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系统视角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耦合度的结构和效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系统视角下高职校企合作办学耦合度的结构和效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是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强化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重要途径。以系统视角将学校和企业间的职业联系和相互关联抽象为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的三层结构,构建高职校企合作办学耦合度模型,研究合作办学的耦合机理和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校企耦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系统 高职 校企合作 耦合度 机理

[作者简介]杨国良(1975- ),男,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统计与电子商务。(天津 30041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协同发展的耦合度评价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EJA11039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11-03

一、引言

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道路,是现代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高职校企合作进程中的主体、环境、社会责任等众多不确定因素,使得校企合作行为复杂多变,加剧了合作行为的脆弱性和风险性。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系统的视角,研究校企合作办学的耦合机理和关系,并制定科学可行的提高合作耦合度的策略,是广大学者和合作主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强调以系统视角进行组织规划管理的系统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为项目管理和执行者提供了一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观念和一般方法。西蒙提出“系统这个术语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指那种特别适用于解决复杂组织问题的科学方法” 。孔茨更明确指出“不论哪一种管理著作,也不论哪一个从事实务的主管人员,都不应该忽视系统方法”。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涉及教育和经济两类截然不同的运行模式,两个虽然有交叉,但更多的是在主体、目标、机制、责任上的矛盾,并制约了合作办学的深入。李新德从企业角度指出了制约高职校企合作办学的要素,并从观念、利益、市场的角度提出解决策略。王永红从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提出目前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无论是从校企内部的管理、运行和机制上,还是从校企的外部环境和相互关系上,合作办学都存在着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和不协调的影响制约因素,从系统视角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及合作要素之间的协同联动的耦合关系,探讨复杂环境下合作办学的规划、设计、组织和监控,对于开拓现代系统理论、管理理论、工程理论和教育理论交叉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加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提升校企合作办学耦合度也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校企合作办学的耦合结构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和制约而彼此关联和影响的现象。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教学活动为社会提供人才供给,尤其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为高职人才提供了投放的空间,并反作用于高职教育,即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提出了相应要求。高职教育既作用于区域经济,又受到区域经济的反制与约束。两个系统间相互耦合和促进,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协同发展。从协同学的角度看,合作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它左右着系统相变的特征与规律。耦合度正是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高职校企合作办学分析范式,在研究过程中过于强调政府主导、理念转变和机制建设等层面的因素,相对忽视了校企关联耦合对于合作办学的重要作用。

从校企合作办学主体的视角看,校企耦合办学系统可以分为三层结构,即校企之间耦合(微观)、行业与教育机构间耦合(中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全面耦合(宏观),如12页图1所示。三层耦合系统相互叠加形成复杂结构,实现区域经济与教育功能的共增。校企之间耦合是校企耦合系统的最内层,是微观层面下校企合作办学的具体实施系统;行业与教育机构间耦合体现的是除校企之外的其他合作主体间相互协作,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耦合链条,具体包括教育主管机构、行业组织、合作中介和辅助机构等;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全面耦合属于宏观层面内容,在政府主导下,在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在信息、知识、资源等方面全面耦合。三个层次之间并非互相独立,而是基于人才培养与投放、产业经济关联和信息资源共享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一层的耦合状况和质量,都会对其他层产生作用,影响其他层的耦合功能。三层结构中的合作要素相互高度耦合不仅可以使自身层次获得较高的耦合效果,更能促进其他层次的耦合效果,乃至整个耦合系统的效益,从而进一步增加自身层次的收益,实现良性循环。整体合作系统中的诸多主体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在充分实现自身社会职能和利益的同时,更能够实现整个校企合作系统的高效集约化运行,并实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

