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且发生医院感染的95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的观察组,并以1:2的比例选取同时期未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19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泌尿外科医院感染部位、感染发生率、感染高危因素、感染对预后的影响、病原菌检测结果。结果 医院感染部位有上呼吸道22例,下呼吸道7例,胃肠道抗生素相关腹泻8例,切口感染15例,口腔2例,泌尿道41例;感染发生率为11.21%;感染高危因素有手术时间长、实施留置尿管、留置尿管时间长、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对照组的预后好于观察组,分析死亡率发现观察组的死亡率高于对照组3.27%;病原菌检测结果显示标本病原学送检率为87.24%,检出病原菌79.66%,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普通变形菌2株、肠球菌属6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7株、大肠埃希菌16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株。结论 泌尿外科由于感染极为常见,难以避免,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排除高危因素,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泌尿外科;医院感染;特征

泌尿外科医院感染中,由于保留导尿管病例较多,发生泌尿道感染的情况最为常见。研究表明泌尿外科医院感染占医院感染>20%。因此,怎样降低泌尿系统感染率是临床上丞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且发生医院感染的95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的观察组,并以1∶2的比例选取同时期未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19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统计泌尿外科医院感染部位、感染发生率、感染高危因素、感染对预后的影响、病原菌检测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且发生医院感染的95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的观察组,并以1∶2的比例选取同时期未发生感染的住院患者190例作为对照组。

1.2诊断标准 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作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方法 回顾性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统计泌尿外科医院感染部位、感染发生率、感染高危因素、感染对预后的影响、病原菌检测结 果[1]。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数据统计采用平均值±标准差(x±s),应用t检验。以P

2结果

医院感染患者感染发生率为11.21%。95例医院感染中,上呼吸道22例,下呼吸道7例,胃肠道抗生素相关腹泻8例,切口感染15例,口腔2例,泌尿道41例。感染高危因素主要为手术时间长、实施留置尿管、留置尿管时间长、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等,详见表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预后情况更好,死亡率更低。标本病原学送检率为87.24%,检出病原菌79.66%,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普通变形菌2株、肠球菌属6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7株、大肠埃希菌16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株,见表1。

3讨论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泌尿外科是的患者通常住院时间比较长,机体免疫能力比较低,医院感染的几率增加。人体的全身各器官、各部位都可能发生医院感染,可分为呼吸系统医院感染、手术部位医院感染、泌尿系统医院感染、血液系统医院感染、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等[2]。在本文中,呼吸道感染有29例,胃肠道感染有8例,手术部位感染15例,口腔感染有2例,泌尿系统感染有41例。可以看出泌尿系统感染的比例最大。主要是因为泌尿外科患者本身泌尿系统功能不完善,使得感染概率显著增加。病原菌分析显示病原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普通变形菌2株、肠球菌属6株、铜绿假单胞菌5株、肺炎克雷伯菌7株、大肠埃希菌16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7株。从数据可知,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

针对感染高危因素,应该加强预防措施。如控制手术时间,加强患者住院时间管理,合理控制留置尿管和留置尿管时间,加强高龄患者以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病情管理以及加强监测医院病原菌。

综上所述,泌尿外科由于感染极为常见,难以避免,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排除高危因素,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曾如,毕翠梅,黎映静.泌尿道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9,13(07):331-332.

[2]Kollef MH.Prevention of hospital associated pneumonia and ventilation-associated pneumonia[J].Crit CareMed,2004,32(6):1396-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