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消风散结合开瑞坦治疗风热犯表型荨麻疹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属于过敏性皮肤病。消风散来源于《外科正宗》,为中医古代治疗荨麻疹、湿疹、风疹的经典方剂。笔者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经常用其加减配合开瑞坦治疗风热犯表型荨麻疹,并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荨麻疹消风散风热犯表开瑞坦盐酸氯雷他定。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3-00-01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属于过敏性皮肤病。其特点为皮肤出现红色或白色风团,突然发作,发无定处,时隐时现,瘙痒无度,消退后不留痕迹。急性者骤发速愈,慢性者反复发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和部位。此病的中医病名叫“瘾疹”,中医认为多有禀性不耐,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客于肌表; 或肠胃积热蕴于肌肤;或因气血不足,虚风内生;或因情志不畅,导致风邪郁结于肌肤,与气血相搏,发为瘾疹。如“论曰风瘙瘾疹。其状有二。皆缘肌中有热。若凉湿之气折之。热结不散。则成白胗。若因风邪所折。风热相搏。则成赤胗。赤胗得热则剧。得冷则灭。盖热气郁结于内故恶热宜冷。”(《圣济总录》)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多将此病多分为三型: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并分别给予消风散、桂枝汤及当归饮子治疗。[1]西医认为此病与变态反应有关。人体对某些物质敏感,常因食物、生物制品、感染病灶、肠道寄生虫病等过敏而发作。西医首选抗过敏药物治疗。我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对于风热犯表型的急性荨麻疹,多采用消风散结合开瑞坦治疗,并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分述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从2009年1月至12月到我院就诊的急性荨麻疹患者中选取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为20-50岁,严重心脏、肝脏、肾脏、脑病及糖尿病等患者均为排除对象,中医辨证均为风热犯表型。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中药组和西药组。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应用消风散(当归15g、生地20g、防风15g、蝉蜕10g、知母15g、苦参10g、胡麻仁5g、荆芥10g、苍术10g、牛蒡子10g、石膏20g、甘草5g、川木通5g)并结合开瑞坦治疗,消风散虽然为散剂,在这里我用汤剂治疗。消风散(汤)日一剂,早晚各一次,开瑞坦一次1片,疗程为一周。消风散和开瑞坦间隔半小时服用。中药组单纯用消风散治疗,用法、时间同上。西药组单独用开瑞坦治疗,用法、时间同上。同时嘱咐患者忌用烟酒、牛羊肉、辛辣发物等。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用药后风团完全消退,瘙痒消失,停药1个月内无复发。
显效:风团完全消退,瘙痒消失,停药I周后复发。
有效:发作次数减少,瘙痒减轻。
无效:风团、瘙痒未减轻。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例数 x 100%
2 结果
2.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治疗组和中药组比较:X2=9.861P=0.02(
治疗组和西药组比较:X2=8.333P=0.04(
中药组和西药组比较:X2=0.372P=0.946(>0.05)
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和中药组、治疗组和西药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故消风散联合开瑞坦的临床疗效显著大于单纯应用中药或西药的临床疗效。
2.2 不良反应
三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均耐受良好。
3 讨论
荨麻疹是皮肤科较常见的皮肤黏膜过敏性疾病,其特征是具有剧痒的一过性局限性水肿性发疹。[2]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3]消风散来源于《外科正宗》,为中医治疗荨麻疹的经典方剂。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开发腠理,透解在表之风邪,共为君药,寓“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之意。由于湿热相搏水液流溢,故以苍术辛苦温,散风祛湿,苦参苦寒清热燥湿,木通渗利湿热。风热客于肌肤,故以石膏,知母清热泻火,共为臣药。热久则伤阴血,并致血热瘀滞,故以当归和营活血,生地清热凉血,麻仁养血润燥,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共为佐药。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以祛风为主,辅以祛湿、清热、养血,祛邪与扶正兼顾,既能祛风除湿,又可养血扶正以助疏风。如此则风毒湿热之邪无处容身,血脉调和,则瘙痒自止。据有关文献报道,该方剂有很好的抗过敏作用,郑氏等人[4]实验显示,该药对抗DNF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减少淋巴因子的释放,降低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并降低致敏后豚鼠血清中IL-2的水平:有效对抗右旋糖酐诱发的小鼠皮肤瘙痒反应。开瑞坦为药品商品名,其通用名为盐酸氯雷他定,为口服的高效、作用持久的三环类抗组胺药。起效快,作用强,具有选择性的对抗外周H1受体的作用。从临床观察数据上可以看出,消风散与开瑞坦,二者配合有很好的抗过敏疗效。但是,中药成分毕竟十分复杂,为了避免二者之间发生不必要的药物反应,我主张二者服药时间有一定的间隔,这样既保证了药效,也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陆德铭,中医外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2]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404.
[3]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2001.516.
[4]郑咏秋,戴敏,陈光亮,等.消风散颗粒抗过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6):26.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中医院13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