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产业园区到产业新城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产业园区到产业新城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传统的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具备城市功能的产业新城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弊病,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产业园区开发与新城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以清远市华侨产业园为例,从规划思路上探寻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转变的道路和方法。

关键字:产业园区、产业新城、产城融合、功能复合

中图分类号:F123.2 文献标识码:A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个企业的区域。1

1.我国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各类产业园区发展迅速,作为城市各类产业的集中地和发展引擎,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逐渐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技术示范区等类型的产业园区。目前,我国产业园的发展呈现以下几大趋势。

一是各地产业园的发展速度加快,产业园的数量不断增加;二是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和集约程度不断加强;三是产业园的外向型经济逐渐走向主导地位;四是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多样化现象开始出现,为产业新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而“产业新城”,是指“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或产业园”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相对独立的新城镇或新区2。

2.我国产业园区主要存在问题

(1)过分重视产业发展,忽略城市服务功能。大量的产业人口进驻,生产配套和生活配套不足,导致产业新城发展仅仅得到量的增长,却无法实现质的提升。

(2)同质化现象严重,资源消耗大,产出率低。邻近的城市之间或城市内各产业园之间定位近似,相同产业选择和重复建设的情况成为常态,无法实现集约发展,土地产能不高。

(3)生态保护与产业新城发展协调困难。由于忽视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破坏加剧,治理成本居高不下,也对某些高端产业的进驻以及产业体系的升级产生了一定阻碍。

3.产业园区向产业新城的转变策略研究

3.1产城融合,定位清晰

产城融合是一种针对现有产业园区发展问题弊病提出的一种发展理念。“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3

清远市华侨产业园是清远市政府的重点发展项目,是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产业转移园区,担负着拉动清远东部英德地区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对珠三角产业转移趋势和清远市产业发展状况的充分研究,华侨产业园的产业选择确定为电子电器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业四大类主导产业及近期发展的重点,有效的避开了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产业竞争。

由于总用地规模超过118平方公里,清远华侨产业园的规划的出发点就是建立“城”的理念。整个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考虑采用类似城市的多级布置方式,包括整个园区的行政中心和主要的商业文化设施都集中于公共服务中心组团,强调生活服务功能,形成一个城市级的公共服务中心。各功能组团安排针对自身组团内部相对独立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产业功能为主的功能组团提供生产性的服务功能,以居住生活功能为主的功能组团配套的更多的休闲娱乐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

3.2功能复合,职居平衡

功能复合有利于改变产业园区用地性质单一,功能死板的问题。通过增加土地使用性质种类,丰富用地多样性,提高了整个园区功能安排的灵活性。当前实践证明,功能复合程度越高的产业园区,更具备活力。产业园区实现基本生产职能的同时可营造出更类似与城市生活的功能与空间,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住房,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产城一体化。

考虑到产业新城将会是清远华侨工业园发展的最终目标,该过程中必将经历产业聚集——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人口结构调整——城市功能完善等过程。因此整个园区的功能不但只限于产业的发展,而应该考虑到产业园的起步到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带来的人口生活及配套问题。考虑在产业园的产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对劳动人员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为此,园区东北部组团规划了大型的职业教育基地。同时还考虑建设一处主题游乐场提高整个清远华侨产业园的吸引力,生活配套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新城的宜居性。远景发展考虑引入高新科技产业,安排于产业园的北部,形成产业园区北部门户,并带动产业园的产业类型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变。

3.3合理布局,规模适度

“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容易导致城市边界的无序蔓延,组团式的发展模式能对城市用地的扩散进行有效控制。

华侨产业园中的每个组团都是功能相对独立的个体,组团内部结构应相对完整,组团用地布局考虑将公共设施及开放空间布置于组团的内部,居住及工业分别布置在,通过贯穿组团的中心绿带降低干扰。尽管每个组团各自功能有异,但可采取相似的内部结构便于提高组团的完整性。

组团规模的大小对土地使用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规模过大,容易导致土地开发效率降低,配套设施难以发挥作用;组团规模过小,容易导致组团产业聚集效应的下降,以及道路使用效率的降低。通过对国内已建产业园区组团规模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产业园区功能组团中较小的组团的规模一般为150-250公顷之间,较大的可达到400-600公顷,个别组团规模超过1000公顷。结合地形条件和组团功能的情况下综合考虑,在总体规划层面上的组团规模有弹性的控制在300-800公顷之间,为下一步控制性详细规划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供了可操作性。

3.4 资源集约,重视环境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形态,也是我国当前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面对良好的基地生态环境,清远华侨产业园突出了“渗透、交融”两大概念,强调对生态资源的充分保护以及对生态景观要素的合理利用。在对现有道路的进行优化调整的基础上提出“快捷、引导”的概念,通过园区内外交通的便捷衔接,引导园区自身的建设。通过山体、水系等自然分界线实现园区组团式群落状布局,以“弹性、混合”为原则,提高园区建设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用地布局以相对集中、适当分散为原则。靠近交通性干道的地区布置工业用地,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布置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充分考虑保留林地、耕地、水系作为各功能组团的自然分割,与贯穿各功能组团的公共绿地构成绿地系统。目前我国用地条件类似的产业园其建设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约为60%左右,以此作为参考园区规划期限内整体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46%,远景规划方案的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在60%以下,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5 就近保障,加快城镇化

产业园区的开发,通常会伴随大量集体土地的征用、村落的拆迁安置以及相应的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问题。而随着产业园区的日渐成熟,面对产业人口所必须的居住、商业、娱乐等生活服务需求也日益强烈,这为当地村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发展商业、餐饮服务、休闲娱乐等产业以及出租房租等多种方式有助于使当地村民逐步从农业生产脱离出来,走向城镇化。

从园区内现状村庄的分布与形态显然不能满足园区的用地需要,必须对村镇建设用地进行整理。规划将园区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将村民按行政村的单位集中就地安置或异地搬迁,建设新村,同时返还部分经济发展用地。鼓励农民将富余的住宅或农民公寓部分出租给园区内企业员工,成为园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降低园区内工作人员的通勤比例,也有利于促进村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翔翔;邓坤丰;符树琴;吴胜利;刘肇军. 基于产业集聚导向的贵州产业园区发展研究[J]. 理论与当代. 2011(12): 21-22.

[2]姜秋全,刘昆铁,陈浩. 空间规划与产业发展的互动研究与实践——以株洲产业新城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2(7):211-215.

[3]张茹,许昌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研究[J]. 今日中国论坛. 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