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表征方式与问题审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表征方式与问题审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社会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研究此起彼伏,视角和着眼点也多种多样。鉴于职业教育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多层次性,建立一个针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较为系统的表征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准确的审视和把握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出积极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表征方式;问题透视

作者简介:谷芳芳(1984-),女,山东菏泽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顾建军(1963-),男,江苏如皋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技术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课题项目:本文是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当代中国教育转型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9-0009-05

研究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普遍兴起,至今仍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来对职业教育吸引力进行界定和研究。研究职业教育吸引力就是将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中心,来考察其依靠自身“魅力”对与之相关的其他主体的吸引情况。事物本身不能说明自己的吸引力,而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参照物来表征自身的吸引力强弱程度。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表征体系,通过这一表征体系来审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现状,可以更好地发现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表征方式

因为职业教育涉及的主体的多元性,从单一主体的角度来考察这一系统性的主题过于偏颇,而从其涉及到的所有主体来考察又是不现实的。社会转型期对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研究关注点主要放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引入、培养与输出这一过程的三环节上,因此,民众、政府、用人单位三个相关主体顺理成章地成为表征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主要参照系①。职业教育吸引力涉及的层次是多样的,因此从单一的维度也不可能对职业教育吸引力有一个科学的表征。吸引力的最直观表达就是其吸引事物的数量和质量,即职业教育吸引的参照对象或参照对象提供支持的数量和质量。从这两个层面可以对职业教育吸引力有一个初步的表征,结合三个参照主体可以作如下表征,如表1所示。

从本质上说,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属于价值问题,即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对于与其相关联的价值主体的价值关系问题。选择职业教育或接受职业培训以培养或提升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人员数量,政府、企事业单位、各种组织、社会团体或个人参与职业教育的水平和力度,从量的层面表征了职业教育价值的被认可度;选择职业教育的民众的结构类型和各类型人员所占比重,政府、企事业单位投资职业教育的方式、途径等从质的层面更深刻地说明了职业教育价值的被认可情况。也就是说,上面列出的一些指标表征了参照主体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识,进而表征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那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参与者对职业价值的直接认定能够更直接地表征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因此,要将职业教育吸引力表征得更加清晰透彻,还需要考察各参照主体对职业教育价值的直接认定。

表2 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价值认定性表征方式

那么不妨将这作为职业教育吸引力表征的另一维度,称之为职业教育吸引力价值认定性表征。结合三个参照主体的具体情况,其表征如上面表2所示。

这样就可以把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表征作如下整合(见表3)。

表3 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系统性表征方式

这可以称作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三维三参照表征方式,考虑职业教育吸引力,还要考虑到职业学校教师、社会媒体、行业等参照主体,再加上这些参照主体就可以组成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系统性表征。因为力有大小之分,为了更加科学形象地表征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小,可以把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想象成一个矩形,矩形的长宽高分别代表着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表征的三维,而长宽高的线段又分别由三个参照主体和教师、社会媒体等其他可以作为职业教育吸引力参照主体的子线段组成。矩形的体积=长×宽×高,也就是说长宽高共同决定了矩形的体积,长宽高数值越大,矩形的体积就越大,其中任一为零,那么矩形的体积为零;而每一段的长度都影响着长宽高的大小。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由量、质、价值认知三维度的乘积决定;民众、政府和用人单位这“三段”都影响着职业教育吸引力“体积大小”。职业教育的各要素都不可或缺,代表职业教育吸引力大小的矩形的任何一段为零则矩形体积为零,即职业教育吸引力为零。

二、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审视

以上面的三维三参照表征方式来审视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可以看出,在政府的关注和大力扶持下,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绩斐然。但不可否认职业教育在吸引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吸引力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1.职业教育是无奈的选择。职业教育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不强,很少有人在面对多种可能时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生源危机。而且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农村及城市低收入阶层的子女,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下游,升入普通中学或本科学校无望。他们选择职业学校不是因为兴趣爱好,也不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科学理性规划,而是迫于经济条件和学习成绩限制的无奈之举。因此,入学之初就带着沮丧无奈的情感进入职业学校的校园,与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缺少学习的激情和对未来职业的远景规划,很多职业学校在校生对未来感到迷茫。很多学生觉得读职教是一件比较没面子的事,家长也觉得孩子读职教没有太大的发展前途。在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其家长文化层次高、收入高的比例很低。对职教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实习条件和时间、教学设备、孩子读职校的社会地位、就业前景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等因素的不满和怀疑是家长不支持孩子上职校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就读职业学校还是家长和学生“退而求其次”无奈的选择。据研究我国的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要低于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1]。“技工荒”现象的出现也说明我国职业教育对农民工、下岗职工等人群的吸引力不足,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意识淡薄。一方面是大量找不到工作的失业人员,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急需的高级技术工人,如何吸引农村务工人员和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也是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毕业生“回炉”到职业学校进行深造作为新闻的出现并不能证明职业教育吸引力强,相反,这仅仅作为“新闻”出现而不是一种常态恰恰说明了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足,充其量是职业教育吸引力融冰的一个好的兆头。