从合作办学内容的视角上看,校企耦合办学系统可分为硬件耦合和软件耦合,见图2。其中,硬件耦合主要指校企之间在实训场地、车间厂房、实验及生产设备方面,根据生产和教学的需要,互相合作,共享共用,提高有限的社会资源利用率。校企硬件共享既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生产情况和学校需求,将自身一部分硬件设备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同时也需要学校提供其硬件资源,为企业员工作岗位培训,或者从事生产性实训,通过提供有形的产品或服务,为校企创造价值。软件耦合指校企之间在制度机制、组织管理、师资、技术专利、经验知识、信息文化等方面的共享。制度机制的有效耦合是校企深度耦合的前提,特别是管理、激励、评价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建设与完善更是重中之重。同时,应通过畅通高效的沟通互动平台,在管理模式、组织实施等方面互相适应,互相协调;校企应充分利用自身在教师、技术能手方面的教学优势,在技术技能和专利研发方面的优势,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和在信息文化建设方面的优势,通过校企在多领域之间的深度耦合,提升教学与生产的关联性、技术经验的共享性、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一致性、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的协同性和信息知识的流动性。

三、系统视角下校企合作办学耦合效应

从系统的视角看,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的目标是实现产业链与专业链的全面耦合。产业链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为实现各种商品或服务的最终价值,连接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回收等环节而形成的跨企业网络组织,它反映了商品或服务的价值增值过程。专业链是指高职院校依据市场需求所建立的理工、文管类专业之间,根据产业活动相互关联关系而组织的专业布局结构,具体由专业、专业群和专业之间关联衔接关系组成。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耦合行为通过不同能级、不同形式的耦合要素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来实现,具体包括制度机制建设、教学实训组织、技术项目研发、信息资源共享等。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对高职教育具有承载能力,它决定了在一定条件下其所能容纳的实习和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环境约束性表明,高职教育和行业企业之间存在着相互合作关系和系统耦合效应,高职教育以行业企业的需求为前提条件,而行业企业又受到高职教育质量的影响。系统耦合效应包括聚集效应、溢出效应、协同效应和创新效应。

1.聚集效应。集聚效应是指各类产业或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而形成的经济效果。高职校企合作办学耦合体会形成内聚性,即多数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行为会导致校企双方在空间上的接近与集聚,并形成频繁的大量编码化和非编码化知识流动,如职业知识、技能、文化、机制、管理等,耦合系统内部的极具活跃性的正式和非正式网络,使得各类知识信息能够在内部传播和扩散。这种流动体现为大量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有价值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进而提高耦合效果。

2.溢出效应。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并形成外部收益。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通过合作办学,获取到预期的有形和无形收益。合作办学典型案例会在相关领域形成示范作用,并吸引和引领其他校企单位走合作办学之路。校企深度耦合办学,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毕业生质量,又能够减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提升社会资源利用率。上述的积极作用会提升整个高职教育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公共评价,使得耦合体之外的校企单位也从中受益。

3.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是指一个集群中的企业通过相互协作共享业务行为和特定资源,会比作为一个单独运作的企业取得更高的赢利能力,相当于“1+1>2”的效应。学校与企业在合作办学中,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将优势资源进行共享以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如生产设备、教学科研仪器、实践动手能力、理论研究能力等,校企双方可以将节省的投资用于自身优势资源的建设与升级,进一步提高校企耦合质量和水平,形成协同效应。而校企独立完成上述全部活动会受投资额度、专业化程度和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将每项业务都做到高质量和高水平。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建立的“校中厂”“校内车间”“校内公司”,虽然投入巨资建成了硬件,但难以按企业标准和行业规则进行生产性运营,最后只形成空壳,或不顾经济效益的亏损运行,项目投资的预期收益无法实现。

4.创新效应。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深度耦合办学的成功经验吸引相关学校和企业融入合作办学系统中来,由于同类主体存在着相关性和相似性,导致合作体系内各成员相互模仿复制、协调合作以及其他非正式互动。众多高职院校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和相互的竞争性,又具有相互的攀比性和模仿性。这种独立与竞争,刺激校企不断进步和提升、攀比和模仿,并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与校企间的分工协作,形成组织上的规模报酬递增、资源共享、成果推广与校企分工协作,最终形成创新效应。

