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绿色商用车的变与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绿色商用车的变与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去了解中国商用车当前在环保和节能减排上面临的问题和现实的挑战。

雾霾和机动车的尾气排放是2012年冬季以来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当我们描述我们生活在一片灰暗的世界,当我们担忧中国的汽车排放法规的执法不严、步履维艰,沉重之情难掩心头。

2013第五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汤大钢、上汽依维柯红岩营销事业部总经理曹宗强、中国重汽国际部总经理刘庆生、四川美丰化工股份公司研究院院长陶家明和宇通客车新能源首席专家陈慧勇共同参与的这场“绿色商用车的变与换”的讨论。

虽然以略显沉重的雾霾为开始,但最后我们发现,他们的讨论对于整个商用车的环保升级和节能减排或许有着重要的意义。

将要实施国Ⅳ,可不可以?

孟为(《汽车商业评论》副主编》):持续的雾霾天气,让人们对于PM2.5这个新玩意儿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在很多报道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高速发展的汽车都被人们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对PM2.5的贡献度达到20%~30%。而在这些各式的汽车中,重型柴油商用车又是排放的大户。

而另外一份数据表明,中国中部和北方城市每年的雾霾天气占全年天数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57.8%。如果按照世界健康组织对PM 2.5的定义来看,中国可以达标的城市几乎为零。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当雾霾天气大行其道,中国民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时,作为汽车企业,特别是商用车企业,我们的排放到底是怎么样水平?当前节能减排的紧迫性又是否格外强烈?

汤大钢(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主任):我所供职的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是一个技术支持单位,没有任何的行政权利,但它对国家政策方面了解得比较深入。

正如刚才主持人所描述的那样,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压力很大,特别是空气质量,已经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

国务院总理在两会记者见面会上专门提出,要给人民提供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和安全的食品,空气排在第一。空气问题的压力来自于2012年。刚刚过去的2012年冬天,老天爷制造了大量的雾霾天气,使得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被关注。

但是从环境质量的描述上来说,雾霾的关键应该是PM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现在PM2.5这个词大家也很上口了。

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PM2.5也好,其他的空气质量指标也好,大家都认为和汽车的排放是有直接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想大家也有同样的感受。但是如果一定要说有多少百分比是汽车贡献的,有多少百分比是柴油车贡献的,说起来比较困难。

我想大家通过过去一段的思考,已经得到了一个共识,各个方面,包括制造汽车的企业,制造发动机的企业,制造相关零部件后处理装置的企业,以及燃料和相关的一些产品生产企业,大家都应该共同地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不要推托是别人的责任,这样将来会获得一个改善的空气质量。

刚才说了商用车,也主要就是柴油车,这方面我们认为还是一个非常大的污染源,现在重型、轻型的柴油车,在用的有1500万辆,其中一半是重型的,每年要生产制造新的重型柴油车大概接近100万辆。这些车辆还是有很大的减排潜力。

这些车在我们过去一两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概每年要消耗掉7500万吨左右的柴油,这是相当大的数量,另外排放也会排放五六十万吨的颗粒物和四五百万吨的氮氧化物。

氮氧化物也是柴油车主要排放的污染物,被列为“十二五”约束性减排指标之一,要求到2015年比2010年减排10%。过去一两年各地的数据显示,柴油车减排的形势不是很乐观, 2011年排放增加了,2012年有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减少了,但是大多数地方还是在增加。

城市地区,我们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有几亿人口都在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这个空气可能有一部分是我们车辆排放造成的污染。我想大家如果各自能把各自的事情做好,就会把改善空气质量的时间缩短,所以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大的潜力。

目前从排放法规、标准方面来看,我们是在逐步地进行。但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油品的含硫量这个指标一直降不下来,实际上还没有实现的基本的条件,到现在为止目前还是在实施国Ⅲ的排放标准,比起现在在我们地球上可以实现的最清洁的排放控制技术还差得比较远。

我们希望大家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可以试问大家,我们这些汽车制造商能够把我们的汽车制造得多么清洁?距离零排放还有多远?其实我们能不能够做出来纯电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这些零排放或者低排放的产品,能不能够在实际应用当中获得广泛的普及,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考虑的问题。

我们将要实施国Ⅳ,可不可以?在什么条件下进一步升级到国Ⅴ,或者国Ⅵ?

