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解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解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培养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选择比较有难度跟教材内容又紧密联系的材料题进行教学

教师评讲的时候要选择比较有难度跟教材内容又紧密联系的材料题,让学生先有一定的挫折感。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才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评讲,而且听了之后才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比如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节有道材料解析题,题目要根据材料回答:(1)材料中的早期轮船航运以什么形式出现?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形式?(2)从中国轮船航运兴起的史实中可以看出它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其中,第(2)问难度明显较大。相当部分学生基本抓不住要点。如果此时教师能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对这个问题进行重点、清晰、透彻的讲解,肯定是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的。

二、要从材料中来

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教师向学生示范如何从材料中一点一点地得出答案的。做好这一步需要教师首先立足于材料,为深入分析、挖掘材料做准备。教师需要把参考答案摆在一边,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认真剖析每一个关键的句、词、字。通过多设巧设疑问,一个个破解疑问让答案自然而然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来。

三、评讲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用起来

很多学生平时背了不少东西,但一到考试碰上材料解析题便不知千言万语从何说起。这需要教师在平时评讲中注意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用起来,通过评讲中恰当的设问,先将学生头脑中一个个相关的旧知识点再现,让问题一点点变得清晰起来,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解题的思路并细细体会这一过程。体会了这一过程学生才有“会运用”的感觉,才能慢慢培养起知识的迁移能力。

比如教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这道材料解析题: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矧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富商大贾,历次亏折,裹足不前。……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等良田于硗确,置耕织为缓图,逆料数年后,工本徒抛,衣食无出,势将坐困。……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回答:

(1)“各国通商之初”,武夷北苑农民为什么争相种茶?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现实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学生解答此题时,其中第一个小题中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和第二个小题中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两问是比较难的。如果教师只是简单照搬参考答案――“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自然经济正在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学生不仅觉得突然,而且会没法理解,根本体会不到学以致用的。如此以后越发难得动脑去运用知识,越是不动脑就越是不会运用。当然,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目标也没达到。

所以,在评讲此题时笔者先设问:“‘这种变化’是指什么?”等学生明白“这种变化”指的是农民由过去不种、少种变成现在争相种茶之后,笔者再设问:“农民为什么过去不种、少种茶树?”然后引导学生明白――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的生产消费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对“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茶叶不可能生产太多。最后设问:“农民现在大量种植茶树不再是出于满足自己消费的需要了,而是为了拿去卖钱,也就是进行商品交换,那这种经济形式还是自然经济吗?”至此,学生已经不难理解自然经济正在解体。

至于第二个小题中的“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一理论,在教材“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两节中都曾讲到。但要是直接给学生“端出”“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个答案,学生肯定觉得还是不大好理解,有点突然,不知道这个答案从何处来,又是如何用到这个地方的。笔者的做法是通过设问带动学生先复习相关知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当学生答到“增加了中国的经济负担,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使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等等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是因为‘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造成的,但是如果像以前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经济跟世界经济没有太大关联的情况下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形?印度的茶叶产量为什么会影响中国的茶叶价格?这说明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市场还是孤立的吗?”此时,学生才开始明白“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