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细雨中静待花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多年的讲台生涯带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目中有人”,在喧嚣的生命场中蹲下身,和学生一起在文字中散步,在文学中遨游,在和风细雨中静静聆听花开的声音。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踉踉跄跄,经历了初期的热闹、聒噪,而回归于冷静的反思。当一些课堂充斥着虚假的合作时,我们呼唤着真诚的探究;当一些课堂充斥着无聊的作秀时,我们呼唤着厚实有效;当一些课堂被漫无边际的生成搅得迷失了应有的方向时,我们呼唤着合理的预设。我们在不断反思、不断呼唤,我们的课改也在呼唤中渐显深度,我们的课堂在呼唤中进入高效,我们的学生在呼唤中快速成长。
在我们自以为是地行驶在高速路上时,我们的学生却隔三差五地给我们亮起红灯:“老师,我很累,请慢点。”是呀,我们只顾自己的高效,却忽略了学生成长的规律。吕叔湘老先生说:“教学更多地像农业,而不是工业”。
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慢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是教育的耐心和宽容,是对育人规律的理解和遵循,也是因材施教的应有之义。
华中师大郭元祥教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精辟地指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高频率、快节奏、大梯度,不利于学生的有序成长和发展。”
一、春风化雨,理智静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我们静静地去等,耐心地对待。学生在言不达意时,在静静思索时,在高兴亢奋时,在疑难焦虑时,在合作探究时,在自卑胆怯时……在这些细微关键的时刻,我们要给予他们最诚挚的等待,用耐心、期许、鼓励静待花开,在等待中静静欣赏学生们最美的生命之花灿烂开放。
在执教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时,我问了一句:“请大家说说看,对于本文还有什么疑问?”每课结束时我常提这样的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犹豫地举起了手,我示意她站起来说。“老师!宋词为什么这么愁?”
“宋词真的愁吗?”我反问了一句,学生们马上回过神来。大家纷纷发表看法,一致认为宋词确实以愁情见长,课文中的《望江南》《武陵春》就透露出了闺怨之愁,范仲淹的《渔家傲》体现了思归之愁,辛弃疾的《破阵子》则体现了壮志难酬之愁,同时大家还列举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声声慢》。听着大家自信的发言,理智告诉我一定要引领他们打开这座金库。“宋词为什么这么愁?”我不失时机地把球又踢还给学生,学生们也一时语塞。于是我提议:既然谁也说不清楚,我们不妨以善写“愁”的词人为例,通过查资料找证据来证明。同学们也一致同意,很快学生们自行分组进行找证据行动。第二天上课,我以此为契机组织教学。我说:宋词为什么这么愁?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交流。于是,学生们陆续举手了。
这样的等待正好印证了教育家窦桂梅的教育箴言:它是一门慢的艺术,需要我们静待花开花落。
试想,如果我为了教学进度而匆匆敷衍,该课的教学也结束了。可是这一理智的等待,让我和学生一起进了图书馆,查阅了宋代的历史,一起了解了词这一格律的特点,一起阅读了苏轼、李清照等词人的生平,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在课堂里一起交流各己的想法,得出自己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等待如春雨一般,洒在了学生的心里,滋润着他们内心的文学之芽。
二、润物无声,机智等待
当学生面对你的提问慌乱站起来,词不达意时我们需要等待。此时,我们不要投以急切的目光,更不要用失望乃至责备的眼神来增加学生心中的恐慌和失落感,我们应该以鼓励的目光和机智的话语:“别慌,孩子,慢慢思考,老师等你”。就因为你的等待,学生的紧张感会逐渐消除;就因为你的等待,学生有了充足的思考时间;就因为你的等待,学生的思维空间会慢慢拓宽变广,他们有可能给你一个极富个性的回答,让你刮目相看。
一次校级示范课,我执教《孔乙己》,其中一环节是让学生欣赏看客们嘲笑孔乙己的文字片段。
生1:“有的叫道”这个“叫”字用得好,这个“叫”,目的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表示自己要取笑孔乙己了,大家要来捧个场。
生2:“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中的“嚷”字写出他们的气势汹汹地欺负人,他们一群人在虐待孔乙己,把这些人麻木、病态的嘴脸刻画了出来。
生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这“涨红”一词用得好,他大脑冲血了……(众生顿时哄笑)
生4:老师他没认真听,说错了,我们欣赏的是鲁迅笔下“看客”的文字,而不是孔乙己。(生3神情惶恐)
师:(神情自若,微笑)他虽然赏的内容不对,可是他赏的理由还没说完,我们应该倾听他的看法。
师:(望着生3)既然脑都充血了,我们可以看出他内心……