国Ⅳ排放标准的实施,环保部在2012年第二次延期,又延期了18个月的时候,有一个92号公告,在公告里面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在2013年7月1号就要停止国Ⅲ车的销售和登记,到7月1号应该严格实施国Ⅳ。

但这里面还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当然这些技术问题不是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重型柴油车实现国Ⅳ,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利用SCR技术,我们现在统计已经有四千多个满足标准的车型,这样实施起来应该不会有重大的障碍。

当然了,在实施利用SCR技术过程当中,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OBD如何监管的问题等,还有待在实践当中加以解决。当然,很多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例如350ppm的车用柴油供应。很多加油站还是350ppm和2000ppm的车用柴油放在一起卖,显然2000ppm的柴油更便宜,用户不会去花高价买贵的产品。这样也会导致排放的增加。

所以,我说在这儿大家需要考虑更长远一点,就是从长期的考虑,能不能我们的汽车制造商和我们的合作伙伴,能够一起积极地推进柴油商用车排放的提高。

更高技术含量、更长生命周期

孟为:汤主任提到企业要尽可能多地尽责任,去推进环保升级。曹总所供职的上汽依维柯红岩作为一个重卡企业来讲,在节能减排所面临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我们的企业正在用哪些方法来实现它?行业内对国Ⅳ排放的实施也有担忧,您怎样看?

曹宗强(上汽依维柯红岩营销事业部总经理):首先非常感谢《汽车商业评论》组织这么一个严肃讨论的分论坛。我很荣幸代表汽车厂商来参与这次讨论。

我在南方工作,南方的雾霾天气可能稍微好一点,但南方的污染也是比较严重。对北方的雾霾我也深有感受。2013年1月,我到洛阳、郑州去过一次,当时真的是把我吓到了,一下飞机,他们形容了整个城市就像《指环王》里面的末日来临一样。

水和空气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生活的基本生存需求满足以后,环保会成为日后的一个主题。就像刚才汤主任所说,每个人都要做好分内的事情。

我国今天的这个环保问题,我认为主要是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造成的,特别是像中国的商用车,应该说1/3以上都跟煤炭相关的。

为什么和煤炭相关呢?因为我们70%~80%的电力都来自于煤炭发电。所以我们就会在内蒙古、陕西、山西大量采煤,通过往秦皇岛这条线往东部运输。

从企业来讲,节能减排有几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要少用,油耗少;第二个排放要少;第三个汽车的生命周期更长。

从耗油少、排放低上说,整个中国商用车的技术还是比较低的,2012年中国重型卡车销量是65万辆,实际上绝大部分使用的发动机技术还是1970年代的全机械技术。实际上,中国的商用车能否降低排放,和发动机的技术是有关系的。

现在,中国的厂家基本具备了最新一代柴油机的制造技术,它的油耗会很低,同时排放也会很低,再加上后面的SCR技术的应用,排放是完全能够达到国Ⅳ的排放标准,但它的成本会高。

另外,国人对于整车使用的理念,实际上是在逐渐变化的,但是根据全生命周期来选择车辆这个变化还没有成为主流。我们国人选择商用车,绝大部分考虑的是第一次购买成本,他觉得这个车便宜,就买了。而便宜的车意味着技术含量肯定低,对能源的利用效率也会低,排放也会增加。

中国商用车的使用周期是非常短的。中国重型卡车的使用周期一般只有两到四年,国外一般都有十年的生命周期。这是因为国外的产品制造技术更好,整车表面的油漆覆盖技术更好。而中国大部分产品的油漆在两三年就会脱落。

第二是各个关键制造技术要可靠,包括柴油机要可靠,因为车辆的报废对整个社会的环保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整车的使用周期更长,对环保更加有利。

作为汽车企业而言,我们认为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我们要生产更高技术含量的车,让排放更少;二是让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更长。

国家的政策对于影响人们的购车变化很关键。比如说我们很早制定了国Ⅳ的排放时间表,实际上厂家也希望国家严格按照这个时间表来执行。毕竟厂家为了它花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准备产品。但是我们按照之前的经验的话,国Ⅳ排放不知道2013年的7月1号能不能正常执行,但是我们希望是严格执行。

孟为:刘总是来自中国重汽,中国重汽是我国重型卡车的生产领军企业。并且您还一直负责海外市场,我们想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一是中国重汽在节能减排所做的准备工作,二是从海外市场的运行经验看,国Ⅳ甚至更高排放标准的执行需要我们的企业和产品做好哪些准备条件?

