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造家张云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造家张云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教育界,张云鹰校长以“永不止息的学校创新”而著称。

深圳市教育局领导曾经这样点评过她:一位始终在发展中的优秀校长。

这是一位拥有特别故事,却又穿越一代教育人共同历史的好校长。在长达两天的深谈中,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30年前参与课改时的选择与追求,描述了15年前初到深圳的忐忑与奋斗,回忆了10年前第一次走上校长岗位的挑战与筹谋……

尤其人惊讶的是,在完整度过了30年教育生涯,取得了出著作、办名校、全国巡讲这些教育人所能企及的一切成绩之后,这位“创造家”依然精神抖擞,觉得理想的教育才不过“刚刚起了一个头”。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30年求索,她“起了一个什么样的头”?

魔力好教师,泼辣教研员

尽管已经离开湖南省溆浦县多年,张云鹰仍然是当地教育界的传奇。

1982年,年仅18岁的她被分配到一所中学教语文。不过,自己还像个中学生的张云鹰很快就遭遇挫折。当时初中生的作文水平让她十分头疼,于是调整教学思路狠抓作文练习,来来回回一年时间,初见成效。还获得了溆浦县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奖理由是——她春雨般的情感,诗意般的教学,童趣般的率真,让学生无比喜欢与信任。

但她不得不停下脚步寻找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低下的原因:原来从小学开始,孩子们阅读量有限,知识面狭窄,导致写作基础十分薄弱。

年轻意味着大胆,她回头就主动向教育局领导提出申请,调到小学执教。很快得到了消息,她被调入湖南省重点小学——警予学校,也是她从小离开长沙后就读的母校,开始了小学教学的生涯。

“人往低处走”,不计得失的她赢得了校领导的欣赏,一去就被压了担子:出任自然分班的实验班班主任,开始“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改实验。

事实也证明,张云鹰与教改就是“天然的伴侣”。五年时间里,她记录下了不计其数的实验计划、学生原始档案、测验数据与实验设想。即便初为人母,她也仅仅只休息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回到课堂,继续实验探索。

其中一个小插曲是,当时张云鹰向校领导提出实验班取消单元测验与排名的建议。校领导不解缘由,她却说,那些学困生越考越没信心,越考越不想学,不如放慢学习进度,减少考试次数与频率,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夯实已学知识,扩充课外阅读。

改革步子跨得太大,她不得不立下军令状:拿期末成绩说话。校领导勉强答应了。

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必然,实验证明学校对学困生的“等待”是值得的。这个班级最终的毕业统考语文平均分数高达94.2分,是怀化地区的第一名。这个班的数学也遥遥领先,稳居第一。而且,通过重组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进度超前了,全班用五年时间完成了六年的教学任务。

可以想象,“语文名师”张云鹰顿时炙手可热。实验班的家长们纷纷给教育局写要求信,请求张云鹰继续执教自己的孩子。教育局也组织专家、家长调研,当时的张曦局长亲自走进课堂听课,最终竟然得出一个结论:张老师教学生有魔力。于是局党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张老师带着实验班直接升入中学。

于是,溆浦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一幕:张云鹰与48个孩子一同整班进入溆浦第二中学。为了深化教改,张云鹰又与华东师大附中联系,开始合作进行中小学衔接实验的“双轨教学”。

1991年8月,张云鹰27岁,却已是省教学大赛一等奖、地区教学骨干、语文学科带头人了。也正是在这一年,她成为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27岁做怀化地区教研员,肩上扛着13个县(市)的教研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张云鹰把孩子全托给了幼儿园,把家务也全部交给了保姆。

也许,张云鹰就是一位为教育而生、为教育而活的人。

一上任她就争取领导支持,做了两件新鲜事:创办了一份双月刊杂志——《怀化教育》;建立了一个跨地、县、学校三级的教研网络。

这两个平台成为推广引进与自创实验课题的窗口,而且平台化效果可以让她同时进行12个实验项目,包括“注提”实验、“集中识字”实验、“六步教学法”实验……每一个实验都成立了核心小组,有方案,有措施,有结论。她甚至整合资源开展了优势互补,把“注音识字”与“童话引路”两个实验合并,在整个湖南省予以推广。

这段时间,成为张云鹰大批量出成绩的黄金期。她参与编写了《小学语文参考教案》、《小学69篇课堂作文指导》等等书籍,撰写的论文、指导的公开课,参加湖南省大赛更是获奖频频,实现了学科比赛获省一等奖的零的突破。

望着年纪轻轻“一骑绝尘”的张云鹰,同事们苦笑着给她下了定义:干一样成就一样,工作泼辣,对教育一片痴情。

深圳往事

1997年2月,张云鹰离开湖南,南下深圳。她随身携带的书从《大众哲学》、《教育人类学》,变成了极具深圳特色的《华为的世界》、《第五项修炼》、《在第二级台阶上散步》。

显而易见,这是一个机遇与压力并存的选择。

4月,她在深圳沙井镇(隶属宝安区)上了一堂六年级语文课——《在仙台》,并做了一场专题讲座。台下坐着主管教育的副镇长,听后为之一振:“没有想到小学的课还有这样的艺术性和高度!”副镇长当场表态:“沙井今年只招一个人,那就是你张云鹰了!”

