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司马谈临终遗言说开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司马谈临终遗言说开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不久,听了一堂题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研究课。学习第2自然段时,几位同学朗读了司马谈的临终遗言――“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这几位同学的朗读吐词清晰,铿锵有力,分别强调了“千万”“平生”等词语,读出了司马迁父亲的意愿之强烈。教师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是,这句话的提示语是“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试想,一个垂暮老人在“临终之时”还能慷慨陈词吗?再结合“泪流满面”一词,我以为本句话的朗读应该是低缓而悲伤的。这与司马谈完成史书的强烈愿望并不矛盾,因为“有理不在声高”,有时,低沉的语音再加上适当的抑扬也是一种强调。

可惜的是,这位教师并没有及时进行点拨,致使学生的朗读与事实情境相悖。究其原因,是教师忽略了“临终之时”和“泪流满面”这两个词语,是研读文本还不够全面和深刻的表现。

语文教师要做好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工作,首先就要求教师本人正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好文本。可见,教师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从这一点来讲,“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句话还远未过时。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在课前“潜心会文”呢?笔者想结合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丰富知识储备

《英英学古诗》中的《静夜思》是李白最脍炙人口的诗歌之一。可是,一些语文教师却常常因为缺乏钻研而造成教学失误。

诗歌第一句“床前明月光”的“床”字,很多人将之理解为就寝之床,从而误导了学生。只要稍作研究,便会知道古汉语中“床”字有三个义项:①供人坐卧的器具;②安放器物的坐架;③井上围栏。“床”字实为井床,相当于现代的井栏。如果教师准确理解了“床”字的意思,便可在学生望文生义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李白在睡床前看到了月光,又如何能“举头望明月”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再告诉学生此床为井栏即可。

语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具备大量的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美学等知识。然而,不可能人人做到完全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

二、把握编者初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之所以要突出“教科书编者”,是因为给学生读的文章要符合其身心特点。据此,编者会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增删和调整。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教科书编者,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能偏离其既定的价值取向。

一次听题为《月光启蒙》的研究课。课堂临近结束之时,教师拓展出示并深情朗读了原文的句子:“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学生和听课老师均深受感动,在无比伤怀之中深化了对母爱的理解。但转念一想,教材中的《月光启蒙》回忆了小时候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神话故事、童谣、谜语等对作者进行启蒙教育的事情,表达了孙友田对母亲养育和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本文蕴含着自然之美、民间文学之美和母爱之美,极大地拓展和丰润了学生的精神空间。而教师补充部分实为编者删去之文,其伤感之情既非生活阅历尚浅之小学生能完全理解,又破坏了教科书原文中母亲的美学形象及文章的意蕴美,实在有违教科书编者的初衷。

(作者单位:南通市如东县双甸镇石甸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