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闻学科建设要务实、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闻学科建设要务实、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采访蔡铭泽院长时,他说自己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对认准了的那件事,就要咬着牙坚持到底,也许正是这份执着和创新的愿望逐渐改变着暨南大学新闻学院,改变着如我们一样的学子。

近几年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在面向社会、突出学科特色、增强学术含量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为此,我们访问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蔡铭泽博士。

采访者:目前,新闻学院在全国可以说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各类学校竞相开设新闻专业,您认为暨大新闻学院在与其他同类院系竞争的过程中有什么特色?

蔡铭泽:首先,暨南大学在广东广州办学,这样一个地缘环境给学院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影响:第一,老百姓有钱,愿意投资教育,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资金保证。第二,媒介的发达给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院的老师很多是直接从新闻媒介调过来的,也有利于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学生的就业。同时,媒介改革的实践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多鲜活的例子,我们的省部级课题中有80%以上是研究广东媒介的。第三个方面的影响是我们办事思考问题会非常自觉地按照市场观念,按照民主、法制的要求,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公平公正。第四,在学科建设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个过程,虽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对学院的发展有比较大的冲击,延迟了学院博士点的申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师注意力重心的转移,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总的来讲,这个方面有个发展过程,初期是有冲击的,现在变成正向的推动。

采访者:很多人都知道,贵院对外招生的培养也是在全国高校中的一大特色,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蔡铭泽:在900名本科生中有620多名外招生,占到了72%。外招生的数量在扩展,质量也有提高。有一位外招生还当上了学生会主席,获得各种奖学金。外招生基础背景教育与国内教学有一个衔接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老师很辛苦,但效果是显著的。一方面,学员受到了境外学生的认可,越来越多优秀的海外学生,特别是港澳的学生来学院就读;另一方面,实实在在为海外华语传媒培养了一批人才。现在澳门有70%的媒体从业人员都是我们学院培养的,香港、海外华人中也有相当一批,这些人都是维护港澳稳定、推动华语传媒发展的中坚力量。

采访者:广东是新闻媒介较发达的地区,新闻媒介改革走在全国的前沿。在这种新闻改革进程中,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如何和业界形成良性的互动?

蔡铭泽:从互动角度来讲这是个大课题,全国新闻教育的特点,决定教育必须和媒介的实际相结合,现在真正将互动解决得好的不多。新闻教育互动必须建立在发展实力的基础上,不只是建立在感情的方面,是一个实力的交往。现在媒介也逐渐认识到,新闻教育对他们的作用,也认识到媒介也不就是高于新闻教育,这个问题已经发生变化,解决这个问题的基础逐渐具备。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根据新闻教育的特点,我们要求老师,特别是教业务的老师,必须具备媒介的经验,我们的很多老师都有业界经验,有些就是直接来自于媒介。这是我们暨南大学的传统。学院既注重学历,注重正规的教育,更注重媒介的经验。我们把老师派到媒体去,一是学习,二是吸收经验教训,这是一个好的作风。其次,利用几十年来积累的资源,争取媒体的支持。与媒体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吸纳学生就业。我们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广东电视台等媒体,甚至与下面地市级的媒体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再次,学院的科研课题八成以上来自于广东的新闻媒体实践。除此之外,我们还支持媒介的发展,参加媒体的培训和教育。如我们大规模参加了广东省委组织的新闻培训活动,既提高了老师和新闻学院的知名度,又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广东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采访者:能介绍一下新闻学院在学科设置和建设方面的情况吗?

蔡铭泽:新闻学院的学科设置我想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以我为主,稳步前进”。这是我办事的风格,也是我们学院学科建设发展的风格。所谓“以我为主”就是通过扎实努力的工作,把现有的基础专业办好,把现有的人员组织好、力量调配好。主要是把新闻学、国际新闻、广告学和广播电视新闻这四个方向的学科建设好。在这四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新闻学院又发展了一个新的学科,或者说新的团队――媒介经营管理。目前,这一学科拥有国家重点项目和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和广东省学科建设的创新团队。

学院以后的发展应该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院为实体,来组织教学和科研,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就是全力建设新闻史论、新闻业务、广播电视新闻、广告学和媒介经营管理这五个学科;“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就是由学科带头人带领团队进行教学科研,给他们以实际权力;“以学院为实体”,就是将管理的职能全部集中在学院,这样,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把学科建设搞上去,是一种比较好的模式。

采访者: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新闻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中心环节,学院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蔡泽铭:我们的科研这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也得到了北京、上海等地专家的认可。首先,队伍整齐了。现在学院有7名教授,16名副教授,专业教师45人,队伍比较理想。这支教师队伍人数在国内不是很多,但学科背景比较纯,都是具有新闻媒体经验或是学新闻出身的。其次,科研项目多了。原来是没有省部级项目的,有的多数是省内的项目,实际上是国务院侨办的项目,从2001年薛国林副教授拿到国家级项目,实现零的突破以后,到2003年曾建雄教授获得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又是一个零的突破。现在,我们有4项在研的国家项目,有14项省部级的社科项目。再次,科研论著的出版情况有比较大的发展,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极为丰硕。从2002年到2004年底,学院共出版了16部著作和十多本高校新闻教材。现在,又积极利用学院力量支持老师出版科研成果,除了与福建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暨南新闻传播学人丛书”外,还与暨南大学出版社合作,重新改版推出高等学校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已经出版的就有20多本。此外经过协商,暨南学报也为学院师生开设了固定栏目“新闻传播研究”,定期刊发高质量的、理论色彩较强的论文。学校和学院都鼓励教师往更高层次、更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上,实行计分制,并相应提高了在权威期刊奖励的力度。作出成绩的我们就表扬、奖励,形成一种风气,大家都做科研,大家都成名师,这种气氛营造起来了。

采访者:您在广州师院将新闻传播系办得初具规模,任暨大新闻学院院长以来,新闻系组建成为新闻学院,师资队伍日益强盛,教学科研成果颇丰,2004年新闻学专业获得了广东省名牌专业称号,作为一位管理者,您有什么独门秘籍和大家分享?

蔡铭泽:没有什么经验,主要是广东的大背景好,任何人在这个位子上都是可以做好的。如果说体会,具体来讲有三点:一是按规章制度办事,无规矩不成方圆,“事、情、法、理”这四个字,我崇尚法。二是抓队伍建设,领导者的本领在于大家愿意和你合作,并且从合作中得到好处。因此,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要能够识才、爱才、用才,不能搞武大郎开店。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一个时期内要办的事情不要太多,一个学期或一年就一个中心,一个阶段重点做一件事。再把中心的工作和重点的事情凝练成一个方向或一个口号,让大家认同,这样其他事情就好办了。当然,口号和方向的提出要切实,不能乱提。学院到目前为止共提出过三个口号:2000年提出了“创建名师名系”工程,之后提出“四向度”发展的口号,即向前发展、向上发展、向外发展和向后发掘我们的历史资源。现在学校刘人怀校长给我们学院题了词――“媒体精英摇篮,新闻学术重镇”,这又代表了新闻学院新的发展方向。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这三个口号初步实现,事实上,在每个口号提出和实践的过程中,新闻学院都在一步步向上走。

采访者:谢谢蔡院长让我们感受到了即将60岁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活力,我们相信,你们“媒体精英摇篮,新闻学术重镇”的发展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作者为广州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