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陕西民间鼓舞传承发展与健身娱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陕西民间鼓舞传承发展与健身娱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章阐述了陕西民间鼓舞的渊源和传承发展,论述了鼓舞的健身娱乐作用,分析了陕西民间鼓舞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传承发展的新思路:一是将鼓舞引入大、中、小学的课堂;二是积极宣传推动,使鼓舞成为大众的健身项目。

【关键词】 民间鼓舞;健身;传承发展

一、前言

“鼓”,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象征和重要的民俗符号。它从远古走来,一直和我们结伴而行,历久不衰。鼓舞,是文化的产物,更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一份不动产,也是中国民间的“精神”实践,鼓与舞是力与美的组合,通过各种肢体动作表现韵律,抒感,使人们在娱乐身心的运动中,受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负荷的双重锻炼,具有极强的健身价值和功效,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健身艺术形式。

经过实地考察与辨析,陕西现有鼓种七十余种。2010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艺术系教授谷玉梅等撰写的《陕西民间鼓舞博览》出版,该书以陕西鼓舞为视角,着重对陕西鼓舞文化进行了研究,是迄今为止陕西鼓舞的代表作。而本文的出发点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实践,寻求鼓舞健身的拓展,将民间民俗的鼓舞引入大、中、小学的课堂,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阳光体育活动中,实现学生的阳光人生。让鼓舞文化走进课堂、延伸课外、推向社会,在全民健身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1]为了秉承这一核心理念,既要保持传统血脉不断,还要在尊重原创群体的精神权利标注产生该作品的群体或地区的前提下,允许对民间鼓舞进行改编和再创作,让民间鼓舞能够适应现代化的社会需求和环境,而民间鼓舞中所蕴含的健身价值,必会为民间鼓舞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文化娱乐形式的多元化,导致民间鼓舞生存与延续的原生态发生了变化。这些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被推向了历史舞台的边缘,甚至有被淹没的危险。充分挖掘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健身价值,更好的继承、弘扬、保护鼓舞健身资源,是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陕西民间鼓舞的形成与传承发展

1、陕西民间鼓舞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中关于击鼓助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记载,表明了鼓最早是用于战争的。遇袭或告急,以鼓传讯;两军交战,擂鼓助威;克敌制胜,以鼓为乐,把鼓作为战斗中不可缺少的装备来使用。[2]由于战争的原因,鼓的生命在不同的地域延续下来,它的内容也不断的充实,形式更加丰富,逐步形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陕西受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制约,人们为了求得生存空间而与大自然抗争,因此大多数的民间活动是为了敬神、祭天、祈福,鼓作为这些活动的重要道具,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延续下来。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鼓成为了陕西民间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娱和娱人的主要形式,更是陕西民俗思想内涵和情感的集中体现。每逢佳节庆典,陕西人民就用鼓舞的形式,表达自己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和抒发欢庆丰收的喜悦心情。

2、民间鼓舞的传承发展

安塞腰鼓: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陕西乃至西部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艺术,且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发源地陕北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安塞腰鼓先后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和澳门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参加了1999年50周年和2009年60周年的国庆庆典。先后远赴俄罗斯、日本等国进行表演。

岐山转鼓: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时为战鼓,为军事所用,后在历代相传中增加了舞蹈等艺术动作,鼓手绕鼓而转,全场皆转,由此形成。改革开放以来,转鼓艺术得到空前繁荣,该县从娃娃抓起,发展转鼓文化,成为岐山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特色品牌。

秦汉战鼓:起源于秦朝时的咸阳,是秦军作战时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的激昂鼓调。后由秦军掌旗官带回村落,留在民间世代相传。此鼓乃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时相传击鼓出征,鼓角齐鸣。

陕西省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上,身着兵马俑战甲的勇士,擂响手中的秦汉战鼓,用气势恢宏的鼓声与舞蹈动作,将秦汉战鼓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们知晓了秦汉战鼓,吸引了众多境内外媒体和影视界的目光。2010年,秦汉战鼓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民间艺术的传承发展有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保护民间鼓舞的创造者及传承人是关键,要以人为本,把民间艺人的整体性生存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在这样的基础上,激发民间艺人对本身的自信与认同,建立完善的鼓舞保护机制,及相应的规范条例,利用陕西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各级学校开展该项课程,树立起鼓舞在后辈人心中的地位,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3]

