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个好人和一座村庄:2000位乡亲抢回一个“省城女支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好人和一座村庄:2000位乡亲抢回一个“省城女支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年1月3日,从哈尔滨市农村信用联社办公室主任位置退下来的李淑芬正在家里做家务,突然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外面黑压压地站着50多位农民,楼道里全是人!这些人来自数百里以外的黑龙江省五常市冲河镇旭日村,他们来此的目的只有一个:请已经退休的李淑芬到他们村当支部书记!出发前全村的老少爷们给他们下达了死命令:不请回李淑芬就别回村,如果李淑芬不同意,就给她磕头,磕头不行,就将她绑架回村!

李淑芬和旭日村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往?旭日村的村民们为什么要让一个年届花甲的老人到山沟沟里当村官?当上村官的李淑芬给旭日村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高中女生孤身下乡:浓情

黑土地上的一群父老乡亲

1968年9月,刚刚高中毕业的黑龙江省五常县县城居民李淑芬像其他热血青年一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李淑芬穿着一身黄军装,背着一个行李包从县城五常出发,坐了7个小时的拖拉机,才到革命老区双马架。双马架就是后来的旭日村,村口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摇摇晃晃的独木桥,后来,李淑芬才知道这桥叫九河桥,是村里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李淑芬被安排住在50多岁的陈大娘家。

12月的北国山区已经冷得让人招架不住了,一尺多深的大雪覆盖了大地。一天,李淑芬和知青们从山里运木伐回来,脸一直红彤彤的,老是不褪,还一个劲地说冷,陈大娘一摸李淑芬的额头,烫得吓人。陈大娘赶忙安顿好李淑芬,去熬姜汤。第二天,陈大娘把她和陈大爹向阳的南炕让出来,给李淑芬铺了床。李淑芬躺在暖洋洋的炕上,端着一碗下面埋着荷包蛋的手擀面,眼泪哗哗地流下来,鸡蛋是陈大娘积攒了一个多月,用来为重病的陈大爹补充营养的。陈大娘把她当成了亲闺女,陈大娘就是自己的亲娘,这里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家呀。

三年后,李淑芬被工农兵推荐去胡兰师范学院上学时,她哭成了泪人。三年来与陈大娘一家朝夕相处,与乡亲们一起劳动,这块黑土地上洒过她的汗水,绽放过她的青春,她舍不得陈大娘,舍不得乡亲们啊!走的那天,李淑芬回头对岸边的陈大娘和乡亲们大声说:“乡亲们,以后有什么事到城里找我,你们就是我的亲人。”李淑芬在心里暗下决心:有一天自己有能力了,一定回乡重建九河桥,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李淑芬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在五常县一所中学当老师。1977年,是李淑芬参加工作的第3个年头。这年6月,旭日村庄稼歉收,陈大娘的邻居李大爷儿子因病去世,4岁的孙子小豆子连续几天发高烧,人蔫得像霜打的茄子,但家里没钱看病,李大爷托陈大娘向李淑芬借点钱。李淑芬一听,生气了:“不借!快把小豆子送到五常来看病,所有的医药费我来出!”小豆子送来了,医生说孩子是急性肺炎,再耽误就有生命危险,需要立马住院,李淑芬二话不说给小豆子交了住院费。安顿小豆子住下后,李淑芬回家熬了一碗黑鱼汤,送到医院喂给小豆子喝;晚上,李淑芬让李大爷在自己家睡,她去看护小豆子。十天后,小豆子活蹦乱跳地出院了,李大爷一家不知如何感激,就让豆子妈从家里给李淑芬捎来了两只老母鸡,李淑芬不仅没收老母鸡,还往豆子妈手里硬塞了30斤粮票和20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啊!豆子妈说什么也不收,李淑芬紧紧按着豆子妈的手说:“回去告诉乡亲们,旭日村就是我的娘家,娘家人有什么难事,就来找我,别跟我客气。”

