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德育工作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德育工作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时展需要,学校在系统做好德育计划,老师(尤其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实践者。将计划有效地转换为提升学生德育的工作,这样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事件需要协调和优化,管人理事就是工作,追求的是效能,导入的是系统,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何将这个系统有效地运转?如何让学生成为系统的真正受益者?

【关键词】德育 班主任 学生 爱心 管理

在现今教学改革变化下,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不会耽搁或延误德育的学习呢?下面浅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一、德育计划是基石

学校德育的阶段性较为显著,可以分为“学前”德育、“小中”德育和“大”德育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笔者将三个阶段比喻成手工加工点心的工序,点心的原材料一样,“学前”德育如同和面工序,“小中”德育如同加工磨具,“大”德育如同定型烘烤的工序。笔者主要针对“小中”德育谈谈自己的观点,其它两个阶段同样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学生的身上转移到整个学校,德育计划工作的程度决定德育工作的整体效果。德育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德育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完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一个学校由校长负总责,少先队或团委具体抓,实行班主任二级管理制度,各部门密切配合,班主任和每位任课教师经常交流,共同承担的德育工作体系。领导小组注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和理念,并能以身作则,努力工作,带领全员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

二、培养学生是天职

1.爱心动其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面对后进生,我不是严肃的批评他,而是用自己的这颗爱心,去融化他,让他回到集体中来,让他认识到有人关心他、帮助他,使他失落的心重新燃起希望之火,并努力学习。这样,既可以同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可以消除师生之间那种对立的、敌对的“猫鼠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使其心动,又心动变为行动,增大学习的动力,改变其学习劲头不足的现状,使其有不爱学习、调皮捣蛋变为爱学习、注意遵守纪律,成为严格要求自己的好学生。

2.批评规其行。学校无小事。学生的德育首先就要从小事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可采用暗示批评的方法,不挑明事情的端倪,委婉的进行劝导;可肯定学生的某一侧面,以此作为突破口,然后促其向好的方面转化。尤其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可委婉地批评其改正,或者旁敲侧击,使其注意。如果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这时可将同桌叫起来回答问题,从而影响他、带动他,这比直呼其名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另外还可以通过表扬大多数学生的优点,映衬少数学生的不足,造成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气氛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行为、表现得到收敛或纠正,能像正确的方面发展,培养健康的人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奖励促其进。德育工作不是教条的死板的说教,也不是单纯的批评,还可以通过学习奖励促其进步,带动全班学生努力向上、争当第一。首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评选先进事迹,树立优秀典型,并且进行奖励,通过奖励先进、表扬优秀,督促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引发他们行动中的积极因素。其次,要矫正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自信心,使他们对于自己付出努力得到承认,让其感到自己无愧于接受这种奖赏;通过奖励,更增强其成就动机和自强意识,使他们相信自己有很大的潜能,相信自己会取得好成绩。 这样,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进步就会加快,同时,也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谈心鼓其气。“夫气者,三军之帅也。”所以,德育工作,就是要不失时机地鼓足学生的斗志和士气,是整个班级形成一个团结的、具有旺盛活力的大集体。可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心声,解决学生期待解决的的最大困难,让他们畅谈自己、消除陌生感,让他们为自己是这个班级的成员而自豪,形成一种努力向上、争当第一、为班级争光的士气,从而一个充满快乐、有爱、向上、富有活力的集体就形成了,在这个大集体中,一些学生如“逢生麻中,不扶自直”,德育工作就容易搞好了。

5.管理结其果。要把德育工作分散到班级管理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让他们都享受当班长、当小组长、当值日生、当值周、党校班主任的乐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兴趣,从而培养健康的、活泼的、具有旺盛士气的新型学生。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学校德育教育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人员的存在,打造一种品牌,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魂魄和精神,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它依然存在。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的受益。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2]劳凯声.教育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南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