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专家访谈:你的养生之道有个度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专家访谈:你的养生之道有个度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恐怕找不出什么比长寿更令人向往的了。远有彭祖、孙思邈,近有朱屺瞻、齐白石这些寿星,这些或传说或现实中养生有道的人物,始终是平凡百姓崇拜的偶像。进入21世纪,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传统的养生保健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热潮。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哪处没有养生之道的宣传?但是在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喧嚣声中,有时会发现一些截然相反的声音。例如对于锻炼,一种说法是“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对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全身代谢,增加骨密度都有帮助;另一种说法是“生命在于静养”:练气功(指内养功)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支配内脏的活动,甚至可以治病。有的报纸说吃素好,君不见有道高僧鹤发童颜、健步如飞?有的杂志说不吃荤不得了,难道忘了从前一个月几百克肉,腹中空空、两腿飘飘的日子?

为什么我们会走进非此即彼的误区,究竟读者或听者应该相信哪一种说法,在养生健身中有没有一个比较公正的标准,带着这些问题,通过电话,我们采访了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教授、主任医师,本刊特约作者吕斌先生。

记者:关于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养这个问题,是一个老话题了,多少年争来争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真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吗?

吕斌:每一种关于养生保健的说法,都有特定的前提和适应对象。比如外国人风行晨起跑步,我们很多人也效仿,不少人尝到了甜头。可是有人一早起来空着肚子大步快跑,大汗淋漓,突然昏倒,甚至休克、死亡。出现这样的悲剧,却不能就此认为晨起跑步就一定会伤身害命。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晨跑对身体不无益处。但是晨起空腹运动,主要的热量来源靠脂肪分解,此时血液中脂肪酸会显著升高,可能损害心肌和血管。如果跑步者原有隐性冠心病或动脉硬化,就可能出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肌梗死。

以静养为锻炼的,若不与适当的运动相结合,一味地练静功,也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和骨质疏松。这种用进废退的变化,在老年人身上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的骨代谢总体来说是趋于衰退的。

而想通过锻炼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关键在于掌握一个“度”。“适度”的合理锻炼有科学的依据,可采取“定期运动”法:每星期锻炼三次,每次20~30分钟,散步、慢跑、游泳、球类、太极拳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另外应遵循“适当运动量”法,以锻炼中或锻炼后的1分钟脉搏数为基准。由于年龄和体质不同,理想的锻炼后脉搏波动也不同。一般用220减去年龄数为最高脉搏数,剧烈运动也不应超过此限。用最高脉搏数乘60%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下限,体弱者与老年人不适宜剧烈运动,应取下限为宜;如脉搏数低于下限,说明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锻炼目的,还可加大运动量。用最高脉搏数乘85%为理想锻炼脉搏数的上限,若一般人达到或超过上限,就应减少运动量。这样的适度运动、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记者:有一种说法,叫药补不如食补,你对这怎么看?

吕斌:现在大家一般都知道要加强营养,但营养要适度、均衡。常吃山珍海味,大腹便便,营养过剩,会有肥胖病、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病之虞。目前这些病的发病年龄都有年轻化的趋势,都是摄入过多营养的结果。偏食荤或偏食素都不利于健康,最好荤素搭配,粗细混吃,因为人体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一般人都可以从普通食物中摄取所必需的营养素。应该这样说,纯粹吃素或吃荤而长寿者也不乏其人,但总体来看,长寿者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是不挑食、荤素杂食这条养生之道。

记者:现在一些人迷信高级营养品,拼命补充各种营养,这可能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但补什么怎样补大多数人并不是很清楚。

吕斌:是这样的。进补,是古老中国独有的养生观念。现代的进补,有现代高科技手段和渴望长寿的芸芸众生作后盾,无论是观念还是方式都发展得如火如荼。保健品和补品种类从来没那么多、卖得从来没那么红火过,以前说得最多的是“冬令进补”,现在已大有“一年四季都要补”、“男女老少都来补”的趋势。其实,进补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大至宇宙,小至人体,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里面都有自然的规律。中医说阴阳和谐运转,五行相生相克,使人体的内环境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如果阴阳失去平衡,说明体内就有所“偏”。任何药物(尤其指中药),其性必有所偏,如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辛甘酸苦咸等,平性的中药很少。用药物的“偏”来纠正人体的“偏”,若人体并没有“偏”,服用有偏性的药不是反而制造新的“偏”吗?服用大量有“偏”性的补药,在兴奋一方的同时,也会造成另一方的消耗,也就是中医说的“阳盛则耗阴”,从而形成新的“偏”,甚至发生阴阳的转化。有的人吃红参引起咽痛、流鼻血;有的人吃野山参引起头痛、血压升高、失眠。原因是这些人体质倾向于阴虚,而错用了温热性大补元气的药。由此可见,服补品养生也有很多讲究,进补不当会适得其反。进补的原则应该是“让药凑(迎合)人”,而不是哪种热销吃哪种,大家说好我也试试,让“人去凑药”。

记者:能不能讲得具体一些,比如养生左右为难时,不知听哪个的时候怎么办?

吕斌:我刚才说了一些养生保健中的问题,并不是要给蓬勃发展中的“全民保健养生热”泼冷水,只是希望大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养生之道上走得更便捷些。大家也不要埋怨媒体不负责任,科学家朝三暮四。科技在不断进步,很多认识需要不断更新完善,对某个问题不同阶段有不同看法,这是不足为奇的。那么遇到具体疑惑怎么办?这里教大家做几道思考题。

一、这个养生法对我来说是否适度?

这是养生保健必须遵循的原则,适度就是讲求中和、不偏不倚,即中医讲的阴阳平衡。具体的条件前面已经谈到,这里就不重复了。

二、这个养生法是否对我有针对性?

没有万众适用、固定永恒的保健方法。中医讲辨证施治,就是因人而异,同病可以异治,异病可以同治。保健也要因人、因体质、因年龄、因性别、因病而定,有时还要因时、因地而定。

三、这种说法是否经得起重复?

由于科学本身要求能够重复,个别的现象不能代表真理。因此成熟的科学结论都是从群体、大量数据中得出的结论。由这样的结论而来的科普文章也相对可靠。

四、两种说法不一样怎么办?

有时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角度的争论,争论双方各有一定道理,也各有不全面的地方。这时可以将两者的意见互为补充,就可能是较全面的结论。

五、新的发现与传统说法截然相反怎么办?

要明白任何专家的意见都不是定论,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对传统的认识提出挑战是正常的。但如果新的发现与传统认识截然相反,则最好持慎重的态度,不要贸然相信。这时可参考第三道题的原则,新的方法如果能够得到不同科研单位的确证和权威性的支持,才能考虑运用到自己的养生保健之中。

一旦在养生保健中左右为难,大家就可以做一下这五道思考题,是取是舍心中自会有分寸;一种保健方法认真施行了却不见效,也可以反过来思考一下这五个问题,多半能发现症结所在。相信大家在养生之道上坚持理智的思考,大多数困惑能迎刃而解,科普文章里的内容可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从而形成自己最佳的保健方案。最后祝年轻读者朋友们身强体健,事业进步;老年朋友们老当益壮,寿比南山。

吕斌: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生殖医学教授、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男、女生殖医学科研、临床、教学工作。擅长诊治各类性疾病,参与研制新型宫内节育器(LNG―GU―IUD)获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课题六项。已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国内外108篇,目前在国内多家健康科普杂志开设了性学内容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