刘庆生(中国重汽国际部总经理):谈到重型卡车污染和排放问题,中国重汽作为一个卡车制造企业,从企业高层到各部门对于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和环保都极力拥护,这不仅是关系民生的问题,也是大势所趋。

对企业来讲,节能减排和环保就是一个技术储备问题,中国重汽这几年开始引进发动机技术,也跟其他厂家合作,满足欧Ⅲ、欧Ⅳ、欧Ⅴ的发动机产品在几年前就作好了准备。从技术储备角度考虑,我们的产品可以满足7月1日将要实施的国Ⅳ标准甚至更高标准。

关于海外市场,中国重汽对海外市场的布局比较大,2012年出口达2.8万辆,排放有欧Ⅱ、欧Ⅲ、欧Ⅳ甚至欧Ⅴ。例如在南美的智利、俄罗斯等市场都是欧Ⅳ排放,巴西则是欧Ⅴ。

进入这些市场的先决条件就是认证,严格按照欧洲的标准来认证,特别是发动机的认证标准非常严格。但如果谈经验,可能还是回到我前面所说的,必须要有良好的技术储备,才能够支撑企业的产品去满足排放和环保的要求。

关注车用尿素溶液

孟为:我们提到国Ⅳ,目前国内企业普遍达成共识的技术路线是SCR技术。SCR技术的应用就会涉及到添加车用尿素(欧洲称AdBlue,北美称DEF)的问题。但据我们了解,距离国Ⅳ的实施还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但我们加注车用尿素的配套站点还几乎没有用。来自四川美丰的陶家明院长一直在关注车用尿素这个市场,它的产业情况现在是怎样的状态?未来车用尿素在国内的推广,您有着如何的见解?

陶家明(四川美丰化工公司研究院院长):四川美丰主要是从事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工产品,原本和汽车这个行业搭不上界。但2009年开始,我们关注车用尿素溶液。

我们了解到欧洲,包括美洲,随着SCR技术应用的推广,车用尿素产业也在随之发展。

首先我们看到欧洲的市场,SCR系统相关的车用尿素溶液,在2005年欧洲开始实行欧Ⅳ标准时,这个市场比较小。2004年的时候,整个欧洲的车用尿素加注站和零售点只有20个点,到2006年的时候网点基本上建成了,到2007年,整个欧洲车用尿素供应的网络已经相当完备,散装零售店和加油站网点基本上各占一半。

2010年,欧洲车用尿素市场规模在110万吨以上,2011年大约在140万吨,2012年已经达到170万吨,我们估计2013年底这个数字可以突破200万吨以上。

再看美洲,它的发展要相对要缓慢一点,美洲市场从2010年开始才由过去的EGR+DPF路线转向SCR路线,车用尿素溶液市场也在这个时间起步。2011年,整个美洲的车用尿素溶液的市场大概为30万吨左右,到2012年达到50万吨,这说明它的增长势头是非常迅猛的。

现在我们再看中国市场。我们了解到SCR技术对中国来说有它的优势。一个从节能、节油的角度来说,SCR的节油效果比较好,能节油5%到7%,如果扣除尿素溶液的消耗费用,节油费用大概还可以保持2%~3%。另外中国的油品质量问题,从耐受性来说,采用SCR技术对油品的质量要求会略低,更适用于中国。

中国的车用尿素溶液开发比较晚,只有少数的科研机构在研究,有少量的配置。从市场规模看,现在北京市场每年大概有6000吨,上海有1000吨。我们相信国Ⅳ排放标准在2013年7月1日实施后,这个市场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但从时间上来说,我们对它的预测可能不会很快启动,可能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我们预计的话,可能在五年左右,这个市场可以启动,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况。

我们如果假设有200万辆重型车改装成SCR系统的国Ⅳ车型,按照一辆车一年用1.5吨的车用尿素溶液,这个市场容量就应该有300万吨以上,所以说这个市场未来还是潜力巨大,只是它的成长和时间周期可能会相比国外略长。

当然,谈到雾霾和污染,车辆作为移动污染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国还有很多固定的污染源,如发电厂、锅炉等,它们的污染物排放量可能是汽车的两倍甚至更多。而浓度为32.5%的车用尿素溶液同样可以应用到这些产业去实现对氮氧化物的后处理。这样,车用尿素的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700万吨甚至更高。

