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路径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Path Cho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WU Hui

(He'nan Medical College,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 as a global social systems project, and at present,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To explore the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rom many-side and angles, Putt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a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转型期,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全局性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本文拟从多角度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

1 转变态度,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给予了人类一切,甚至包括人本身,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面对严重的在生态危机,人类必须改变征服自然、控制自然,把人类置于自然之上的传统态度,树立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调整对待自然的方式,使人类的活动限制生态可承载的范围内。

当前,我国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总体上还不够高,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是关键之举。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广泛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环保宣传教育,普及环境科学和法律知识;广大新闻媒体加大对生态环境事件的报道,让公众深入知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引导他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进而对自己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建立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专题网络,在大型网站开设生态文明宣传专栏,使公众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氛围。

其次,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横向上说,生态教育应以日常学科教学为载体,贯穿于课程体系之中,成为一个重要的课程领域;从纵向上说,生态教育应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和实践过程之中,成为全程教育和终身教育。”①在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结合幼儿和中小学生自身特点,在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宣传环保知识,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设置生态文明专业,开设生态文明专题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生态文明问题,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专门的章节讲述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问题,为我们课堂上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具体内容和参考。同时,开展生态文明专题讲座,使其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开展课外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关注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他们逐步养成环保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最后,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能否积极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从现实情况看,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国公众表现出言行不一,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自觉性不高。生态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取决于公众能否用实际行动支持环保工作,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政府应该建立公众参与的渠道,完善参与机制,打造可行参与途径。首先要满足公众的生态知情权,建立环境问题举报监督机制;其次鼓励和支持民间环保组织的发展;再次举办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吸引公众多渠道多途径地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承担了巨大的资源能源压力,付出极其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我国的 GDP 以每年 8%~12%的速度增长,环境损失也占当年 GDP 的 8%~13%”。②从总体上看,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与低产出、低技术、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存在。党的十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首先,树立科学发展观。环境问题的产生实质就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无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大肆掠夺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的负效应。我们要想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能源,树立科学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③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解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其次,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际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解决过去的经济发展当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不可持续、不均衡的问题。党的十报告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经济发展中,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再次,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完善科技有效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机制。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等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和政策措施建设。

3 健全环境法律体系,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要健全环境法律体系。当前,我国环境法律体系已基本上建立起来,但是仍然不完善,在环境法律制定、执行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健全环境立法,走法治化环保道路;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在环境执法过程中,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打击不力,执法不及时、不到位等现象。同时,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限,违法成本太低,即使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也无法得到有效的遏制,从而不能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再者,加强对执法过程监管,杜绝执法过程中的行政干预,人治大于法治、关系大于原则的现象;通过司法途径加以遏制各类肆意破坏环境的行为。

其次,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政府是环境保护的“排头兵”,而事实证明,一些地方政府在环保方面不作为、干预执法和决策失误是造成环境问题的主要根源。要想切实落实“地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唯GDP论”的政绩观,将环境“一票否决制”确立为政绩考核的核心内容之一。尽快推行绿色GDP,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使各级政府树立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再次,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在现状化建设中,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要根据国土规划和相关规划,划定“生存线”、“生态线”、“发展线”和“保障线”,全面加强国土空间开发的管控;对涉及国家粮食、能源、生态和经济安全的战略性资源,实行开发利用总量控制、配额管理制度,确保安全供应和永续利用。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资源价格体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资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将资源自身价值、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等因素纳入资源价格体系,使免费的资源变成“谁使用谁付费”的资源,完善资源价格体系结构,为资源有偿使用提供体制保障;执行资源开采权有偿取得制度,所有资源使用主体通过招标、拍卖等市场竞争手段公平地取得资源开采权;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资源市场交易体系,通过市场对资源的有序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生态保护,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④为原则,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惩罚性收费,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有利于发展环保市场,推广节能量产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需要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支持。

此外,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与用途管制制度,建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评估生态资源使用状况并据此政府政绩进行严格考核;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马克思的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编号:2013-ZC-119)研究成果

注释

① 朱国芬.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教育体系[J].环境教育,2006(10):20-22.

② 黄国勤.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7.

③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15.

④ 杨丽韫.我国生态补偿主客体界定与标准核算方法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