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遏制地方GDP排位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西部地区的地方竞争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从省级政府层层向下的GDP排位赛正在被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根据笔者和合作者的一项最新研究以及我们对中西部部分省市的访谈,我们发现,在GDP排位赛下,地方政府官员纷纷采取“大干快上”的工作方式,恐怕不利于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快速发展的恶果
首先,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在西部某省的县一级,2012年绝大多数的县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超过50%,有五个县(区)的投资增速超过100%。各地方为了争取项目,纷纷采取零地价和税收优惠的政策,甚至有地方采取配赠商业地产的手段。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盲目引进各种项目,而对于环境等长期发展目标较为轻视。
第二,城市面积增长过快,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某县城在短短几年内便将城区面积扩张3倍。有的省目前有超过100个工业园,几乎每个县都有工业园,工业园规划中的面积超出实际招商引资的需要,规划中的大量工业用地并没有实际的项目落地,不少建设好的标准厂房出现空置。我曾在几年前利用1990年-2006年的数据作过分析,如果区分东部、中部、西部,西部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速度和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分别为8.63%和3.4%,前者是后者的2倍多;而东部的增速分别为8.6%和6.8%,二者的差距远远小于西部。
第三,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过快,还款风险不容忽视。一些欠发达地区本身的底子薄,发展经济需要大量投入。尤其是地形崎岖不平的地区,要建设工业园或扩建城区,实际的土地平整和开发成本比平原地区高。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举债,来筹集建设用的大量资金。近来,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有所上升,在一些案例中,通过银行理财产品等方式筹资的年利率达到10%以上。
第四,经济增长数据失真,监管难度增加。由于上级对下级的层层施压和排名,下级政府普遍采用了数据造假的手段来提高增长数据。除了直接对企业做工作让其高报产值,还有地方政府采取补贴企业的方式,将其下年产量计划作为今年完成的产值。 扭曲经济发展方式
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普遍反映,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层层向下的GDP排位赛。有的省对下属市、区、县设置了几十项经济发展指标,每月均进行排名。这些考核方式是否兼顾了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却没有经过详细的论证和考察。这种考核机制容易扭曲地方政府的行为,也会对经济发展造成伤害。
在当前中国的政府管理体制下,一任政府官员的任期不长,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在当地任职的时间平均为3年-4年。在这样的体制下,政府官员的目标非常容易短期化,而民生、环境等更为长远的目标容易被忽视。
最为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感觉到,与其债务增长速度和融资成本相比,招商引资的效果不好,短期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明显的投资拉动特征,而未来如果没有足够的产业作为支撑,当前投资的回报不高,地方债务的偿还压力非常大。
在全国范围内,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迅速。仅从公开的地方政府城投债来看,其规模增长明显。其中,中西部所占份额呈上升趋势。债务的违约风险是否大,本质上要看其融资成本和潜在收益之间的关系。从城投债增长迅速的2012年来看,人均GDP水平较低的中西部省份,新增城投债与GDP之比相对较高的省份数目不少。 遏制地方gdp排位赛
针对以上问题,中央下决心遏制地方的GDP排位赛,从制度的源头出发,改进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体系,削弱地方政府过于注重短期经济增长和招商引资的倾向。
第一,坚决遏制省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GDP和招商引资排位。即使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消GDP和招商引资排位,也要对地理条件欠佳和自然条件更宜发展旅游业的地区降低经济指标的权重。如果必须要保留对于地方官员的指标考核,也应以基于民调的民众满意度这样一个更为综合的指标来取代原先较为单一的经济指标。
第二,应敦促省级政府制定科学的工业发展规划,在省内不同市(县)设置不同的工业发展目标和模式。工业园的设置应考虑各地的区位、交通和地形条件,在远离大城市、交通不便捷和地形崎岖的地方,不宜普遍设立工业园,也不应对其设置工业发展目标。全省要科学地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在有条件的地区有选择地发展符合其比较优势的产业,避免不同的市(县)出现产业同构和相互之间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
第三,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转移支付。欠发达地区财政实力较为薄弱,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却是发展地方经济的必须条件。为了支持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避免欠发达地区过度举债,应将政策重点转为针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和医疗)的财政转移支付,同时降低(甚至取消)欠发达地区的财政投入配套要求。为了便于监管,建议加强针对具体项目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投入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项目。
第四,减缓建设用地指标向内地倾斜的政策实施力度。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除了满足于必要的基础设施需求,用于经济发展的建设用地应按其产出效率进行配置。建议中央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减缓将建设用地指标作为扶持内地发展手段的政策,允许内地将所拥有的富余建设用地指标与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交易。
第五,加快人口流入地(特别是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地区间经济的平衡发展应强调在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平衡,城乡间和地区间的人口自由流动是实现平衡发展的根本途径。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流动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要尽快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使其能在常住地安居乐业。相应地,要设计制度使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有偿放弃家乡的宅基地,使其宅基地能复耕为农业用地。这样,随着人口适当流出,欠发达地区便可通过发展规模化的农业、旅游业和资源型产业来提高人均收入。
第六,对于地方政府的统计数据失真,要设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建议加大中央对地方、省对下属县市的监管力量,对统计数据人为造假的行为采取有针对的打击措施,对相关的负责人应予以问责。特别是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即使其已经离任,对其在任期间的统计数据失真也要追究责任。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