在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星光璀璨,缶声震天,古代的缶和现代的声、光、电的完美结合,把人们带入了梦幻般的境界,它震撼了世界,敲醉了国人,缶也是秦时就在陕西地区流传的传统器乐。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鼓舞艺术也总是伴随着历史的步伐在前进,今天的民间鼓舞已融舞蹈、文化、体育于一体。

三、陕西民间鼓舞的健身价值

1、民间鼓舞的健身功能

(1)促进身体健康。鼓舞是一项能全面锻炼和健全体能的运动,鼓从动作结构上由跑、跳、扭、转、闪、摇、跨等要素构成。它以鼓舞的形式来表现舞蹈艺术,在多变的节奏中完成各种表演造型和难度动作。鼓舞可以增强人们的体质,促进健康,提高人体的力量、柔韧性及灵敏等素质,特别是对人的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功能十分有益。(2)促进心理健康。参与鼓舞健身运动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能够抵抗抑郁和困惑等消极心境,调节人的情绪和心态。由于鼓舞健身没有人数的限定,因此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倾诉、宣泄的平台,使参与者锻炼时在重复性的技术动作中,通过联想、思考等思维活动,促进思维的反省和脑力的恢复,有效的集中或转移了注意力,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根据研究发现,因鼓舞的动作特性,参与者在身体锻炼时会促进大脑分泌一种具有吗啡作用的化学物质——内啡呔。[4]它可降抑郁、焦虑及其他消极情绪程度,有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3)具有广泛适应性。鼓舞健身运动受场地及人员限制较小,可一人单打,也可双人对打,还可以几十人乃至几百人群打。单打者腾跃旋跨,群打时则变换出多种美妙的图案。完全可以用于晨练和取代单调枯燥的健身项目。全民健身计划落实的最大障碍是国民意识的提高,不良的健身习惯造成了人们的惰性。[5]鼓舞健身可以不受以上因素的限制,不受场地、器械限制,也不受时间气候影响,更不需要多大的资金投入,因而十分适合于广大群体。

2、民间鼓舞在全民健身中的意义

鼓在经历了由战争向民俗活动过渡的历史时期后,同样也实现了职能的根本转变,体现了不同层次和需求的价值取向。通过与他人的协作配合来充分体现群体的价值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参与者通过个体的觉醒和张扬,增强了自我肯定。[6]通过体能的释放而获得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强化了生命机体功能。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规划》中指出“倡导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和推广工作”。全民健身计划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契合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我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规划,整个计划贯穿着倡导和推广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担负着向群众推广简便易学、科学有效的体育健身形式和方法的重任。陕西民间鼓舞的动作易学易记,优美明快,热情欢畅,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使参与者获得娱乐和健康,获得充分融入群体和社会的满足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让参与者在鼓舞健身中体会人类团结、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强大精神力量,使人的心态变得积极健康,朝气蓬勃,从而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且不仅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参与,也适合不同体能水平人群的选择,便于推广。

四、陕西民间鼓舞健身发展现状分析

1、鼓舞健身的社会发展现状

鼓舞健身艺术来自于民间,是一种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每逢农闲、节日、集会、群众自发的聚集在一起,用这种传统的艺术愉悦身心,抒感,在敲敲打打的过程中打出了健康,雅俗共赏,合而为一。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又是对百姓休闲生活的丰富。

在农村,活跃在鼓舞健身广场上的是来自基层的群众。这项健身艺术,成本低廉,群众认为是一件乐事,很愿意参加,村寨、乡镇具备了这种艺术发展的土壤。以西安市的七区六县为例,未央区谭家乡就有80%的人参加这项活动,可谓是老幼皆宜。定期的举办培训班,进行各种切磋交流比赛,其中的佼佼者多次参加公益性演出,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有着陕西“鼓舞之乡”美誉的户县,2010年农历正月十四至十五日,有15万人参与的两年一度的鼓舞大赛拉开了序幕。这里变成了鼓的世界,舞的乐土。欢庆的鼓舞在边鼓、边舞中,队形多变,造型各异,让人眼花缭乱,把现场的气氛烘托的红红火火。大家称之为百姓的乐事,古都的一绝。

