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64例糖调节异常患者两年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64例糖调节异常患者两年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通过对164例调节异常患者转归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了解糖调节异常的糖尿病的发病率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意义。方法:收取2005年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确诊为糖调节异常(包括糖耐量减低和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病例164例,按年龄、影响因素进行分组,对2年后转归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长,糖调节异常的糖尿病转化率呈上升趋势,运动饮食控制、服用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干预治疗,明显减少了糖尿病的发生。结论:早期干预可有效降低糖调节异常的糖尿病转化率。

[关键词] 糖调节;异常;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

[中图分类号] 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c)-055-02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调节异常(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在人群中发病率逐年上升。IGR包括糖耐量减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和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IFG是糖尿病前期,其发展为糖尿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糖耐量者[1],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通过干预治疗减少IGR发生发展,成为目前糖尿病早期防治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164例IGR患者2年的转归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收取了2005年诊断为IGR的门诊和住院患者164例,其中,男85例,女79例,年龄25~75岁,平均48岁,均为首次确诊为IGR患者,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WHO诊断标准。

1.2研究方法

按年龄分成两组。25~50岁组84例,51~75岁组80例,2年后对其转归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转归分为:正常, IGR,糖尿病。影响因素分为:不予处置,运动、饮食等生活习惯干预,口服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干预。IGR、IGT、IFG和糖尿病按1999年WHO诊断标准诊断。转归结果判定用转归病例数所占百分比表示,与未进行干预治疗组相比,百分比差大于10%为有差异,大于15%为有显著差异。

2结果分析

2.1 84例25~50岁IGR患者转归及影响因素

见表1。

如表1所示25~50岁组糖调节异常患者通过运动、饮食及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干预治疗转为糖尿病的百分数分别为8.11%和7.69%,与未进行干预治疗组19.05%相比,百分比差分别为10.94%和11.36%,结果有差异。转为正常百分数分别为48.65%和50.00%,与未干预治疗组28.57%相比,百分比差分别为20.08%和21.43%,结果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25~50岁组IGR患者通过运动、饮食及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干预治疗可以明显逆转IGR的发展,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2.2 80例51~75岁组糖调节异常患者转归及影响因素

见表2。

如表2所示,51~75岁糖调节异常患者通过运动、饮食及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干预治疗,转为糖尿病的百分数分别为25%和29.17%,与未进行干预治疗组44.44%相比,百分比差分别为19.44%和15.27%,结果有显著差异。转为正常百分数分别为15%和20.83%,与未干预治疗组13.89%相比,百分比差分别为1.11%和6.94%,结果无差异。由此可见,51~75岁组IGR患者通过运动、饮食及二甲双胍、阿卡波糖干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但不能明显逆转IGR。

3讨论

糖调节异常是糖尿病的前期,包括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有研究显示中国人和日本人30~40岁IFG的患病率明显高于IGT的患病率,5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而IGT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2],研究发现不同IGR类型糖尿病转化率存在差异,其中IGT发展为糖尿病的几率明显高于IFG[3]。本研究对164例IGR患者的转归进行分析,结果与以上研究相符。

虽然增龄本身并不影响机体血糖代谢的平衡,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组织细胞中线粒体老化、下丘脑-垂体激素、性激素等变化导致机体脂质代谢紊乱,以至中年后内脏脂肪含量高于青年,并导致胰岛素抵抗[4],进而影响血糖的代谢。胰岛素作用下降和分泌不足预示IGT的发展,而高胰岛素血症与动脉硬化等疾病密切相关[5]。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增加早期胰岛素分泌可阻止由IGT发展为糖尿病[6]。

通过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干预,或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物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及作用、分泌不足,可有效降低IGR的糖尿病转化率,并可降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杜群,石福彦,丁奇龙,等.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人群2年自然转归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2):223-226.

[2]The DECODA Study Group.Age and sex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n 13 European cohorts[J].Diabetes Care, 2003,26(1):61-69.

[3]Meigs JB,Muller DC,Nathan DM,et al.The natural history of progression from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to type 2 diabetes in Blatimore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J].Diabetes,2003,52(3):1463-1475.

[4]Peterson KF,Befroy D,Dufour S,et al.Mitochaondrial dysfuncyion in elderlyPossibleRole in insulin resistance[J].Science,2003,300(5):1140-1142.

[5]Yutak M,Kyouko h,et al.Japanese IGT subjects with high insulin response are far more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han those with low insulin reponse[J].Endocrine,2006,29(2):351-355.

[6]Richard E,Pratley,Chhristian Weyer.Progression from IGT to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he central role of impaired early insulin secretion[J].Current Diabetes Reports,2002,2(3):242-248.

(收稿日期:2008-05-1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