1981年,李淑芬调到哈尔滨农村信用联社工作,丈夫调到了省公安厅。工作稳定后,李淑芬对旭日村的帮助更大了,1995年,她听说九河桥要修缮,当即出资1万块钱;1997年,她知道村里部分村民饮水困难,花1万多元钱买了塑料管让村民用上了自来水。30多年来,李淑芬共为旭日村花了多少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旭日村共有2180位村民,450多户人家,记者在旭日村采访时,问过很多村民,几乎没有一户村民没受过李淑芬的帮助。“有难事找李大姐”成了乡亲们的口头禅,李淑芬家也成了旭日村的“驻哈办事处”。

那一刻让人泪流满面:

50位乡亲磕头请回“李支书

2006年6月,李淑芬从哈尔滨市农村信用联社办公室主任岗位上退休,由于工作能力强,不久又被一家单位返聘,工作比在信用联社清闲。儿子、儿媳在哈尔滨市机关单位上班,8岁的小孙女让家里充满了欢乐,这本是李淑芬安享天年的时候,但李淑芬没有想到,此时,数百里之外的旭日村村民正在酝酿一件震惊五常市的大事,这件大事将彻底改变她的晚年生活。

旭日村的发展一直很落后,九河桥虽然修了,但只能行人,不能通车。五常市(即原来的五常县)260个村只有10个没通水泥路,旭日村就是其中的一个,下雨天,村民出门都要穿靴子。村里帮派严重,干群关系复杂,村两委班子陷入瘫痪状态,村民选不出村干部,群众上访告状在省里都挂了号,村里的工作成了市里、镇里的老大难。村子债台高筑,村干部连村委会办公室都变卖了。2007年年底,村民们决定改变这种现状。

计划的发起人是村民王成玉。王成玉时年43岁,敢作敢为。12月的一天,王成玉跟大伙一起唠嗑时,一位村民说,想想咱村真可笑,这么多年来咱们村的干部还不如知青李大姐为村里做的事情多。一句话猛地提醒了王成玉,是啊,李大姐,40年来无官无职的她一直默默地帮助着旭日村的村民,简直就是村民的父母官,人好又能干,她现在退休了,何不请她来做我们的村支书。想法一出,大伙拍手叫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旭日村炸开了锅,一拨又一拨的人来到王成玉家,要求王成玉代表旭日村接“自家人”李淑芬回乡。

王成玉觉得这种事说说可以,真要做起来难度不小,村干部会不会有意见?镇里会不会同意?还有,旭日行政村有好几个自然村,其他自然村的人会不会反对?再说,就是所有的村民都同意,镇里也同意,李淑芬自己不同意又怎么办?得知王成玉的顾虑,旭日行政村六个自然村的村民组长齐聚王成玉家,他们表示,愿意代表乡亲们签字画押,出了事愿负法律责任。

乡亲们的心意是相通的,王成玉给李淑芬打了个电话,他想探探李淑芬的口气。

“回乡当支书?”李淑芬拿着电话愣住了,自己在事业单位工作这么多年,除了下放,没在农村待过,对农村工作不熟悉,而且旭日村这么多年积累了很多问题,自己有能力解决吗?

这边王成玉看李大姐没答应,晚上召集大伙商量对策。大伙有的坐在炕头,有的蹲在门旁,三言两语地想着办法,烟头在灰黄的灯光下一闪一灭着。有人建议:“为了表示诚意,咱们集体摁手印,然后到哈尔滨去请李大姐,李大姐心善,她见我们这么多人去请她,又摁了手印,一定不好意思推辞。”“这个主意不错!”村民张全生踩灭烟头站起来,“李秀才,你现在就来写。”两个小时后,请愿书写成了,王成玉第一个在上面摁了手印,接着是王喜亮、张全生……12月26日晚上11点,12个汉子在黑夜里为旭日村未来的命运真正行使了一回民利。