校企之间不是单纯的人才供需关系,而是基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全方面对接和深度耦合,信息知识和技术经验在耦合系统中无阻碍扩散和共享是形成良性耦合的条件。耦合系统从横向上会向其他同类的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扩散,从纵向上会向着中职与本科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延伸。学校是职业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创造机构,通过知识与技能创新,形成系统内部的知识技术创新源。行业企业特别是区域中小型企业限于自身研发能力,需要与外部创新主体合作,进行协同创新,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同时,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学校获取了知识,进入行业企业后,促进知识特别是隐形知识的扩散。学生在学期间进入企业进行定岗实习,教师赴企业下厂实习,能够将企业的一线工作经验,特别是管理和操作技能带回课堂,提高教学效果。校企双方组成师资队伍,共同管理、共同教学、共同研发,校企优势资源有效地得到利用。地方政府以政策扶持、设备设施配套和社会氛围建设等方式参与耦合。作为区域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杠杆等对耦合效度和其他要素主体的行为产生导向性影响,区域内的服务机构一方面协调、影响校企的耦合行为,此外也以中介、金融服务等方式为耦合要素提供服务和资源,最终提高耦合效果和耦合度。

当耦合内容较少时,如校企合作初期,耦合内容多数局限于参观、实习,由于耦合要素少、关系简单,校企之间的合作会很深入和紧密。但随着校企全面对接幅度加大,耦合内容随之增加,面对内部关联交错的耦合因素和关系,外部错综复杂的耦合环境,加之不能及时完善升级的制度机制,不能将合作办学做实做深,耦合度会随之降低。当学校、企业和政府开始从系统的角度研究耦合办学,并从组织、管理、实施和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耦合度会逐渐提升,由此,耦合度与耦合内容会呈现U型曲线关系,如图3所示。校企在合作办学开始阶段,由于双方处在合作初期,强烈的预期和新鲜感会促使双方保持紧密的联系,耦合度较高。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双方由于在社会责任、目标追求、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会使其逐渐对合作办学失去信心和动力,耦合度随之降低。但随着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关系的日趋紧密,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和现代职业教育深化改革,高职院校将合作办学作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的主要道路,企业将其作为减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树立社会形象的主要手段,合作主体积极介入,加之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大力扶植,校企合作会逐渐深入,耦合度随之提升(如图4所示)。

四、提升高职校企合作办学耦合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系统的维度统筹校企合作办学。高职校企合作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因素的任务,特别是进一步提升办学耦合度更会使合作办学复杂艰巨,需以系统全局为出发点,从合作主体、制度机制、耦合内容、关联关系、制约评价等多个维度统筹规划合作办学,视多方面因素为一个整体,协调处理各方利益,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合作的目标,促进合作办学健康、均衡地发展。

2.以协同的思想组织校企合作办学。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耦合,是指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课程结构、职业素质结构与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组成类型、发展水平、技术经济需要和岗位需求相适应,通过提升合作办学耦合度,能够培养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有效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注入新的发展要素和内生变量,从而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岗位需求、岗位技能指导、产学研支持等正能量作用力,职业教育的能级质量也得到提高。校企之间属于相互关联、制约、促进的协同关系,破坏这种均衡关系,忽视一方作用,将使得校企合作办学无法得到可持续发展。

3.以共享的原则处理校企合作办学。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各自拥有自身的优势资源。高职院校在教学组织、理论研究、学生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而企业的优势在于技能经验、实训场地与设施等。职业教育需将二者的优势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为合作办学奠定基础。通过优势资源的共享,能够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效地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以专业化减低合作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4.以长期的视角看待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高职教育特别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外部环境不稳定、内部关系不完善的背景下,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探索、实践、积累和沉淀,通过不懈的实践和创新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机制、合作模式、组织管理,用时间来检验合作办学效果,并不断地优化改革,提升校企合作办学的耦合效果。

[参考文献]

[1]马丽.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地理学报,2012(10).

[2]李新德.从企业角度看待高职校开展校企合作的困惑[J].科技资讯,2010(33).

[3]王永红.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8).

[4]王艳廷,金浩高,素英.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场间耦合作用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9(12).

[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