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低碳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的引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从分析低碳城市概念的由来入手,阐述了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现代城市规划的“低碳”转向。最后文章对低碳城市规划提出相关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低碳城市理念城市规划引导;转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气候变化涉及的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 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研究发现, 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 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重要选择。城市规划是一种土地和空间资源的配置机制, 是城市政府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规制手段。目前中国城市规划体系, 是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下构建起来的。尽管近年来, 城市规划逐渐强调民生、环保等目标, 但城市规划理论和指标体系中, 没有将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为限制性要素。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 低碳城市规划则是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 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日本于2007 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 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

2、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

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较多。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是否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3、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4、现代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理念引导下的“低碳”转向

4.1 低碳能源与产业

能源低碳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节约能源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实现该目标,能源技术的大力发展是重要支撑。SatoshiIshii认为大部分的能源技术拥有可持续的特点,它们具有保护资源、提供能源安全、供应多种能源和服务、无环境影响等优点,所以从长远来看使用可更新能源应该是未来能源政策的基本。英国走在了国际低碳能源规划的前列,通过把广大城乡区域进行划分,提出了能源的分区对待和热电联产的使用。但是能源总是跟城市的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产业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能源消费强度。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服务业和农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从工业结构来说,重化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而轻工业的能源消费强度相对较低。产业低碳化就要求城市规划中注重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控制传统耗能工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建设低碳产业集聚区。

4.2 低碳生活与文化

Glaeser and Kahn通过对美国66 个大都市区研究发现,美国的城市发展与居民碳排放之间存在相应的规律,即: 同样收入水平的家庭,居住在城市郊区会比居住在城市中心产生更多的碳排放,这是因为郊区的住房密度低且面积大,同时郊区的居民更容易选择私家车的出行方式,且和就业地的距离也比较长。Susie Moloney认为专业的城市规划设计要使得家庭活动和行为发生改变以达到低碳的生活方式,并且关注塑造人类行为和影响家庭成员能源消耗的因素。城市规划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居民的低碳消费,包括设计生态节能建筑和城市专用自行车道、步行道,鼓励居民公交出行; 建立低碳教育基地、低碳文化宣传机制和奖惩机制,提升低碳社区品质; 建设低碳能源供应系统、垃圾回收系统和碳排放监督系统,保障低碳城市功能。

4.3 碳汇吸收与利用

碳汇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植物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从碳汇的概念可以看出,加大碳汇建设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当然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植物对城市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控制城市的无序发展,如大伦敦规划中的“绿环”,而且还可以净化城市气候美化城市环境。碳汇建设在区域尺度上可采用“绿楔间隔的公共交通走廊”模式,而在城市内部,绿色廊道可以是道路和铁轨的沿线或水畔,也可以是一系列连接开敞空间的绿链,或者是步行者和骑自行车人的景观线路等组成的“城市生态绿网”。此外,控制的排放,除了从城市空间上加强碳汇建设外,还应注重生物能源的使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培育。

4.4 低碳政策与法规

从总体来看,低碳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 “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国际、国家以及区域层面涉及到资源协调、合作共建、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低碳发展战略,宜由规划师编制后,通过政府进行区域性和行政性的实施。而基于城市层面的发展战略,更应注重公众的参与。Ebi 和Semenza认为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合理的社区尺度的碳减排项目,组织个人加入邻近的社区小组,使不同的小组联合起来,再与政府职能部门对接。通过鼓励集体参与的方式来加强社区尺度的“社会资本”,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此外,低碳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否则会影响低碳城市的建设。日本学者青木昌彦认为低碳城市的制度设计和建设必须结合本地区的制度、经济、文化、历史以及价值现状。张泉则建议首先应将低碳理念融入现有法定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即低碳城市规划的法律化,在这之后才能更有效地考虑具体低碳制度包括碳税、碳交易机制、节能建筑规范、碳排放监督机制、可再生能源规范等的建立。

5、低碳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对策

5.1 城市公共空间的在建成区范围内尽可能均匀布局,并且尽可能布局在交通线旁边,这样可以减少出行次数,并且也减少了出行距离。

5.2 鼓励用地的有效混合,避免巨型或单一化的功能分区,提高短距离出行的比例。

5.3 提倡绿色交通,鼓励人们采用步行、自行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5.4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依据应当从中心地理论转向多极网络嵌套的理论模式,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要与公共交通枢纽相结合,空间耦合一致度可以用来度量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与公共交通枢纽的协调。

参考文献

[1] 张文辉,张琳. 现代性转向———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转变的哲学背景[J]. 城市规划,2008,22( 2) : 66 - 70.

[2] Kei Gomi et al. A low-carbon scenario creation method for a localscale econom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Kyoto cit[J]. Energy Policy,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