就这样,她成为深圳沙井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头”。然而,喜悦并没有持续多久,她很快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苦差事”。

那时,宝安区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上上下下都理直气壮地抓分数。张云鹰专门用半个月的时间进行课堂调研,结果发现大多数老师仍然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比如一位老师讲解生字,12个生字可以讲错一半!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不得已必须使用一些“笨办法”:一所接一所学校地跑,给老师们开讲座,上研讨课,上公开课,有时候竟然要从拼音教学讲起,从训练老师的普通话做起。她还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免费给学生们开设“快乐作文”的辅导课,孩子们自愿报名参加。

不过,这并不代表她的教育创新之旅已经中断。沙井的老师们至今仍然难忘张云鹰的《月光曲》一课,堪称素养与知识水融:她使用反刍教学法,从聆听《月光曲》开始,分析它为什么时而高亢而轻柔、时而低沉而缓慢;再到文中描写“月光曲”一段的文字寻找对应点,从而推演贝多芬在莱茵河畔的小路上散步、听到兄妹的对话、遇见知音盲姑娘这种心情的变化。这种明线与暗线的交织,解开了贝多芬为何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疑问……这样的创新构课思路,是老师们前所未见的。仅仅一年的时间,张云鹰完全打开了沙井教研的局面。1998年6月,宝安区对三年级学生进行统测,沙井镇小学语文成绩竟然前所未有地成为全区第一。

按照教育局领导的原话来说:“张云鹰是有功之臣。”

2000年8月,张云鹰被宝安区教育局调往区教育科学研究培训中心,专职小学语文培训教师,直接对接全区2000多名语文教师。

这是一个更大的舞台。张云鹰的书架上,回归出现了夸美纽斯、赫尔巴特、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蔡元培等的专著,她希望从阅读中寻找到“在研究中培训,在培训中研究”的办法与策略。

三年时间里,她听课300多节,培训的小学语文教师达到两万多人次,培训教导主任1000多人次,开设了《小学语文典型课示例》等专题讲座42场……针对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既要备好教师的培训课,又要做出示范课。

正是这段时间的探索,她形成了后来在全国多地实践推广的“教师培训五大模式”:信息传输模式、观察借鉴模式、互动参与模式、任务驱动模式、行动研究模式。

凭什么当校长?

2003年7月,深圳市宝安区西乡政府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启事,面向全国招聘西乡中心小学校长。其中有一条“硬杠杠”:年龄40岁以下。

“上,还是不上?”这一年张云鹰刚好39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发现自己渴望有一块完整的“试验田”。

“39回首,40有梦。”在领导的鼓励下,她毫不犹豫参加了竞聘。结果,在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竞聘者中,她笔试第一名,竞聘演讲又博得满堂彩。然而,台下有的评委依然并不看好她,在答辩环节抛出来一个问题:“张老师,你从未当过校长,何以如此自信,你凭什么当校长?”

张云鹰脱口作答:“有时候,过去的教育管理经验也许正是今天教育发展的障碍。有没有当过校长或许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在办学思想理念上有所创新。只有创新才有教育个性,才有独到的教育哲学。创新比经验更重要!”

这样的回答,联想到过去的业绩,让人无比信服,答辩环节张云鹰再次获得第一名。2003年8月,张云鹰终于以校长的身份走进西小的校园。

不过,与其他新上任者一样,她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仍然是:我究竟要办一所怎样的学校,培养出怎样的学生。

那时,沿海地区颇为流行“培养狼性人才”,或是“成功主义”的教育思潮,学校无论大小都热衷“大而全”,或是“走向国际化”。

张云鹰的选择是什么呢?

“办学要联系地域环境,实事求是寻找定位。”

事实上就在开学第一天,张云鹰便找到了方向。那天,她好好打扮了一番赶到学校,满怀喜悦之情准备着开学典礼,却看到台下:有的家长穿着拖鞋,有的穿着睡衣,还有的只穿着短裤;学生的衣服也参差不齐,有长袖配短裤的,有扣子系错位置的,场面就像个乡下的菜市场。

典礼过后,她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深圳虽然是一座改革之城,但是移民占据人口多数,文化底蕴有限。而宝安区更被称作“乡下”,城市化进程到来,然而“农转非”的市民们从精神上却还没有进城。

她意识到:学校的定位应该是“培养现代城市人”,并在第二天的教职工大会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不料台下顿时议论纷纷:“宝安就在深圳,很快就要城市化,人人都是城市人,为何提出这样的目标?”有的家长甚至说:“这个新校长看不起我们农村人呢!”

