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思念退市之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思念退市之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中概股海外退市潮流席卷之下,“速冻行业中第一只上市股票”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证交所上市6年后,最终也选择踏上退市之路。2012年10月15日,思念食品董事长李伟宣布,其与一致行动人发出私有化要约,收购思念食品在外流通的股份,要约价为0.186新元/股。

中国众多企业热衷于上市,在它们眼中似乎上市就意味着自己能做大做强,然而深入分析思念食品上市6年的发展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号称“国内最大速冻食品企业”的思念,并未随着上市而迎来更美好的未来。

退市是无奈之举

成立于1997年的思念食品是国内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企业之一,员工1.5万多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一度达20%以上。

2006年8月18日,思念食品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公开发行3.75亿股,其中2.5亿股为新股,其余1.25亿股是股东配售股,发行价为0.54新元/股,市盈率约为11倍,融资5亿多元人民币。此后,思念食品又进行了一次再融资,加上大股东的减持套现,其在新加坡证交所总共募集了大约20亿元人民币。

上市一开始,思念食品股价一度走高,被业界所看好,并在2007年创下2.52新元/股的历史新高,但随后风光不再。当年10月份,思念食品股价开始连续下跌,2008年时甚至跌破发行价。

与此同时,受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拖累,新加坡经济发展放缓,资本市场一片低迷;另外受到以中国印染为代表的财务诈骗等负面事件的影响,中国企业在新加坡资本市场的形象被妖魔化,思念食品等企业的股价也难免不因此大受影响。

思念食品董事长李伟也对外界坦率承认,退市是不得已而为之。“市场交投清淡,流动性差,再融资困难,这种情况下维持上市公司成本高昂,没有意义。同时由于交易量低迷,不少投资者退出困难,大股东收购给大家一个不错的套现退出的机会。”

思念食品首席运营官贾国飚也将思念退市的原因归结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海外市场的持续低迷。他表示,从2008年金融危机刚开始爆发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些投资机构来与思念谈私有化的事情。

表面看,思念食品的退市似乎是受全球资本市场低迷的影响,然而对比其直接竞争对手三全食品的表现,原因就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了。

2008年,三全食品在思念食品上市两年之后,才登陆A股中小板,其发行价格为21.59元,发行市盈率为29.99倍,远高过思念。更耐人寻味的是,即使是在如今A股的惨淡弱势之下,截至2012年10月25日收盘,三全食品的市盈率仍旧达到38.9倍,市值47.57亿元,几乎是思念食品的4倍。

很显然,思念食品被迫走上退市的道路,不能简单归咎于外部环境,更需要从企业内部寻找根源。

陷入多元化漩涡

过去数年里,中国速冻食品行业迎来了高速的发展,整个产业由2002年的70亿元,膨胀到2010年的接近500亿元,行业年增长率高达30%以上。然而,在整个行业高速前进的同时,位居领先阵营的思念食品不仅没有在登陆资本市场后迎来腾飞,反倒正是在上市之后出现经营业绩的节节后退。

2007年思念食品销售额高达22.17亿元,2008年退步为21.27亿元,2009年骤降为18.7亿元,2011年继续下跌至18.3亿元。2007年思念食品净利润为4.76亿元,但一年后就锐减为2.2亿元,2009年进一步减少至1.69亿元。

正是在这个阶段,从2009年开始,三全食品在营业收入上一举超越思念,稳坐速冻食品行业老大位置。2011年,三全食品营业收入达到26.26亿元,同比增长36.55%,将思念食品远远地抛在身后。

之所以在几年时间内,被竞争对手反超且差距日益明显,一大核心原因在于,与三全食品专注于速冻食品领域截然不同,思念采取了“不务正业”的多元化策略。

作为思念集团董事长的李伟,一直在进行多元化跨界投资经营。思念曾经开发过速冻食品之外的米线、米粉等产品,还向中式快餐连锁领域做过延伸,而房地产与酒业则是李伟进行多元化延伸的重心所在。

思念食品并不认为近年业绩不佳与多元化投资有太大关联,有关内部人士还认为进行多元化投资未尝不可,因为速冻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很薄,加上原材料价格上涨,卖场进场费用高企,这些都促使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多元经营之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进入自己并不擅长的产业领域,必然分散了思念原本应当放在食品品牌、产品创新、终端等各方面的精力。这一点从频频爆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就可见一斑。

