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50例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护理干预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50例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护理干预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中医 护理 支气管哮喘

中图分类号:R5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6-0201-02

支气管哮喘属于中医学“哮证”范畴。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疾患,病因可分为主因与诱因两方面。主因为宿痰内伏于肺,形成发病的潜在因素,诱因包括外感风寒暑湿,或吸入花粉烟尘,饮食酸咸肥甘,生冷海腥,恼怒气逆,劳倦乏力等。基本病机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而发哮病。在发作期可通过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或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来进行治疗和施护。

1 临床资料

笔者2009年10月~1010年10月对15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护的方法进行护理和观察,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2 施护措施与健康指导

2.1 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于营养,注意补充水分及维生素,忌鱼、虾、蟹、鸡蛋、牛奶等易过敏的食物,忌食或少食油腻厚味及豆类、红薯、土豆、汽水等产气食物,以免因腹胀而影响呼吸。热哮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选寒凉食物,如绿豆、薏苡仁、甲鱼、苦瓜、白萝卜、藕节、荸荠、冬瓜、西瓜、梨、柚子、甘蔗等。寒哮患者饮食宜偏温,可进食一些温热宣通食物,如猪肝、雀肉、红糖、生姜、红枣、荔枝、桂圆、杏子、樱桃、石榴等。缓解期患者饮食宜滋补,平时可多食木耳、扁豆、山药、黑芝麻、蜂蜜、白果等补脾益肺食物。此外,哮喘患者可常服大蒜红糖饮:大蒜450g捣碎放入1000ml水中(容器为暖水瓶最好),待10h左右用纱布过滤去渣,加入红糖1000g调和备用。咳喘发作时服一匙,效果较好,常服更好。

2.2 哮喘的发作和精神紧张及情绪变化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志的剧烈波动均可引起气机紊乱而发生哮喘。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保持精神愉快,乐观开朗,心境平和,情绪稳定是防止哮喘复发的重要措施。鼓励患者参加“哮喘之家”,“哮喘学习班”等活动,学习和掌握自我监测、防治哮喘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方法,增进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促进疾病恢复。

2.3.保持室内清洁通风,空气清新,避免使用地毯、羽绒被等易滋生螨虫和霉菌的物品,经常晾晒衣被,以除去家中霉菌和尘螨。戒烟并避开烟雾环境,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灰尘、花粉等。遇寒冷天气勿外出运动,出门须带干净的口罩,或用围巾围住脸。从夏季开始耐寒锻炼,用冷水洗脸,热水泡脚。尽量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家中不宜饲养宠物,避免接触长茎花草,乘车勿坐窗口。

2.4 指导患者随身携带手压式雾化器,帮助其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熟悉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及副作用。哮喘急性期所服中药一般不宜久煎,煎药前先用清水浸泡30min,旺火煮沸15min 即可滤出,然后再加温水煎煮1次。冷哮患者中药宜温热服,热哮患者中药宜温凉服。服药后应卧床休息片刻,避免吹风受凉。

2.5 哮喘患者适当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消除紧张心理,改善心血管功能。在所有的运动项目中游泳最适合哮喘患者。此外,太极拳、散步、慢跑、医疗体操等亦较为合适。哮喘患者运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②避免在寒冷干燥的地方锻炼;③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④切忌活动量过大;⑤急性发作期不宜运动;⑥运动前预防性用药,以避免运动性哮喘的发作。

2.6 哮喘反复发作的患者针刺定喘、膏肓、肺俞、太渊等穴,或拔罐肺俞、风门、大椎、膻中、尺泽、定喘等穴。肺虚哮喘患者可用梅花针轻叩鱼际、前臂内侧、手太阴肺经循行部位、两侧胸锁乳突肌。缓解期可艾灸肺俞、肾俞,或拔罐大椎、双侧肺俞、双侧膈俞,并可采用“冬病夏治”法,每年7、8月行穴位敷药、穴位按摩及灸法以除病根。

2.7 指导患者在哮喘缓解期进行自我按摩。①摩腹:以中脘、关元、气海穴为重点,逆时针方向,摩200次左右,以腹部发热透达深部为好。②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穴各1min。③双手掌摩命门穴,至腰部发热为止。④拍胸:在站立位,弯腰时以及转体时双手拍打胸部,各1min。⑤挤压胸部:站立位双手挤压;弯腰时双臂交叉束缚胸部挤压;卧位时抱膝挤压各1min。

3 体会

本病发作期的病位主要在肺,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哮病长期反复发作,则可导致肺、脾、肾三脏虚弱,引起肺、脾、肾气虚及阳虚,或肺、肾阴虚。因此,寒哮主要的护治原则为温肺散寒、化痰平喘,热哮主要的护治原则为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同时进行情志、饮食护理。

参考文献

[1] 张永梅.中药穴位敷贴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光明中医杂志,2010,08,120.

[2] 俞利琴.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护理及健康指导[J].中国中医急症杂志,2008,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