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的运用与制约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面收益观在我国的运用与制约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209-01

摘 要 全面收益观不仅将传统的会计收益纳入其中,而且引入了“其他全面收益”,能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决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趋完善以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逐步趋同,在我国推广全面收益观的条件也日益成熟。

关键词 全面收益观 公允价值 制约因素

一、全面收益观的内涵和特征

(一)全面收益的内涵

全面收益也称为综合收益。FASB认为,全面收益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与业主以外的主体之间的交易以及其他事项和情况所产生的权益变动。它包括报告期内除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与传统的会计收益存在着本质区别。

(二)全面收益的特征

全面收益与传统会计收益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全面收益既确认实际已产生的收益,也确认随资产、负债市价变化或预期价值变化而带来的收益。全面收益=传统会计收益+其他全面收益。

2.全面收益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对传统会计收益遵循的历史成本原则、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等形成很大的挑战。

3.全面收益服务于决策有用观。传统会计收益服务于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呈报的目标是向资产所有者提供有效反映资源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有限的资产所有者。为了保证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报表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收益实现原则为基础编制,因而导致报表面向过去,信息含量低。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呈报目标是向广大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其合理决策的信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是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因此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

4.全面收益观的计量取决于对资产和负债的计量,把企业一定期间内净资产变动作为收益确认的前提,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

二、全面收益观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全面收益的概念,但全面收益观在多个具体会计准则中都有体现,成为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亮点之一。

(一)利得和损失的引入

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重大的调整,引入了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但并没有将其作为独立的要素。

利得和损失引入后,利润的计算范围相比传统会计收益更加广泛,利润的计算式可以表示为:利润=收入-费用+利得-损失,体现了利润的多种来源,也为全面收益的内容划分和全面收益信息的披露提供了基础。

(二)公允价值的引入

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许多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国际会计委员会(IASC)已把公允价值作为基本的计量属性,运用于各项会计准则中。考虑到国情和国际发展趋势,我国在新准则中比较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并规定企业对会计要素的计量采用以历史成本为主、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多种计量属性。新准则要求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的价值变动单独反映在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项目,使利润容纳了已确认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体现了全面损益。

(三)新增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原来以资产负债表附表的形式出现,在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表列报》中,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成了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并列披露的第四张财务报表,标志着我国财务报告向全面收益观改进迈出了一大步。在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表中,所有者权益本年增减变动金额包括本年净利润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即其他全面收益),体现了企业的全面收益。

(四)利润表的变动

新会计准则突破了传统利润确认原则的束缚,利润表的变动主要表现在:在营业利润中包含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等未实现资产的利得和损失,使最终的净利润中包含了部分“其他全面收益”(未实现资产持有利得)的内容,体现了全面收益观。净利润的含义与内容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三、我国引进全面收益表可能的制约因素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利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告其他全面收益,但时间只有三年多,远远比不上美国十几年的历史,而且附加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不是以全面收益表的形式单独列报,可能很少有人特别关注。要使全面收益观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我国会计人员素质还不高,要适应这一新概念特别是弄清楚它和利润的区别,还需要一段时间。

2.我国对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已经使用多年,对现金流量表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能否适应这一类似现金流量表格式的全面收益表和财务状况表,也是我国会计人员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3.虽然全面收益观通过将报表分为经营活动类、投资活动类、筹资活动类、非持续经营类和其他全面收益部分等几大类,对解决利润表中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资产减值损失”等难以确认为是收入、费用还是利得、损失的部分是否作为营业利润的组成部分的争议有所帮助,而且主表中报告更细的分类也会有效地提高报表的决策有用性,但这些分类更多的是靠管理层的意见,这给管理层留下了操纵利润的空间。

4.“非持续经营类”这一概念及其列报方式在我国企业会计界是第一次出现,也是第一次单独列示,对引进这中列报方式可能需要会计人员花费一定时间来适应。

未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将日渐成熟,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或许会成为会计实务中占主导地位的计量属性,会计人员的素质也会有很大提高。随着业务的增加,全面收益的项目也会不断增加,金额也会越来越大,我国应参考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进行报表编制。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收益表是收益报告改革的方向,在我国推行全面收益表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应对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的应用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张凌燕.推进我国全面收益报告改革的思考.会计之友.2008(6).

[2]李安迪.从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看全面收益的理念.会计之友.2008(3).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