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谁需要当心三菱重工和日立联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谁需要当心三菱重工和日立联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菱重工日立日前敲定成立新公司以整合火力发电系统业务,这两大工业巨头的“日本式合并”将如何影响全球电力市场的格局?

仅仅时隔一年,三菱重工和日立再次决定“抱团过冬”。

一年前,不堪承受欧美对手的竞争压力,三菱重工、三菱电机和日立以2:3:5的出资比例,合并了三家的水力发电系统业务;一年后,类似的合并再次上演:三菱重工与日立于日前达成协议,将于2014年春天以65%和35%的出资比例成立新公司,整合双方的火电系统业务,并共同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火电并非此番唯一被整合的对象,虽然具体的时间表尚未透露,但双方高层均表示,接下来,三菱重工和日立还将合并一系列核心业务,包括核能发电设备、水处理及可再生能源、铁路系统等社会基础设施,以及信息通讯技术。

两大工业巨头“抱团”的消息给双方的股价点了把小火。消息当日,三菱重工在东京证交所挂牌的股票价格大涨3.9%报收372日元,为7个月收盘新高;日立股价也上涨2.9%达到457日元,为两个月收盘新高。

那么,三菱重工和日立这次在打什么算盘?

从竞争到合作

“抱团”的背后是“冰冷的”事实:日本企业正逐渐失去其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优势。

有数据显示,在煤气涡轮机领域,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在全球占有44%的份额,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占28%,而三菱重工仅占8%;在铁路装备领域,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三家占据全球50%以上的份额,日立仅占不到5%的份额。在海外项目的竞标中,日本企业近来也每每败给其欧美对手,2012年3月,三菱重工在马来西亚火力发电站设施竞标中败给了法国的阿尔斯通,2011年9月在巴西铁道建设项目竞标中也被加拿大的庞巴迪击败。

糟糕的是,伴随着三菱重工和日立在海外市场地位的每况愈下,双方还要在日本本土面对众多同行的激烈竞争。目前,日本的大型电机企业已有8家,准大型电机企业共12家,大型重工业公司有5家,市场拥挤、产能溢出、业务重叠等问题已然显露。日立社长中西宏明在2012年11月29日举行的合并火电业务记者见面会上,就坦言已经预见到了“5年、10年后与三菱重工的竞争关系”。

或许因为感到单打独斗已经无法从众多欧美竞争对手的围困中突围,日本本土又无法提供足够的提升空间,三菱重工与日立最终做出了合并业务的决定。用三菱重工总裁大宫英明的话来说:与其对内对外都要与对手纠缠,不如联手本国企业对抗外国竞争者,日立和三菱重工亟待从“可怕的竞争者”转为“可信赖的伙伴”。

那么,合并将给双方都带来什么?

优势互补

据日本媒体报道,合并后,两家企业将从产品、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做全面整合,以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乘积效应。

在产品方面,三菱重工长于大型设备,而日立的优势在于小型设备;在技术领域,三菱重工的发电技术领先,日立则长于信息系统技术;就市场而言,三菱重工的传统优势集中在东南亚和中东,而日立则集中在欧洲和非洲。

三菱重工和日立期待,这家由双方共同成立的有望晋身“仅次于丰田的日本第二大制造企业”的公司,未来能成为日本企业抢滩海外市场的利器法宝。

此外,双方在新公司中股本比例的设置也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三菱重工在新公司中的占股是日立的近两倍,这被日本媒体解读为日立是要“放手火电业务”。然而,截至2012年3月,日立的电力事业销售额高达近百亿美元,其中六成是由火电事业贡献的。这不免令人不解,对于火电这棵“摇钱树”,日立为什么要剥离出来?又是出于什么考虑把新公司的控股权拱手让给三菱重工?

对此,日立社长中西宏明在新闻会上曾表示,“(日立)绝对没有想要脱手(火电业务)的意思”。原来,日立从2011年起已开始转型,将主要业务从做硬件向做软件与服务转移,并将今后的目标设定为追逐“以社会创新业务为中心的全球性增长”。业内人士认为,日本目前的硬件制造精细化已基本做到极致,向服务转型是其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因此日立这次与三菱重工火电业务的合并,绝非是将火电业务拱手相让,它极有可能在将来的业务合并重组中,包揽新公司火电的服务配套,发挥其“设计”上的优势 。

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日本工业巨头的“胃口”已然显现,两家企业公开表示要通过结盟,在当前艰难的商业环境中领跑全球。

不过,新公司能否如三菱重工社长大宫英明所言,帮助日本赢得与欧美和新兴市场国家企业的竞争,或者能否如日立社长中西宏明所称,成为“日本最强的组合”,恐怕还要在时间中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