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网球的名义复兴武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月是故乡明,童年点点滴滴的回忆,母亲永恒不倦的牵挂,时刻召唤着游子荣归故里的心。2011年12月中旬在武汉举行的“武汉天地・2011李娜和朋友们国际网球精英赛”正是一声来自家乡的呼唤,这一声寄托了江城人民对李娜的浓浓思念。精英赛事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武汉市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于是在武汉报道表演赛期间,我刊也对武汉市体育局副局长陈林祥进行了访问,谈谈在“大武汉”举办的表演赛。
Q=《网球俱乐部》杂志
A=陈林祥(武汉市体育局副局长)
Q 您怎么看待这次武汉国际网球精英赛的举办?
A 这个精英赛其实自李娜法网夺冠后,我们就和她的经济公司IMG确定要为李娜量身定做一个比赛,这应该也是国内第一次做这样的赛事。当时决定举办精英赛基于这几个目的:第一,武汉市体育局长期以来也举办了一些赛事,但举办网球比赛还是第一次,也可以说是一次尝试;再者,武汉这个城市的网球文化,和其它城市比我觉得会浓一点;第三,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提出了“振兴武汉、复兴武汉”的精神指示,精英赛也作为措施之一。过去,武汉被称为“大武汉”,那时就提出了这样的概念。新一届的武汉市政府提出要复兴“大武汉”。大家认为武汉是一个平民化的、生活化的城市,还有人把武汉当作码头城市。那么这样一个平民化的城市、码头城市要靠什么才能提升这个城市的品味?一定程度上,李娜的法网夺冠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契机。通过网球这项高雅的运动,体现出武汉正在快速融入国际化大都市所迈出的步伐。只有李娜,却没有赛事的平台,也没有国际明星的捧场,就很难做到完美,所以这是一次尝试。另外,在国内称得上国际体育明星的,原来也就是上海的姚明、刘翔。但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周期和市场周期都已趋于平淡。李娜,虽然她大器晚成,但毕竟锋芒犹在,所以我们想充分利用她在国际和国内影响力,举办好这个赛事。
Q 这次精英赛的具体行程安排,包括去黄鹤楼等等,还是非常具有武汉特色的。那所有的这一切和您的预期一致吗?
A 因为这不是一项正式的比赛,所以为了力这项比赛,我们考察了很多地方。但我们的同行把他们的资料和录像发过来后,我们感到这样会和我们办赛的初衷相去甚远。所以,我们转变思路,借助表演赛来推广网球文化,普及网球知识。我们在中网、上海大师赛也看到,尽管这些国际化的城市办赛经验丰富,但观众对网球的理解还有距离。所以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准备,首先是把武汉的业余网球运动,通过排名赛、社区赛、家庭赛、机关干部赛、职工网球赛,对每一系列的活动进行整合,发动社会力量和网球协会举办赛事。获得优秀成绩的选手,我们会赠送门票,使得业余网球爱好者感到很兴奋,这是为赛事推广做的―方面。第二,我们专门设计了网球操,在高校普及。我们邀请武汉体育学院的网球老师按照健美操形式,把网球的发球、击球、截击的基本动作集合在一起,在本次精英赛每场比赛之前进行暖场,这也是全国首创的。第三,我们做了网球进社区的活动,进学校,进机关,进军队,通过一些游戏通过一些网球知识的抢答,还有一些和市民的互动,把网球融入到社区。
Q 您刚才说了,赛事的准备期,武汉方面做了许多准备和工作,包括在赞助商的吸引方面也是做得很出色。那您觉得这项赛事在吸引赞助商的优势是什么?
A 这次赛事是一个提升武汉市形象的举措,又是一个网球推广的过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完全商业化的话,是不行的。这个市场是靠培育的,要一步一步做。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把这项比赛奉献给广大市民,我们并不是把引作为纯商业产品来进行推广,是从文化方面来推广的。所以,政府也好,武汉天地也空子,周大福也好都给予很大支持,还有一些赞助商是通过购买门票来赞助我们的。令我感到满意的是,在票务方面,我们做得不错。再者,从观众的表现来看,我感觉也值得赞扬。我没想到武汉的网球观众那么有热情,而且很懂得网球礼仪。
Q 武汉在未来的网球推广之路还会有什么计划和目标吗?
A 国内已经有很多的赛事,我们把重心更多地放在青少年培养和高校推广等方面。在基础型工作方面,我们可以多做一些探索。例如,武汉周边的一个地区京山县,这个城市对网球的钟爱真是不可思议。一个小县城有5000多人长年坚持打网球,而且网球进小学,进矿厂,进企业。每年有两大联赛,做得非常好。我们的目标主要还是网球运动能在各区、各学校都有一定的开展。此外,我们本来也和李娜商量建一个李娜网球俱乐部或网球学校,她也有此意,尤其在她未来退役之后,办成一个李娜国际网球学校。不过这还是规划和设想。具体怎么办,还是得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