第二天一大早,王成玉还没起床,家门就被一堆村民叫开了。村东头张大哥家大学生儿子代表全家在请愿书上庄严地签了字,村西头88岁的孙老汉也按上了红手印。3天后,当村里第451户也是最后一户村民摁完手印,原来只有两页纸的请愿书已经增加到9页。王成玉捧着手中的9页纸,心中有千斤重。

2008年1月3日清晨4点,一辆大客车停在了旭日村的村头。80多个村民把大客车挤得要爆了,车外还站着跺着脚、搓着手的候补人员,王成玉一看吓坏了,车上只能坐50个人,必须有30人下去。谁都不愿下,王成玉好说歹说,才有一个带头下了车,下车的人对王成玉说:“你们可要把李大姐请回来,要不然,你们就别回来!”王成玉狠狠地点着头,一种庄严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上午10点,正在家中做家务的李淑芬忽然听到敲门声,拉开门一看,外面黑压压的一片,全是人头。“李大姐……乡亲们来请你了。”王成玉站在门口,傻笑着。李淑芬睁大眼睛,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忙把人往里面请。

“我们不进屋了,我们来了50个人,从一楼排到三楼,进屋也坐不下。”王成玉说着从包里抖出一叠东西,上面摁着密密麻麻的手印,“这是我们旭日村2180位村民的请愿书,就等着你回话了。”李淑芬接过请愿书,几张纸都皱巴巴的,不知在多少乡亲们手上传过,李淑芬转过身,想抑制自己的情绪。王成玉见李大姐不说话,以为李大姐还是不同意,就恳求说:“李大姐,回村吧,乡亲们现在需要你!”“李大姐,旭日村需要你来帮一帮!”旁边的村民也跟着请求。李淑芬转过身,看着一张张朴素而又亲切的脸,眼泪夺眶而出,她把请愿书紧紧地抱在胸前,在心里问自己,我李淑芬何德何能,让乡亲们如此厚爱?看李大姐还是不说话,王成玉急了,村里还有那么多人眼巴巴地等着李大姐呢,真不回,旭日村以后可咋办啊。人高马大的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一行眼泪从他黑黑的脸上滚下来:“李大姐,我代表旭日村2180位乡亲给你鞠躬了!”李淑芬心中的犹豫猛得一下崩塌了,她咬了一下嘴唇,哽咽道:“好,我回,咱们一起回乡,一起回家!”三层楼道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长时间不止。

怕夜长梦多,大伙拽着李淑芬立即动身。当晚7点多钟,李淑芬和50多位乡亲坐着大客车回到了旭日村。往日死气沉沉的冲河镇旭日村像过年一样,户户张灯结彩,一条并不宽敞的土路上站满了朝村外张望的村民,村口两棵大树上挂着红色条幅,上书“欢迎李淑芬回家”7个醒目的大字。

李淑芬刚走下车,村民顿时涌上前,欢呼一片,鞭炮不断,灰蒙蒙的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红地毯。60岁的李淑芬走在这条红毯上,百感交集,这就是她朝思暮想的第二故乡啊,再次踏上这块土地,心里是那样的温暖和踏实……

在黑土地上种植阳光,

花甲女支书情动五常

李淑芬虽不是旭日村的居民,但在旭日村全体村民的强烈要求下,冲河镇党委破格任命李淑芬为旭日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不久的一天,李淑芬偶然看到村民陈善喜拉着一车子蘑菇和木耳过九河桥。雨后的九河桥坑坑洼洼,车子陷在泥里半天不动,陈善喜的媳妇桂花搬着车轮子向外用力拉,7岁的女儿盼盼穿着一双大胶鞋使劲在后面推。这一车子蘑菇和木耳是盼盼下学期的学费和家里的生活费,过不了九河桥,就卖不出去。