2.“剃头挑子一头热”与“高就业率”背后的无奈。2010年6月12日,中国教育报对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成果做了详细报道: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方面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充分调动了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成功破解了“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一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的难题[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校企合作的典型被报道,恰恰说明职业教育在吸引企业合作方面的不足,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仍是大多数职业院校面临的未被破解的一大难题。企业投资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不高,投资职业教育的经费连年呈下降趋势,企业投资在职业教育收入来源中占的比例偏小。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在很多合作领域不配合、不支持、不热心。对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说,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困难重重,经常性遭拒绝,纯属“剃头挑子一头热”。而对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很多用人单位用一道学历门槛将其拦在门外。他们“凭学历取人”,以“本科及以上学历”、“硕士及以上学历”等招聘条件,将很多优秀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挡在门外。当然也有些单位比较看重实际的能力,比如动手操作能力、研究创新能力等,但是很多单位对职校毕业生的这些能力提出了质疑,这一方面是职教本身培养方式和质量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本身没有给职校毕业的人才充分展示自己、开拓进取的一个平台。企业大量雇佣职业院校毕业生,更多的是其低廉工资的低成本驱使,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增长的社会环境使然。“高就业率”的背后是企业迫于急需大量技术工人和职业院校毕业生低就业质量、低就业稳定性的双方面的无奈!职校毕业生就业之后的不良待遇以及很多企业对职工在职提升的漠视也产生了大量问题。

3.“上头热、下头冷的尴尬”。在对政府的吸引力方面,通过对政府三维角度的吸引力现状分析,近年来中央政府把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种针对职业教育的利好政策纷纷出台。总理在2008年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在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同时,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在2010年7月13日的全教会上温总理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要采取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等措施,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虽然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足够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的热情十足,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尚存在不足,还没有从思想上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措施不够有力。据悉,很多地方还存在着政府将用于职业教育的原本就不充足的资金用于发展普通教育或其他财政支出上的不良现象。民众不感兴趣、用人单位不积极、地方政府配合不力,中央政府一方面的热情难以扭转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整体不足的时代特征。媒体作为整个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代言人”和社会的窗口,对职业教育价值的认定也不高。

因此,从横向上看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热情不足,职业教育的社会声望不高,转型期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存在显著差异性

1.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存在明显的历史分期。

图1 1980-2008年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例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1980-2001部分:刘海,于晶,陈衍.回眸――中国职业教育历史报告[J].中国职业教育;历史报告[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002-2008部分: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

从图1所示1980年至2008年的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例变化曲线可以判断,转型期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状况的历史阶段,与此同步转型期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也经历了几个明显的历史分期。但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历史分期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又不完全一致。

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中等职业教育进入历经长时间冷冻后的恢复时期,而这一时期,由于国家采取“统一分配”的就业政策,而且具有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非常高,民众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高,生源质量好,只有成绩优秀者才能进入职业学校,学生对职业教育满意度也高;1986年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职教进入大发展时期。会议以后职教特别是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到1990年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的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了224、133.17、295.01、158.80万人。高中阶段的职普比达到47.6:5.4。而且在这一时期高职教育发展也开始起步。但是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职业教育进入“双轨期”,部分职校毕业生要开始自主择业,并承担部分教育经费,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所下降;1991年第二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职业教育继续呈良好发展态势。从1992年起,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学生就接近并超过了普高在校生,一直到2000年才跌至50%以下。这一时期职业教育高职开始以多种形式发展起来,但是招生人数的增长主要是依赖政策和行政手段来实现的。职业教育对生源的吸引力随着经济转型带来的招生、分配制度的转变以及就业难度的加大等持续降低。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对企业行业的吸引力也开始下降;1996年普职比达到历史最高点后,职业教育发展受到了冲击,最直接的原因是1998年国家开始实行高考扩招政策,职业教育无力与普通学校争夺生源。进入高等学校接受正规普通教育的路径拓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急剧下降;2002年后中职招生连续几年下滑情况开始扭转,中职招生455万,比2001年增长了近60万,增长15%。高职增长很快,各种形式的培训逐年增长。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向职业教育倾斜,以及高考扩招后带来的就业压力的增加,职业学校的高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这种明显的历史分期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不稳定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在仅靠外力拉动的情况下产生的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一时之强,很难持久。

