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连词“就算”的形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连词“就算”的形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就算”的形成最早追溯到“算”的语义。元代,“算”出现“可归为、可认做”义,大量出现“就+算”组合;明代“就算”开始表让步条件意义;晚清,让步条件标记“就算”成熟。“就算”的形成与句法扩展、语义演变、使用频率等方面密切相关。

关键词:“就算” 让步条件 词汇化

一、“就算”的形成过程

“就算”最初是副词“就”和动词“算”的结合,其后所在句子出现在让步条件语境中,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就算”最终演变为让步条件标记。

(一)阶段1:副词“就”+动词“算”

1.“算”的意义与句式“算”最初的意义是计算。《说文・竹部》:“算,数也。”后引申为衡量、筹划、谋害、推测、料想等义。元代,又引申出“可归为、可认做、可当做”义。如:

(1)你在我衙门里供应多年,也算的个积年了,岂不知衙门法度?(元杂剧《金线池》第四折)

“算”所在的句子(简称“算”字句)含有主观评判意义、表示说话人认定某物某事属于某个范畴,基本句式为:主语+算+宾语,语义结构为:评判对象+算+评判结果。如例(1)中,“你”为评判对象,评判结果是“积年”,评判者是言者主语“我”。

明代,这个意义成为常用义,词形除了“算”之外,还有“算得(个)”,“算是”,“算做(得/是)”。

(2)那晁为仁是他的嫡堂之弟,平素也不是甚么好人,撒刁放泼,也算得个无所不为。(《醒世姻缘传》第53回)

这些句子还有否定式。

(3)武松答道:“要你扶的,不算好汉。”(《水浒传》第22回)

“算”前还有副词来修饰,形成“adv+(算+O)”结构。副词有“也”、“一向”、“只”、“方”、“才”、“尽”、“还”、 “已”等。如以下两例。

(4)闻得有一个赵娟,色艺虽在严蕊之下,却也算得是个上等的行院,台州数一数二的。(《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5)况且孩儿男妆已久,游庠已过,一向算在丈夫之列,有甚去不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2.“就+算”上文提及很多副词与“算”形成“adv+(算+O)”结构,“就”也是这些副词中的一个,包括完全同义的“便”。此处的“就”是表估价的副词。估价副词“就”表示实际语境的语义值低于预设语境的语义值,与估价副词“才”正好相反。

就“算”字句而言,说话人评判某事某物是否属于某个范畴时,心中往往有一定的标准。某事某物的性质、特征、数量没达到标准,而说话人又想勉强把它归入这个范畴时,就用 “就+(算+O)”结构来表达。换句话说,“就+(算+O)”表示勉强认定某事某物属于某一范畴,评判认定的标准比预期的标准要低。反之,评判认定的标准比预期的标准要高时,就用“方/才/方才+(算+O)”。“才算”的存在说明此时的“就算”是“副+动”跨层结构。

多数“就+算”句是假设句、祈使句等非现实句,表达对假设事件的评判。如下面例。例(6)各例评判对象都是假设事件,与评判结果之间具有条件、结果关系,但没有明显的标记。

(6)a.黄凤仙道:“各随各俗,箭中了就算赢家。”三太子道:“假如射了你的背,却不算暗箭哩。” (《三宝太监西洋记》第66回)

b.判官道:“你今番再来认一认儿。再认得几位老爷,就算你也是个识者。”(《三宝太监西洋记》88回)

c.燕王背负朝廷,系是反叛,谁能擒来,便算头功。(《续英烈传》)

“就算”经常大量出现在假设句里,特别是假设条件句的后分句,慢慢就从评价义发展出假设虚拟的用法。演变是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假设条件句中的“就算”本来表示主观评价义,但由于说话人所评判的是虚拟事件,所以说话人也知道评判结果只是一个虚拟的结果,因而浮现出虚拟的意思。这样的用法反复出现后最终凝固化,结果就形成具备虚拟功能的“就算”。

(二)阶段2:让步标记“就算”

前文表虚拟的“就算”句都是表结果,用例较多。明代还有少量的虚拟“就算”句表条件,和后面分句构成了条件结果关系。但是“就”的语义使其常常出现在让步语境中,表进一步的假设。例如:

