片及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查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检查、霉菌和滴虫检查等。结果 6~12岁为女童外阴炎发病的高峰年龄段,非特异性外阴炎居首位。结论 女童外阴炎发病情况有逐渐增多趋势,尤其在城市,公民卫生健康知识宣教、保护环境和加强对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管很重要;应重视预防为主原则,早发现,早诊治。
【关键词】女童;外阴炎;诊治;预防
女童外阴炎是一常见小儿妇科疾病,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小儿健康。笔者统计了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间在本院小儿妇科门诊就诊的2024例女童外阴炎进行总结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小儿妇科门诊就诊4 212例患儿中有2024例各种外阴炎患儿,占小儿妇科门诊患者的48.1%。年龄48 d~12岁,其中0~3岁有680例(33.6%),3~6岁有581例(28.7%),6~12岁763例(37.7%)。来自农村516例(25.5%),城市1508例(74.5%)。
1.2 临床表现 2024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外阴潮红、红斑、瘙痒、分泌物增多,部分有明显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异味,伴尿频尿痛,粘连324例,均无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1.3 实验室检查 部分病例分泌物涂片镜检,查到阴道滴虫、霉菌感染 20例,梅毒4例;其中对369例典型病例做了NG、CT、UU检查,结果NG阳性15例,CT阳性17例,UU阳性28例。
1.4 治疗方法及结果 轻症病例用消炎止痒中药洗液清洗外阴后局部涂红霉素眼药膏,2~3次/d;严重者加服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或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50~100 mg/(kg•d),治疗7~14 d后复查大部分患儿基本治愈。对粘连患儿,在局麻下行小分解术后用红霉素眼药膏护理,基本可治愈。
2 讨论
青春期前女童性器官处于“安静期”,子宫呈幼稚型,外阴、阴道皮肤黏膜较薄且无弹性,阴道细长,卵巢小而狭长,尚未发育,不分泌激素,因而该年龄段女童感染性疾病多发,小儿生殖道感染以外阴阴道炎为主[1]。本院统计资料显示在门诊患者中近一半(48.1%)是外阴阴道尿道炎患儿。小儿妇科病也是儿童疾病中的常见病,症状多样及自身认知能力尚未健全的特点,常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加上免疫功能及卵巢功能发育不全,外阴皮肤粘连菲薄,生理特点为阴道短小及与尿道和口近,缺乏外阴自净能力(能力弱),受多种原因刺激(尿液、汗液、粪便等)易发生炎症,有利于发病。本研究2 024例患者以6~12岁患儿患病率最高,与外阴卫生状况差有一定关系,其次是0~3岁,与生理因素等有关。
近年来对女童外阴炎报告多在病原学研究,但大多数外阴炎是非淋菌性和普通炎症,最多的原因是卫生状况差引起感染。张娟等调查显示,外阴卫生不洁是女童外阴炎的重要原因。
另部分女童的父母患有阴道炎等性病,提示家庭密切接触或不良的卫生环境和习惯与女童外阴炎关系密切[3]。所以,对公民进行卫生健康知识宣教非常有必要。
女童外阴炎发病以城市儿童多见(74.5%),多因直接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物品被感染,女童外阴炎传播途径与成人有很大不同,以游泳、洗澡等公共场所传播为首要途径,以间接接触传播为主[4]。本组城市发患者数明显高于农村,与成人一致[5],间接提示城市环境污染、公共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在小儿妇科疾病中外阴炎是最常见的疾病,在本院2年小儿妇科门诊4212病例中有2024例外阴炎患儿。特别近几年来,门诊小儿妇科感染病例明显上升,并发现不少性病病例,成为小儿妇科疾病门诊病例首位[6]。
女童外阴炎的预防。关键是做好个人卫生及外阴清洁工作,尤其是 6~12岁的女童,每日用温水清洁外阴,勤换内裤,不与他人混用个人卫生用品,不与父母同床,避免交叉感染。应对家长进行卫生知识、女童保健知识宣教,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托幼机构等公共场所重视被、褥、用具、水、卫生间等清洁消毒工作,发现患病儿童及早就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城市公共环境卫生的监管。
参考文献
[1] 杨冬梓,石一复.小儿和青春期妇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9-261.
[2] 张娟,刘慧丽.北京市崇文区女童外生殖器卫生状况调查.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3):237.
[3] 周希红.女童外阴炎52例临床分析.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7,14(2):41-42.
[4] 罗晓燕,何佳禧.女童外阴炎440例临床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32(5):284.
[5] 王娟莉,王碧霞.女童性病105例临床分析.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20(11):686-687.
[6] 蔡扬洋,任虹平,柴泽英.小儿妇科疾病的临床和病理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