车用尿素的准备上,中石化已经在北京地区搞了几个示范的加注站,目前它的利用率是很低的。大家也都在担忧未来车用尿素的加注问题,我们一方面想要借助中石化系统的销售网络,另外还要加强与柴油发动机生产企业、汽车制造商、大型物流公司、公交公司的合作,更广泛地开拓市场。

混合动力客车增速飞快

孟为:陈慧勇博士来自宇通客车。我们知道客车行业国Ⅳ标准甚至国Ⅴ排放上都很早就进行了尝试,包括从2008年奥运会开始,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都采取了比较高的车辆排放标准。我们请陈博士给我们介绍一下客车企业在这方面的经验,看看在推广上可以给其他企业提供哪些借鉴意义?

陈慧勇(宇通客车新能源首席专家):宇通客车经过20多年的发展,企业平均每年的复合增长率在11%,比GDP的增长稍微高一点,2012年销量为51000多辆,占整个市场份额的27%。宇通客车每年的公交车销量也基本上在1万辆以上。

宇通客车一直比较重视节能减排的技术,最初是从2007年开始的“价值连城”等活动,从技术研发、轻量化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现在我们又提出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减少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来达到减排的目的。

我们也在客户端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包括“宇通杯”的节油大赛等。这些都是企业比较常规的节能减排方式。

另外,宇通客车一直致力于节能产品和新能源产品的研发。例如,从1999年,我们就开始研发纯电动车辆,并参加了世界电动车展览会,在市场上小批量应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之后科技部推动的“十城千辆”工程,2012年全国15000多辆新能源客车中,宇通的销量为3500辆,市场份额约为23%。

从2013年开始,宇通的混合动力产品发展更快。2012年,我们的混合动力客车销量为1600多辆。今年仅前三个月,销量就突破了1000辆。我们现在在混合动力上看到了很大的市场前景,从2009年到2012年,这个市场每年都以30%的速度增长。

尤其是今年以来,混合动力的发展速度更快,全国去年一共销售1600多台,今年前三个月就已经突破了1000多台,混合动力客车的发展是非常快的,从2009年到2012年,每年大概是30%的增长。

因此,对于节能减排,我们一个是为用户考虑;二是作为龙头企业,应该起到一个应尽的社会责任,这是我们始终秉持的一个理念。

重卡LNG已经是一项成熟技术

孟为:陈博士给我们提了一个新话题,那就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国家整个大环境,也在提倡做这种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尝试,我想请曹总和刘总,这两位来自重卡企业的领导谈谈,重卡在这个方面有哪些相对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以去借鉴?

曹宗强:重卡方面主要是天然气发动机的增长。实际上,对于重卡产品,它的使用基本上多是在设定好的线路上运行,因此天然气的应用比较适合重卡行业。

不同是,过去天然气以压缩气体的形式存在(CNG),现在是以超低温液化的形式存在(LNG)。而超低温液化的形式存在,可以使重卡的行驶公里数达到500到1000公里,也可以满足重卡在全国四处跑的特点。因此目前LNG的产品开始受到市场欢迎。

重卡LNG已经是一项成熟技术,无论是在牵引车、自卸车、水泥搅拌车都有匹配,现在是以牵引车居多。

刘庆生:关于CNG车,我们在泰国就出口了一千辆车,泰国是全球第二大天然气国家。现在国内我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无法预估天然气的价格是否会上涨,如果上涨,用户就要算运营成本,可能会对它的推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有一些支持政策来鼓励这个市场的发展。

孟为:刚才刘总提到了天然气的价格,虽然我们在天然气汽车的推广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现在我国很多地区还会出现加气慌、加气排队的现象,另外在气源上也依赖进口,未来可能会面临一些严峻的问题。请问其他嘉宾是否也认为它会对未来天然气汽车的推广产生影响?

