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船长不“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船长不“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六课《船长》是根据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小说改编的,这篇小说同样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里,不过题目叫《“诺曼底”号遇难记》。

课文中,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位沉着镇定、果敢坚决、保护弱小、以身殉职的英雄形象。我们从他简短有力的声音中听出了不可动摇的意志,我们从他威严冷峻的指挥中感受到神圣而伟大的智慧与人性,同样,我们也从他那徐徐沉入大海的黑色雕像般的身影中让自己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涤和激荡。

从教学目标出发,从实际需要出发,在本课的教学中,用声音和影像更能增强教学效果,进一步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教学本课时,用声情并茂的对话范读让学生轻易地走近船长哈尔威,在沉重的音乐声中,哈尔威船长徐徐沉入大海的画面,教室里的空气都快要凝固,没有谁,即便是平日里再调皮再不安分的学生也一个个都沉浸在对英雄的敬仰和无限的折服之中。

到这里,教学任务似乎完成了,但也有人意犹未尽,进行拓展练习。开拓视野,培养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很时尚,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居然有许多人在这样一个话题上大做文章:哈尔威船长可不可以不死,不死的方法有许多种!网络上有这样的讨论,语文教研活动中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也可谓不遗余力,甚至于教学参考用书上都提出这样的合作探究题:他为什么选择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后探究练习题第一题就是“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那么这个话题错了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因为只要是读过这篇文章的人,无不为哈尔威船长动容,无不为他的牺牲惋惜。世俗的人们总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好人一生平安。更何况,面对如此一位感天动地的英雄,有什么理由不让他雕塑般永远屹立在人们的面前?

敬畏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善良的人们总是有着与生俱来的美好和完美。一个能在生死存亡关头忠于职守,果敢指挥,挽救了全体乘员和船员生命的英雄,他一定有能力自救,他也完全可以自救,他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上帝!但是,当这种美好的希望一旦破灭,人们除了痛苦哀怨之外,就自然而然地讨论着属于消防队员在事故抢险之后的经验与教训,并且津津乐道,出谋划策,好像除此之外就没有表达敬爱的方法了。

事实上,我们知道,《船长》只是一部小说,哈尔威只是其中的一个人物。作家创作文学形象是依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对生活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后,创造出来的具有情感因素和审美感染力的策略图画和具体情境。人物形象是凭借语言媒介传达作家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哈尔威正是雨果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载体,雨果要通过这个典型人物来表达自己渴望正义,鄙视邪恶,讴歌英雄,崇尚壮烈的思想。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哈尔威船长就是雨果为了表达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一个形象,是他在对生活进行加工后的提炼,一个“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说的更明白一些,如果哈尔威没有死,他的人格魅力还能如此感染人、震撼人吗?可以肯定的是,其影响与结果必定会大打折扣。

言归正传,从语文教学的理论角度来思考,我们面对的是语文教材编制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材内容,语文教师则根据其既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思考与实践“教什么”“用什么去教”的问题。这些问题现在必须由教师来“创设”和“生产”,而“创设”和“生产”的前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本解读”。崔峦理事长说:“解读文本的功夫在课下,要深入钻研文本,站得高、想得开、钻得深。但不要就人过度发挥,提倡多元解读,要符合小学生的实际经验与能力,要深入浅出。”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到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也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特别强调教师与文本对话这一课,这正说明了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要做到高屋建瓴式的解读,只有居高临下,才能正确引领,否则“以己昏昏”必不能“使其昭昭”。

因为对文本的误解误读、浅解浅读或深解深读,以至于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料。图格列夫的短篇小说《麻雀》本意是要赞美“勇敢”与“爱”,但当学生责怪麻雀“冒险”之后,某教师居然附和并感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安徒生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想表达他对家庭、亲情和母爱的渴望,谁知“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几十年以来一直是在“控诉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到这,我们可以说,对哈尔威船长之死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对文本解读的讨论,也就是对教材内容“教什么”的讨论。所以,方智范教授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尽可能正确、到位地理解和把握文本,这是一道‘铁门槛’。”不然的话,变为笑话,变为谈资,成为永远的典故,这也不是危言耸听;即便像《船长》一课“脚踏西瓜皮,滑倒哪算哪”式的话题探讨,也太令人揪心,让人不敢恭维。

当然,准确地解读文本,只是第一步。崔峦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会的总结发言中指出,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要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准确深入的文本解读,二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教学实施。教学设计是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学情所确定的教学方法、程序,还包括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以及“生成”。正确的解读,合理的设计,灵活的实施,才能使学生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走进经典的世界,构建真正卓越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