尽管自称对质量环节有诸多控制,可思念食品还是频陷“安全门”。早在2007年,思念上海大馅馄饨(猪肉馅)、灌汤大馅三鲜水饺、手打天下手工水饺三款产品就在南宁被查出带有可能导致化脓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2011年10月,思念牌水饺又被查出含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次闹得沸沸扬扬,思念食品在当年度的销售额同比下降4.6%。2012年2月,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在思念牌汤圆内吃出了创可贴,同时附上了照片;随后,另一名北京网友也发微博和照片称,在思念牌水饺内吃出了塑料泡沫……

一直无法根治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方面直接影响到思念食品的销售业绩,进一步拉开与三全食品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危及思念食品作为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今年2月的食品安全事故就导致其股价连续下跌。

由此不难看出,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与内控不力,导致思念食品安全问题不断,进而又影响其资本市场的表现,导致股价低迷、融资越来越困难,陷入恶性循环,最终被逼到退市的角落。

资本运作遭遇尴尬

事实上,从近几年的发展态势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思念食品的逐步壮大,公司控制人李伟的精力逐渐从实业转向资本运作。思念食品的多元化扩张,本质上是一种资本运作型的扩张,其扩张目的不在于产业扩容与延伸,而是最终通过资本市场套利。

早在2003年,思念集团就以子公司香港恒盛的名义收购了郑州原黄河大观公司的资产,成立中部大观地产公司。2008年,继思念之后中部大观登陆新加坡交易所,募集资金约1.139亿新加坡元。然而上市仅3年后,中部大观就退市了。

2011年,李伟等人控股的酒企杜康控股又在台湾以TDR形式成功上市,融资2.55亿元。

而本次思念食品私有化启动前,李伟作为大股东直接或间接持有46%的股份,其一致行动人持有13%的股份。李伟及一致行动人要回购的股票为41%,按照0.186新元/股的要约价,这部分股份的价值约为人民币5.33亿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思念食品的新加坡上市之旅,综合IPO募集资金、再融资募集资金与套现金额,总募资金额超过20亿元人民币,而现在只用不到6亿元就能赎回股权,6年时间获得了近14亿元的回报。仅从这个角度看,思念的上市与退市,是李伟一次成功的资本运作。

于是,速冻食品也好,地产与酒业也罢,最终都成为李伟从事资本运作的一个工具、载体,他要做的是在实业经营之外,构筑一个庞大的资本运作平台,而他运作这些项目的目的,基本都是上市套利。

然而,这样一条“上市—圈钱后多元化扩张—再上市”的成长之路,早有先行者,而它们的结局大多令人扼腕。如何在实业与资本这两条腿中间寻找到平衡,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始终是一个难题,如果实业根基不稳,资本市场的风吹草动很可能给企业带来倾覆之灾。当思念食品经营状况节节下滑,又赶上全球资本市场一片低迷,李伟的这条思路现在就让企业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

前方迷雾重重

退市之后,思念食品会走向何方?

李伟对外承诺其不会放弃速冻食品主业,他表示,思念食品有很成熟的管理团队,他们每个人都有四年以上的速冻行业从业经验,而且思念的营收稳定,市场地位一直在行业前沿,速冻行业前景广阔,市场远未饱和,“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放弃这个产业”。

不过,按照李伟近年的运作手法,业界普遍认为他会继续在资本路上辗转腾挪。尽管思念食品一一予以否认,但市场上先后传出思念可能会选择回归A股或者启动香港H股上市路线图、出售给中粮或雀巢、收购美国通用航空飞机制造企业穆尼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传闻。

思念食品表示,退市之后没有了“上市公司”的身份束缚,企业可以自主地做一些产业上下游的并购以及一些资产的剥离和注入。由这个思路也不难看出,不论上面那些传闻是否属实,李伟的扩张与资本运作之路并没有考虑改变,而对于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内部管控似乎着眼甚少。

这令人对于思念的未来不免多了几分不确定性与几丝忧虑。毕竟,思念这个品牌是立足于速冻食品行业之上的,如果不夯实内功,赶紧扭转当前的不利局面,任由企业在这个行业继续下滑,失去主业有力支撑的思念,前景会变得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