(7)待要把他做你小老婆,奴才又见在;待要说道奴才老婆,你见把他逞的恁没张致的,在人跟前上头上脸有些样儿!就算另替那奴才娶一个,着你要了他这老婆,往后倘忽你两个坐在一答里,那奴才或走来跟前回话,或做甚么,见了有个不气的?(《金瓶梅》第26回)

这例还是几个松散的分句的组合,从句法层面论,基本上是一个表让步的小篇章。“就算”小句前面已经出现了已经列举了几种情况,“就算”是进一步列举一个假设的情况,因此含有让步意味。如例(7)最明显,先说“待要把他做你小老婆”会怎么样,又说“待要说道奴才老婆”会怎么样,然后进一步假设“另替那奴才娶一个”会怎么样,这是个典型的让步语境。“就算”出现这样的语境中,不但表假设,而且含有进一步假设的意思。这正是让步条件关系的语义。

这一阶段的“就算”融合程度大大加深:没有相应的否定形式“就不算”;“就算”已经没有评价义,完全表虚拟义;“就算”前可不出现主语。从这些句法表现来看,此时的“就算”已经由跨层结构词汇化为连词了。但是,这时期的“就算”保持着“就+算”的遗迹。明代让步条件用法的“就算”只见上例子。清代以后,让步条件标记“就算”发展成熟,标志是“就算”前倾向于不再出现主语,后分句多出现标记“也”,清代以后,让步条件标记“就算”发展成熟,标志是“就算”前倾向于不再出现主语,后分句多出现标记“也”。

二、“就算”的形成机制

让步条件标记“就算”的形成与句法、语义的发展、使用频率等方面有关。

(一)句法结构的发展

实词的虚化往往与句法结构的演变密切相关。以“认做、当做”义动词“算”作为谓语中心构成的基本句式为:S+算+O,语义结构为:评判对象(S)+评判结果(算+O)。语用层面上,评判对象是话题,评判结果是评论。在“就算”的语法化过程中,“算”字句的S和O的结构类型也在不断地扩展。S最初是N、V,后扩展到小句、乃至“若SV”等条件分句。S是评论对象,因此是话题。当一个非现实句做话题,就有可能当做条件分句,此时既有条件关系,也有话题和评论的关系。因此,S从N、V,扩展至小句、条件句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他们语义上都是话题。当S扩展为条件分句,也就是“算”字句扩展为条件句。“就算”正是在假设条件句中发展出了假设义,因此S扩展为条件分句是“就算”演变的重要一环。O最初是N、V,后扩展到SV小句。当O扩展为小句后,形成“就+算+小句”结构,正是在这样的结构里,才能被重新分析为“就算+小句”,“就算”得以成词,并能后接一个小句。

(二)语义结构的发展

“算”先后有计算、衡量、筹划、谋害、推测、料想等义。这些义始终都涉及到人的心理认知活动,而“可归为、可认做、可当做”义更是表达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评判,属于“知域”,因此“算”本身就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具备动作性。前人研究表明,动作性弱的词语更易虚化。汉语的其他让步条件连词也都含有心理义动词。估价副词“就”引导焦点,焦点往往和语言之外的同类事物形成一个选择集、并且事物之间存在量级差异。与“就”组合后的“算”字句大多是假设句,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正是在假设条件句中,这种主观性进一步增强,使得“就算”获得了虚拟义、量级义,最终成为主观性让步条件标记。

(三)使用频率的增加

明代“算”字句的使用频率很高,其中有大量的“adv+算”结构。其次,非现实“就算”句的使用频率也很高。这促使标记“就算”得以初步形成。到了清代“就算”句使用频率急剧提高,最终形成了句法程度很高的“就算……也……”构式。但早期的“就算”多出现口语中,用作叙述的少,表假设事件。

总之,“就算”的形成最早追溯到“算”的语义。元代,“算”出现“可归为、可认做”义,大量出现“就+算”组合;明代“就算”开始表让步条件意义;晚清,让步条件标记“就算”成熟。“就算”的形成与句法扩展、语义演变、使用频率等方面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曹逢甫.汉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立民.也说“就”和“才”[J].当代语言学,2005(1).

[3]金鑫.汉语有标让步复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