在城市,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亚健康人群中的一员。都市中有着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的白领们意识到了健康对于生活工作的重要性,选择了诸如瑜伽、羽毛球等这类较为时尚的俱乐部健身方式。然而这种健身的方式局限性多,且费用高昂,青年人群缺乏对这种民间艺术正确的认知和了解,在他们中间该健身艺术发展极为缓慢,因此无法普及和推广。而鼓舞健身这种民间艺术,完全弥补了俱乐部健身的局限性,是一种经济、实用的健身方式。在目前,该项健身艺术只是在下岗、退休的中老年群体中发展迅速,各种赛事、庆典活动中均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年轻人缺乏对这种民间艺术正确的认知和了解,使其健身艺术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鼓舞健身的学校发展现状

鼓舞健身艺术在学校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只有少数学校,为一些庆典活动及表演进行了专门训练和教学。曾经陕西民间打击乐团团长应邀到某知名高校进行讲座、表演时,气势磅礴的《大唐六骏》,把学子们带进了古战场上万马奔腾、雄壮威武的意境,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昂,现场的氛围达到了极致;目前这种民间艺术未得到高校教育政策上的支持,没有列入高校教育的范畴,开展起来比较困难。

而在中、小学,农村较城市学校开展的更为普及,且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有独到的见解。户县人民路小学,汲取了民间鼓舞的精髓,将少先队鼓号与鼓舞结合,给表演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取得首届少先队鼓号鼓舞表演特等奖。在各种庆典赛事上均留下他们的身影,且成为学校的一个特色品牌。前主席连战的母校——西安后宰门小学,因外事接待任务,常年保持着鼓舞队的训练,迎宾的腰鼓,欢乐的锣鼓,给来访的嘉宾和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延安大学等院校还将安塞腰鼓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一项特色内容,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突出了办学特色,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力提倡。

在海外,龙的传人将浓浓的思乡之情用中华传统精髓的鼓舞文化艺术表达的淋漓尽致,在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凡是世界上有华人居集的地方,均开展了该方面的教育,且硕果累累。

从以上发展现状来看,要想更好的推广发展鼓舞健身艺术,就要得到相关政策的支持,举办各类学习班,深入基层,传、帮、带,专家、学者、社会指导员要发挥骨干作用。让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回归大自然,扎根在民间,在民间的沃土中开花、结果。

五、民间鼓舞健身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目前国内学者对民间鼓舞与健身的理论研究尚不成熟,该方面论著较少,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如何使陕西民间鼓舞与健身相融合,使其更好的传承发展下去,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将健身与鼓舞融合,使人们通过鼓舞的健身功能,既锻炼了身体,又对民间鼓舞有了一个崭新和清晰的认识,从而激发人们对民间鼓舞的喜爱和认同情感,使我们宝贵的鼓舞艺术得以发扬光大,能够以较强的适应力在现代化的土壤中不断壮大,同时推动了全民健身时代下的民族体育的发展。

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把历经数千年流变的民间鼓舞这一民族、民俗文化推向了历史舞台的边缘。因此,要为其注入更多的现代因素,从体育健身角度实现融合与共生,充分展现这一民族、民俗文化所蕴含的健身文化的魅力。对部分民间鼓舞重新整理或改编,使其融于学校体育教学,把民间行为传承与学校教育传承有效结合。从实践中看,目前民间鼓舞尚未在学校广泛推广,没有太多现成的经验借鉴,合理利用学校教育来发展民间鼓舞健身艺术,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中拓展其研究空间,我们可以通过一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师资把这种原生态的鼓舞带入大、中、小学的课堂,不仅传承和发展了民间鼓舞艺术,而且对发展民族体育运动,推广全民健身运动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六、结语

陕西民间鼓舞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上千年的积淀,生生不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民间鼓舞与健身的结合,既传承了民间艺术,又为传统的鼓舞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契机。而民间鼓舞健身艺术中包含和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团结、协作的理念和精神素质,更是传承发展民间鼓舞健身的不竭动力。这种精神,是我们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发展民族体育运动,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Z].2005.3.

[2] 徐国忠,焦建军.安塞腰鼓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4)61.

[3] 谷玉梅,李开芳,梁挺.陕西民间鼓舞博览[M].美国华文出版社,杭州出版社,2010.

[4] 刘树军.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2)75-77.

[5] 李子伟,白永泉.天水民俗录[M].香港:香港飞天文化出版社,2003.

[6] 雷湃,蔡智忠,陈爱军,聂晶,蔡中,毛海燕.旋鼓舞的文化内涵与健身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4)105.

[7] 韩长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中小学体育艺术创新的研究[J].2011.4.

【作者简介】

陈肇宪(1954-)女,西北政法大学体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及民族传统体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