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真东西与假东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报,看到一个故事:马衡曾任北京大学史学系名誉教授,开设金石学课程。一次,他带着学生到故宫看青铜器。他一边看,一边向学生讲解:这是“商器”,那是“周器”……有个同学突然问:“怎么知道是真的呢?”马衡沉思片刻,答道:“要知道什么是真的,先要知道什么是假的。”另一同学马上接着问:“那么,怎么知道是假的呢?”马衡沉思好一会儿才答:“要知道什么是假的嘛,先要知道什么是真的。”同学们都笑了,以为老师不肯把秘诀示人。多少年后,学生中很多人才慢慢意识到这段话看似可笑,其实是马衡的金玉良言。
表面上看,马衡的话似乎自相矛盾。可不是,只要不知道真的,就难以知道假的;而只要不知道假的,就难以知道真的。换言之,如果没有假的就无以证实真的,没有真的就无以证实假的。然而,这段“文字游戏”看似不可理解,但在现实中却是那样的合乎情理——因为只要有真货,就必有假货;有真品,必有仿品,自古皆然。甄别真假,一“比”即灵。
真品在哪里?通常情况下,在博物馆里,在专家的书籍里,也在一些知名度、信誉度高的拍卖场里。高仿品乃至假冒伪劣品又在哪里呢?无疑,多散落在地摊市场上,有时也发生在众多私下交易中,以至在一些诚信不足的拍卖场里也有。有了真品和赝品,尤其对那些“把玩得多、研究得深、比对得频”的藏家而言,只要看到物件,定能立马作出真与假的判断,就好似生活在一起的一家子,无论是谁,一记敲门声、一阵脚步声、一个喷嚏声,就能知道是谁回来了。
看真东西、摸真东西,是增长鉴定知识的必由之路,且看得越多、摸得越多,则积累鉴定常识越多,甚至还能臻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境界。著名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曾经告诉我:当年他鉴定真假《清明上河图》时,看细节是其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一张画里,麻雀与其歇脚而蹲的瓦片相当,这样的错误比例又怎会出现于名家笔下呢?于是,不论此画画得再精到,皆可排除在真品之外。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实事求是,用证据说话,让事实印证,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自是从事收藏鉴定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最近,读《“国宝”徐邦达的平凡人生》一文,始知有关《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原来,历史上有两幅《富春山居图》,其中一幅乾隆皇帝题了很多溢美之词并加盖了玉玺,另一幅御笔题说为假。连皇帝老子都盖棺论定了,谁又会去细细看察,与乾隆过不去呢?然而,徐邦达不能。他发现那幅“真”画的题款根本不合元代的规范,又经“比对”考证,最终了乾隆的御判,为那幅被打入冷宫200年的“假”画验明正身。事实证明,那幅假的《富春山居图》,只是明代书画家沈周的仿作。
正如徐邦达所言:“鉴定最怕对比。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一比就出来了。”以宋龙泉青瓷为例,在高倍放大镜下,“细看那青翠厚釉之下,釉子气泡宛如大兵团聚集,既均匀又密集;那大量釉中烧熔的石英子颗粒,迎光而视,犹如人头攒动;尤其是那失透的釉下,有的宛然乌云密布,有的仿佛乌云滚滚,有的犹如点点油滴,既深沉又秀美;像是在诉说千年的沧桑,又像是在描绘历史的长河,令人沉思”。说及仿品,则“其釉下的气泡新鲜、平淡,且不匀、杂乱,并大都釉薄光亮,呈半透明,令人乏味”。通过“比对”,掌握了这般异同,真伪立判。鉴定宋瓷若此,鉴定其他藏品又何以不是如此? 时下,收藏队伍越来越庞大。面对假冒伪劣大行其道的收藏市场,假若没有丰富的收藏知识,少却了丰厚的收藏底气,怎能绕得过造假者们的陷阱?虽说,玩收藏没有捷径,但深刻体会一下“马衡论真假”这番话,脚踏实地从认“真”识“假”做起,从反复“比对”做起,从勤奋学习做起,从不断积累做起,不失为收藏的一块敲门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