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感统不良”与学音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感统不良”与学音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已30多年,这期间常遇到一些困扰。例如:为什么有些孩子无法安静片刻认真学习?为什么简单的五线谱,在有些孩子眼睛里就好像有千条线穿插着出现?简单的敲对木琴、弹对钢琴琴键,为什么有些孩子很难做到?

其实,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这些问题是由“感觉统合不良”而造成的。

感觉统合,是指人体各种神经系统传导各种感觉、触觉、听觉、视觉等至脑部,在脑部经过整合、组织后再发出命令,然后执行在身体、生活上的一系列行为。当发现有些音乐的学习对某些孩子存在那么多的困扰,你可以从“感觉统合”的角度寻找到答案。可以根据感统专家的指导,从事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来改善。

大孩子学音乐的困扰:与感统不良有关

困扰1:认不清五线谱

这关系到大脑“前庭功能”运转的问题,会牵涉到孩子是否能正确地判断周围物体的方位与他自己身体的动向。

就算放大很多倍的乐谱,在有些孩子眼里,却只是混乱且没有方位“符号”,这常见于太早学习识谱的孩子和眼球运转不够迅速的孩子。

因为认识音符需要较长时间的定点注视,需要集中注意力,手眼还需要配合协调。

这样的孩子应该――

先治疗好他的前庭功能系统障碍,做一些运动如:溜滑梯、荡秋千、跳弹簧床、跳绳、打球、按摩身体等,充分地刺激前庭系统,使状况得以改善。

困扰2:同一位置的音符,孩子无法辨认

对于视知觉发育不良的孩子,无法正确判断音符是很正常的,尤其是位置相差不远的音符(相邻两线上的音),或形状类似的节奏符号(空心音符和实心音符)等。

如果视觉反应不良,便无法辨别形状的异同,也无法类比。

这样的孩子应该――

玩分类游戏,走迷宫,玩拼图等,使孩子在这类活动中,得到良好的视知觉刺激,以改善视谱不良的问题,这样“刺激大脑”一阵子之后,再开始学习音符,孩子的学习状况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也非常有助于他日后阅读文字书籍。

困扰3:老敲错琴键和写错音符位置

这并非智商问题,却常被成人以“反应慢、笨拙”来处理,让孩子受到许多不必要的委屈。这样的孩子大多是手眼协调有障碍,或身体左右两侧的交错整合能力失调。

因此当孩子的大脑下达命令“在第一条线画个圈”时,他却在别的地方随意地画个圈,或是他想用右手敲较靠近左侧的琴键,却在尚未到达左侧时,混乱的脑波信息使得他随意就敲出一个音符。

这样的孩子应该――

揉搓大块的黏土、陶土,在大大的白纸上用粗笔随意涂鸦,跳绳,玩拼图、组合玩具、大块积木,丢接球等,来增强手眼协调能力。

还有研究指出:在婴儿时期,妈妈可常常轻轻按摩宝宝全身的肌肤,也是刺激感觉统合的一种好方法。

建议家长不要过早地让孩子进入正规的音乐学习,而且要充分地发展孩子的各类感官,以避免和减少在今后学音乐中的困扰。

改善“感统不良” ,音乐来配合

反过来,改善感觉统合不良,也能用音乐活动来进行配合。

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教学”

目前较为流行的奥尔夫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动作教学,通过肢体的各种活动,来“感觉”或“学习”音乐。

一般人的想法是:学音乐就应该直接学音乐,为什么要绕圈,先学律动再学音乐?我认为可以从“感觉统合”上找到最好的答案。

所谓的动作其实并非舞蹈。动作是舞蹈的元素之一,而舞蹈则是从最单一的形态开始,到一个舞节、一个舞段,是一种经过组织、学习、需要较难技巧的身体活动。它需要克服重重的障碍,并不适合用在只是纯粹从“动”中去学习的活动。而一般性的律动活动,对哪些正常或是失调的孩子,都有许多帮助。例如:

配合轻柔的情境音乐(如大自然的录音、情调音乐),做一些认识肢体形象的活动,如在老师的要求下,或轻柔或强烈地做抬右脚、抬右手、抬左脚、抬左手、扭腰、抬头等动作(同样活动也可以躺在地板上进行)。

配合音乐的情境,将自己当成活动的雕像,不时地“雕”自己,以便体会身体能移动、组合的所有可能性,更多地发展、延伸、发掘、创造自己的肢体潜力。除了认识身体,刺激肌肉、肢体动觉,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肌肉张力,还有助于大脑前庭平衡系统的发育及增进身体两侧的整合能力。

配合音乐两人一组,一人用眼睛活动(身体及头部不能移动),另一人则以一只手指活动。用手指活动者,用食指或快或慢、或上或下、或前或后、或高或低、或横向移动或垂直移动等等,让对方的眼睛随着手指的移动而移动。这同时让眼珠得到了最好的练习,在促进方位感、手眼协调上也非常有帮助。

还有许多类似的活动,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想想如何设计和操作。

听觉的刺激

刺激听觉的方法有很多,最好又最有效的方法当属“音乐”刺激――既接受音乐的熏陶,又能刺激听觉功能灵敏。可以这样做:

多欣赏音乐。

音乐必须短小;旋律必须简单、稳定。建议欣赏旋律以及动感鲜明的音乐、“主题与变奏”的音乐,还可选择由两三种乐器同时演奏,但每一声部都须非常明显容易辨别的音乐。如:《卡农》(帕海贝尔作曲)。

常常重复欣赏同样的音乐。

相同的旋律,相同的节奏,更能引起听觉神经失调者的注意与共鸣。

请孩子跟随音乐自行创作动作。

当只有一人时,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个旋律,比如大提琴的部分是缓慢、沉重的动作,可以模仿老人走路,或者熊、大象等动物的缓慢动作。

如果是两人一起,一人随着低音部的大提琴声部做缓慢、沉重的移动,另一人则负责随着高声部小提琴的旋律,做柔美、温和如小天使一般飞舞的轻快动作。为了简化听觉上的难度,将原来的高、中、低三声部,只选择其中的高、低两声部来听。同时进行的两个律动动作,其感觉与线条可帮孩子训练听觉神经,并形成辨别声部的能力。

可配合道具。

随着音乐,除了孩子自己舞动以外,还可以让一些道具移动。这样容易引起孩子去“听”的动机,也比较容易投入、持续。对于那些胆小、不愿在人面前“舞动身体”的孩子,使用道具是最好的替代方法。

特别是听觉神经有轻微障碍者,或者那些对该听的话没听到,却接收到许多不相干的信息的人,这些听力的刺激方法更为适用。当然,一般的孩子都会非常喜欢这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