汤大钢:这个我不是专家,但是我想价格当然是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因素。我们在决策的时候,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风险,尤其是有的地方近几年推广天然气的公交车,意愿很强烈。后来由于气源的问题,特别是价格的问题,在使用上受到了影响。国家从能源和环境的综合考虑上,应该对天然气的价格做适当的优惠倾斜,这样可能对天然气汽车的市场会好一些。

曹宗强:我从事发动机行业十多年,其实真正的国Ⅳ和国Ⅴ产品的排放和天然气发动机没有很大的差别。欧洲很多企业都在推广柴油车,惟一的差别是我们现在的柴油车在技术上和排放上差一些。

用户为什么选择天然气重卡?它更多是从使用成本上考虑,而并非出自于环保的考虑。

孟为:刚才我们也提到了北京奥运会、“十城千辆”等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而这些示范的车型大多是大中型客车。陈博士能够给我们介绍下,在整个几年的示范中,纯电动、混合动力等,它们的具体效果如何?哪种技术可能在当下更具推广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陈慧勇:混合动力客车经过这几年的示范应用,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在全国推广的条件,至少从技术上没有问题。纯电动客车现在还有一些争议,纯电动客车虽然是零排放,但是它发的电70%几都是用煤来转化,从整个能源价值链来讲,到底排放是不是一定零排放还值得探讨。

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测试,虽然我们对混合动力产品排放中的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没有进行过系统分析,但它的节油率能够达到30%,从减少碳排放的角度来讲肯定是减少了。

纯电动客车还有一个争议就是它的成熟度,应该来讲可能还是不具备大规模推广,一是本身的技术条件,二个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跟不上。

国家排放标准一定要严格执行

孟为:请每位嘉宾用一句话,对绿色商用车对环境提一句寄语。

汤大钢: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绿色商用车的变与换,变主要还是从各个相关的行业都要改变观念,观念的改变是根本,如果观念不改变,比如说还是一步一步地跟着欧洲走,我们就会有一些麻烦。所以我们希望这个变是一个观念性的、大的变化,能够使大家多把自己的事情往最好的地方去努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换,跟现在比较落后的技术相比,我们需要换成先进的、更有利于节能和减排的技术。

曹宗强:环保,我们制定了规则,当我们面临现实困难的时候,我们又让规则去适应了现实。这里,我们呼吁汽车行业也好,国家的相关机构也好,要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来强制性产品升级。这样,这个社会的减少排放一定会好。

国家排放标准一定要严格执行,希望我们能够让整个行业变得向技术方面去发展,而不是现实有多少困难,再去协调。

刘庆生:我就一句话,绿色商用车助推绿色中国,中国重汽将为之做贡献。

陶家明:四川美丰从2009年研发车用尿素,经过这几年努力,我们在技术上做好了相关的准备,全国年产60万吨的车用尿素装置已经基本建成,将在2013年4月投产,并进行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对AdBlue产品的认证。虽然这个市场不会一蹴而就,但希望很大。我们想为建设美丽中国尽我们的一点微薄之力。

同时我们希望呼吁国家对车用尿素市场,一个是加快制定国家标准,对行业标准进行规范,保证产品质量;二是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要加强监管,才能保证这个行业更加规范。

陈慧勇:作为最大的客车企业,行业的领头羊,我们企业承担的责任也很重大。作为宇通来讲,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实践者来讲,我们以后肯定会提供更节能、排放更好的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为我们的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孟为: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大家对于环保和节能减排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比较一致,紧迫性是存在的,需要大家一起来推进它。

我们也希望今天这场讨论不只是在一个特定时间,在一个地方,简简单单地做这么一场论坛,更希望能够把它作为社会上的持续话题不断地推广,我们的企业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找到更多节能减排的道路。

中国车用尿素溶液开发晚潜力大

随着SCR技术应用的推广,车用尿素产业也在随之发展。

2010年,欧洲车用尿素市场规模在110万吨以上,2011年大约在140万吨,2012年已经达到170万吨,估计2013年底这个数字可以突破200万吨以上。

美洲市场从2010年开始才由过去的EGR+DPF路线转向SCR路线,车用尿素溶液市场也在这个时间起步。2011年,整个美洲的车用尿素溶液的市场大概为30万吨左右,到2012年达到50万吨。

中国的车用尿素溶液开发比较晚,只有少数的科研机构在研究,有少量的配置。从市场规模看,现在北京市场每年大概有6000吨,上海有1000吨。假设有200万辆重型车改装成SCR系统的国Ⅳ车型,按照一辆车一年用1.5吨的车用尿素溶液,这个市场容量就应该有300万吨以上。

谈到雾霾和污染,车辆作为移动污染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国还有很多固定的污染源,如发电厂、锅炉等,它们的污染物排放量可能是汽车的两倍甚至更多。而浓度为32.5%的车用尿素溶液同样可以应用到这些产业去实现对氮氧化物的后处理。这样,车用尿素的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700万吨甚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