2.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由于城乡之间,中、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等差异的客观存在,以及政策、观念上的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地区不平衡性问题客观存在。

对民众的吸引力方面,1995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东部地区为75人,中部地区为73人,西部地区48人,东、中、西部地区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的比例分别为54.1%、55.3%、48.4%;2003年东、中、西部分别为119人、85人、74人,职业学校在校生占高中阶段的比例东部9省均高于42%,中部9省有7省为30%-38%,西部12省有8个为35%以下,4个低于28%[3]。2001年全国中职招生情况有所好转的整体情况下,仍有16个省中专招生数量下降,10个省职业高中招生数量下降。

而且,不同地区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存在显著差别。

从图2、图3可以看出,不同区域经济体的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存在差异,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愿意推荐度最高,其次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的各项指标基本居中,而中原区域经济体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和推荐度都最低。

图2 各经济区域的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程度

(资料来源:麦可思研究\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图3 各经济区域的2009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程度

(资料来源: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6.)

在政府方面也有所不同。1994年,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东部为279.78元,中部为111.18元,西部为149.06元。2003年全国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平均水平为1684.79元,上海4162.95元,为全国最高,该指标在1500元以下的地区有12个,全部为中西部地区[3] 。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监测结果表明,政府教育投入总量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以及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均比上年有所增加,但有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投入增长要求。

对用人单位吸引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就业上。1999年对全国农村职业教育中有代表性的湖南、贵州、辽宁、河北四省的一项调研显示农村职业教育仍然比较薄弱,招生困难,毕业生就业困难:各省(区、市)就业情况是:上海、浙江、江西、山东、河南、四川、大连、宁波、厦门等9个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7%以上,其中上海、宁波、大连最高,分别为98.55%、98.41%、98.30%;天津、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重庆、陕西、青岛、深圳等10个省(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6%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广西、青海等3个省(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接近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福建、海南、甘肃、贵州、云南、宁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2个省(区、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等2个省(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下,分别为87.14%和86.34%[4]。

(三)转型期职业教育缺少内生吸引力

孟景舟认为职业教育吸引力可分为内生吸引力和外生吸引力,内生吸引力是职业教育组织制度本身及由其引发的一系列行为所产生的;外生吸引力则是由职业教育组织制度以外的因素所导致的[5]。纵观前面提到的转型期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历史分期,各时期职业教育吸引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国家制度、政策等的变化,而非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情况。1978年到1985年,职业教育吸引力相对较强,主要源于国家“统招统分”、低收费政策,及针对中专生的“包当干部”政策和转城市户口的户籍管理政策,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的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急剧削弱一方面受到劳动人事制度“自主择业,不包分配”的影响,另一方面因为职业教育受到高考扩招制度的冲击;1999年、2000年、2001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三年下滑,2002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扭转职业教育生源下滑局面,并进行招生制度的改革,扩大招生自主性和招生规模,在此之后国家实施助学金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生源下滑局面得到控制;2006年以来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所回升,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和扶持。2010年各地方报纸纷纷报道本地中职招生升温,后面介绍升温原因基本都会提到最主要的一点原因――国家2007年以来加大对中职生的资助范围和力度,地方政府给予职业教育接受者各项优惠。例如,汕头日报2010年5月23日新闻《涉农专业中职生免收学费――今年我市职教计划招生总量比增178%,就读中职可享多项优惠》,济南日报2010年6月13日新闻《考生报考高中比例跌破 80%》,贵阳日报2010年8月13日新闻《免+补双重优惠政策发力――今年我市中职招生“大热”》,丹东日报2010年9月13日新闻《职业教育渐成“香饽饽”》,兰州日报2010年10月16日新闻《2010年我市中职招生增长7.8%》……“如果没有政策扶持,县职中全部会垮。”――湖南省某县职业中专副校长认为他这样说绝非危言耸听[6]。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转型期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主要是依赖外在环境拉动的外生吸引力,恰恰缺少职业教育长效发展应有的内生吸引力。如何优化职业教育本身的运行机制和组织制度就成了现时期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以转型期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系统性表征为尺度来衡量转型期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问题不止于此。只能说这是其中比较明显,比较突出的部分,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 这里的民众主要指:职业教育的潜在生源即在校的初中生及高中生、职业学校的在校生、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学生家长等;用人单位包括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等。

参考文献:

[1]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92.

[2]李益众.四川建筑职技学院校企合作“剃头挑子两头热”[N].中国教育报,2010-06-12.

[3]王连清,张社字,等.职业教育社会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31.

[4]黄尧.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3-74.

[5]孟景舟.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历史透视[J].教育发展研究,2010(07).

[6]群言.数字[J].职业技术教育,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