生3:(顿悟)可以看出孔乙己内心非常激动,说他偷,证据确凿,内心既痛而又爆发不出来。
师:你能不能和孔乙己喝过酒再次被嘲笑时的脸色做对比分析?刚才你说涨红是因内心激动却不得发作,那么……
生3:(神情愉悦)我知道了,“你怎得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这句话直接撕开了他的内心,使他内心充满了沮丧和绝望,第二次的嘲笑彻底击垮了孔乙己,使他大脑缺氧,没有一丝血色而是死灰的颜色,这足见鲁迅用笔的魅力,不愧是学医的。(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此环节中,我对孩子的失误报以宽容的态度,采用了等待的艺术。老师的微笑和宽容如细雨般洒下,抚平了学生内心的惶恐和不安;引而导之,使其欣然而悟,不仅给了学生尊严、机会,而且在学生困顿时,教师以自己高超的教学机智,帮学生树立了自信,发展并维系了学生对语言的兴趣。
面对一篇美文,要让学生潜心阅读时,我们需要等待,让我们在静静的等待中期待学生们在潜心阅读、静心品味之后最美最炫生命之花的开放。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让学生在自己规定的时间内读课文,时间一到,一些学生还没读完,老师就匆匆收场,没有耐心去等这些学生读完,冠冕堂皇地归之于课堂太紧,没有时间让他们去多读。这样的课堂看似环节紧凑、高效,细细一想,其实没多大乐趣。学生都没读完,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吗?能品味课文的内涵吗?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吗?就更谈不上收获与成长了。没有等待就没有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提高,没有提高何谈语文素养?
三、厚积薄发,诚挚期待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要让我们的学生泛舟于瀚海,翱翔于九天,我们教师平常要多“积累”,要多读书,读好书,苦练内功。只有汲取古今中外文化之精华,才能把书读厚把文教薄。
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为了启发学生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表现的浓浓父爱,曾特意要求他们对文中描写背影的文字反复朗读。在学生找出了“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等外貌描写,“攀、缩、微倾”等动作描写后,启发他们进行想象朗读,想象父亲做那些动作时是怎样吃力的神态,并补充了一个细节,“父亲的身高是1.68米,而月台高1.80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背影,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在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背影中深藏着令人动容的挚爱。试想如果教师没有把书读厚的本领,能关注到这一细节吗?
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炼就达成的,因此教和学的双方一定要历经一种心性的锤炼。怎样锤炼?一句话概括:以平和的心态做平常的积累。平和的心态不能要求立竿见影,也不能高歌猛进。平常的积累不能以考试为中心,而应是不唯功利,扎扎实实,源于喜爱,发自内心的积累,这样自然就能厚积而薄发。教学《出师表》时,讲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对此句中“卑鄙”的注解是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然后我强调这是古今异义之词,复习时要重点关注。这时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卑在古代本来就是地位低下的意思,‘卑’加‘女’就是‘婢’,古代的‘奴婢’根本没有什么地位可言,这个‘鄙’字左边的形状像个城墙的垛口,而城墙一般都建筑在边疆,右边是个耳朵,表示边疆的百姓见识比较短浅鄙陋。”听了他的发言,我们都为他鼓掌喝彩,确实,文化底蕴是日积月累的。文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那里闪烁着古代先民的智慧。于是我就从解字入手,带领学生探寻汉字的起源,分析汉字的结构,背诵经典文言名篇。日积月累,学生对文言的兴趣逐渐提高,文化底蕴也日益见长。其实我们学语文的目的无非是提高文化素养,方法越简单可能越有效;就好比孩子成长,一步步学着走,而不是一开始就复杂化。返璞归真,厚积薄发,回归自然与本色才是语文教学之道。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落叶对花儿最诚挚的期待,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认知活动,更是生命发展的触动。教师只有蹲下身来,静下心来,拉起学生的手,抛开所有的急功近利,陪他们在瑰丽的文学殿堂里漫步,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请记住,我们是农夫;请相信,每一棵幼苗都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作者单位:温岭市泽国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