李淑芬看着揪心,现在是修桥建路的时候了。

修桥,村里的人已经喊了好多年,但一直没钱,也就一直没修成。陈善喜听李淑芬说要修桥,嘴上不说,心里却有些不相信。他知道李淑芬想为村里办些事,可没有钱,事情难办啊!李淑芬理解村民们的想法,她决定自己拿出4万块钱,争取镇里支持2万元,剩下的钱由村民平摊,就是挨家挨户磕头,也要把这钱磕过来。

2008年2月,当九河桥的拦水坝垒起来时,村民们想,这次建桥可能是真的了。5月,桥拱架起来了,眼看九河桥就要成形了,村民露出了喜色。乡亲们哪里知道,李淑芬像建自己房子一样来建九河桥,每一个钉子,每一包水泥,她都要亲自跑到镇上去买,为的是跟商家多砍点价,降低建设成本。一天晚上下起了大雨,想着刚施工的水泥管道可能会塌陷,李淑芬拿着手电筒和雨布在工地上守了一夜。凌晨,水泥管道果然出现了裂口,李淑芬站在河里,用瘦弱的肩膀硬扛住管道。早起的村民张全生发现了站在水里的李支书,他扯着嗓子将尚在睡梦中的村民喊醒,老少爷们争先恐后跳进水里将李淑芬替下,他们不明白,李淑芬瘦小的身躯怎么能扛得住那根管子?

李淑芬被紧急送到了医院,医生告诉张全生,李书记高烧40 度。在场的村民们都哭了,一个60 岁的老人,不愁吃不愁穿,跑到这山沟沟里受这般苦,图的啥?图的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李淑芬住院的那几天,旭日村的男女劳力一起去了九河桥工地,他们希望,李支书出院后能看到一座已经修好的桥。

桥修好的那一天,村民们都一个个笑呵呵地在桥上走了走,好像要验证桥是不是真的。连村里腿脚不便的张大爷也被人扶着慢悠悠地走来了,笑得合不拢的嘴里没有一颗牙:“我一把老骨头了,没想到还能享这个福!”

2008年11月,旭日村迎来了一个天大的喜事。五常市的一家食品公司找到李淑芬,说想跟旭日村合作共同开发绿色农产品。旭日村虽然经济落后,但农作物种植丰富,由于环境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和破坏,为庄稼和蔬菜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旭日村的稻子实、玉米满、蘑菇大又鲜,现在城市里开始流行吃杂粮、吃绿色产品,他们看上了“旭日牌”农产品。现在桥路修好了,村民负责种植,公司负责进村高价收购农作物。消息一出,全村沸腾,这下大伙有钱赚了。桂花赶忙给在外打工的陈善喜挂了个长途,说她这个“蘑菇西施”也要好好美一美了,以后盼盼上学和家里的生活再也不用愁了。

虽然种菜能赚钱了,但这些活光女同志就能干完,让多余的男劳力在家耗着多可惜啊!李淑芬找到哈尔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他们的介绍下,与韩国一家公司接上了头,这家公司在韩国专门从事农副产品种植与加工,旭日村的农民个个都是种庄稼的好手,正好派上用场。一个月后,60多位村民办理了韩国护照,陈善喜也美滋滋地当上了国际打工仔,桂花乐坏了,这下家里不用全指望她的蘑菇了。

有了钱,村民们的心思开始活络起来,有人跟李支书唠嗑,要是能建个影院啊广场啊什么的,大家伙儿没事儿到那儿乐一乐,那该多好啊!李淑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跟几位村干部一商量,大伙儿都同意。2009年8月,旭日村文化广场开工建设,上级给旭日村拨了10万块钱。2009年10月1日,文化广场竣工。国庆期间,乡亲们在广场上敲起锣、打起鼓、扭起了秧歌。

现在,如果有谁说起九河桥,村民就会纠正他,那叫“支书桥”。 想起当初出动50多位村民将李淑芬抢回村里当支书的那一幕,王成玉觉得很有成就感,没有他当初的“冒失”,哪有旭日村的今天?(本文拒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摘录、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