张云鹰给出了自己的理解:正是因为城市化,农村地区的农民与其子女,不仅要“洗脚上田”,更要“换脑进城”,我们要让这些“准市民”具备真正的城市人的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生活技能,让他们成为城市化的建设者。

多年以后,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认为,西乡中心小学的这个定位,不仅需要勇气,更是开创性的探索。相对学校的封闭、保守与落后,张云鹰的探索目标,是由此“打造一所开放式的学校,践行一种开放式的教育”。

例会的特殊效应

开放的第一现场,就在校长例会。

张云鹰回忆了自己以往参与过的例会,它们几乎都是一个样子,几张熟悉的中高层干部的面孔,一张冰冷的圆桌,内容无非是学习与传达上级文件,各部门轮流汇报工作,布置下一阶段的任务……这样的例会如何能够成为她施展抱负的工具呢?

这当然成为首先改变的环节。第一步,例会的参与者增加了,圆桌旁多了学科组长、年级组长、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甚至还有主管部门的教研员、督学、社会知名人士。

张云鹰的讲话也总是简洁而率真:“我就说这么简单的几句,下面大家交流!”经常地,她还会组织分享一本自己最近看的书,或阐述一个管理寓言,或讲讲出差时的所见所闻。

刚开始,大家都愣了,“这校长怎么不说官话呢?”

什么是校务公开?张云鹰渐渐让教师们明白:例会就是为大家而开,大家都是主人翁。她常说一句话:“我们在这里是做事的,谋事不谋人。”

因此,在学校的例会上,有时还能见到兄弟学校的同行们,大家一起交流工作经验,研讨教育教学。

冰冷的格局渐渐消融,张云鹰又通过例会进行中层干部培训。中层干部由于身兼教学,往往缺乏管理经验的摸索,可是在例会上,她会直接告诉你“值周校长的要求三部曲”,“常规工作的三步走”。

有时,她会直接邀请知名校长、专家学者接管她的例会,对管理团队进行专题培训。几年下来,学校通过例会就培养出四位正副校长,十几位中层干部。

这样看似偶然的课堂,是张云鹰与教师们共同研讨、备课,一堂堂得出的结果。张云鹰经常会提出具有开放性意识的构课思路:《狼和小羊》最后一句写,狼不想再争辩了……说着向小羊扑去。很多孩子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善良的孩子甚至会流泪,教师如果抓住时机,引导孩子向相反的方向想:小羊得救了。到底小羊是怎样得救的呢?以“侥幸的小羊”为题目,让学生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张云鹰常说:“真正的开放,就蕴藏在对引导的深刻理解与把握之中。说到底,它是一种境界,是一个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

今天,坪洲小学开放式教学的探讨已经全面走向了项目化管理、课程化实践。张云鹰通过子课题向教师招标,课题指导小组开展听课、测试等形式加以提炼,并于每学期定期开展课题成果交流,以及评优奖励等手段,先后开展了开放式习作教学、开放式活动教学、开放式阅读教学的研究,逐步构建起了开放的教学课堂文化。

当开放成为课堂的特征,学校教学教研的创新想不活跃也不成了。

坪洲一年

教书30年,创新30年,今天的张云鹰仍然没有闲着。

从2011年年底开始,她又开始忙着在坪洲小学启动“配方课程”的构建。她希望把全体教师都激发起来,利用教师们的个性专长,创设条件开出尽可能多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这个体系下,教师们需要自己申报“配方课程”,就主要内容、招生范围、课时安排、保障措施等方面发表演说,评委老师随即质询,给予打分,最终按照分数高低得到入围的“配方课程”。最终,“电影语文”、“小天使英语”、“电声乐队”、“小小金话筒”、“广东茶艺”等重点“配方课程”脱颖而出,成为开放性教育新的组成部分。

随后,张云鹰又设计出基础性“配方课程”,每天早上各10分钟的经典诵读与唱歌;每天中午20分钟的书法练习或经典诵读……

而一项涵盖小学全部学科,几乎每位老师都有份参与的课题研究计划又刚刚摆上她的桌案。

在采访的过程中,张云鹰也坦诚自己很忙,从2008年起每年必看的春节联欢晚会就再也没有看过,甚至连“小沈阳”是谁也是别人告知的。

“坪筑杏坛传演经史诗云,洲立学府培育才俊雏鹰。”

不过,这位创新家还有更大的梦想要去实现。她说:坪洲小学的第五年将是品牌与特色年,那个时候才是开放式教育在新学校真正开花结果的时候。

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