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纪念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开播20周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85年8月1日是我国正式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的第一套节目节目的2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开始了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的新纪元,在中国人民广播电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通信卫星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播电视节目,过去完全依赖传统的地面无线传输方式(微波、差转、短波等)的困惑。20年来,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应用的领域愈来愈广,技术上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纪念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开播20周年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20年来卫星在我国广播电视传送中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各地转播中央和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源的质量、迅速扩大了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为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应用现状
至今,我国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国际台的声音广播节目,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广播电视节目通过通信卫星向全国传送(2004年,国家级计划单列市深圳的广播电视节目也上了星)。中央电视台和国际台的节目还通过通信卫星传向世界五大洲。 国家教育部举办的3套教育电视台节目也通过通信卫星播出。
到2004年底,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共使用了9颗通信卫星的39个转发器,传输93套电视节目、126套广播节目。目前,已建成的广播电视卫星地球站共34座,地面卫星收转台站80多万座。 与1985年上卫星时相比,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已由68.3%和68.4%上升为2004年底的94.1%和95.3%。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应用的发展
20年来,我国在卫星广播电视应用方面得到了广泛地的发展。主要是:传送电视节目
1985年8月我国租用“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5号”的一个转发器,正式向全国传送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88年3月7日,我国“东方红2号甲”(CHINASAT-2)卫星发射成功,用于传送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1989年2月新疆电视台节目也通过该星传送。之后,1989年11月电视节目上星。1990年,四川电视节目与电视节目合上一个卫星转发器,分时播出。
1991年5月“亚洲1号”(ASIASAT-1)卫星发射,云南、贵州电视节目也被批准上星。
1993年7月,我国购进美国“中星5号”(CHINASAT-5) 在轨卫星后,在“东方红2号甲”卫星上播出的电视节目转到“中星5号”卫星播出。之后,又有浙江、山东的电视节目被批准上星。1996年8月“亚太1A”(APSAT-A)卫星发射成功。 由于“中星5号”卫星的寿命快到,而我国的“东方红3号”卫星的第一次发射未获成功,我国将原在“中星5号”卫星上的业务转到了“亚太1A”卫星播出。
1995年11月“亚洲2号”卫星发射,原广电部买断了其3个 Ku 频段转发器,租用了其4个 C 频段转发器。1997年元旦开始,辽宁、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青海、江西、福建、内蒙古、安徽、江苏、陕西、黑龙江、北京和山西的电视节目被批准陆续上星播出。
1997年8月,国务院批准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视节目均可上行传送。
1998年7月,我国“鑫诺1号”(SINOSAT-1) 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98年10月起,宁夏、重庆、上海、甘肃、河北、天津、吉林的电视相继上“亚太1A”卫星、“亚洲2号” 和“鑫诺1号”卫星播出。
1999年10月海南的电视节目上星播出,标志着全国所有省级电视台全部通过通信卫星播出。
2004年底以来,国家级计划单列市深圳、厦门的广播电视节目也上了星播出。
传送声音广播节目
1987年2月中央的15路广播节目采用模似制―――频分多路―――调频方式,正式通过“国际通信卫星Intelsat-5号”传送。1988年9月转到“东方红2号甲”卫星后,又将15路广播节目扩容为30路,从而使中央台和国际台的广播节目均通过卫星传送。
新疆和的电视节目上卫星传送后,为解决本自治区的声音广播节目的传送,当时就采用了模拟电视的副载频传送方式,将声音广播节目与电视节目同时传送。
1991年“亚洲1号”卫星上天后,中央台和国际台30路声音广播节目,用数字 MUSI-CAM 技术,通过卫星的 C 频段传送到分布在各地的中央直属发射台,在卫星地面收转站需使用φ6m 抛物面天线及专用卫星接收设备接收,价格较贵。
1993年11月,我国将 NICAM-728 技术(准瞬时压扩音频复用数字调制系统)引入到卫星电视传输中。1995年3月在传送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模拟电视节目的同时,分别将中央台第一、二套单声道节目和第三套立体声节目送上卫星传送。之后,各省、区电视节目上星时,也采用这一技术来传送各自的广播节目。
1997年“亚洲2号”卫星投人运行后,中央台和国际台32路声音广播节目,改由 Ku 频段转发器仍用 MUSICAM 技术传送,使收转这些节目的卫星地面收转站的接收天线口径比 C 频段时小很多。
1997年以来,随著数字卫星电视技术的应用, 十几个省的广播节目与电视节目一起,采用 DVB-S 数字标准传送。
2001年,为提高中央台和国际台声音广播节目传送的可靠性,在“鑫诺1号”通信卫星的 C 频段转发器上,又增加了用 DVB-S 技术传送40 路声音广播节目。
从C频段发展到Ku频段
从1985-1995年,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均使用通信卫星的 C 频段转发器传送。随着 Ku 频段卫星技术日臻成熟,工作在 Ku 频段的通信卫星转发器不断增加。
从1996年6月起,我国广播电视节目陆续使用 Ku 频段传送,最早是中央电视台,以后几个省(直辖市)广播电视节目也上了 Ku 频段转发器。1999年元月试验播出的“村村通”卫星直播平台,中央和部分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也使用“鑫诺1号”的 Ku 频段播出。
传送技术从模拟发展到数字
1995年以前我国用模拟技术通过卫星传送电视节目。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数字压缩技术日益成熟,并走向实用。我国从1995年11月开始进行卫星电视节目传送从模拟向数字技术过渡的实践。
中央电视台于1995年11月将几套影视节目数字压缩 (用Digicipher-1制) 后,经"中星5号"卫星传送,1996年4月又用Digicipher-2设备替代了Digicipher-1设备。1996年5月中央电视台的数字影视频道节目转到“亚洲2号”卫星播出。
1997年元旦开始,中央电视台和一批省级电视台陆续采用 DVB-S技术,通过通信卫星的C 和 Ku 频段转发器进行传送。
1999年我国确定等同采用 DVB-S 为国家标准。目前,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卫星电视节目都实现了数字化传输。
在各地节目向卫星转发器上行传送的方式上,我国既广泛使用单路单载波(SCPC)方式,也使用了多路单载波(MCPC)方式。
卫星电视直播的应用
为了尽快解决我国广播电视覆盖盲区的收听收看问题,在2000年前基本实现行政村的“村村通”,国家广电总局在1998年底开始进行卫星广播电视直播的试验。
1998年12月,中央电视台和中广影视卫星有限公司,租用轨位为110.5°E的“鑫诺1号”通信卫星Ku转发器,进行了中央电视和声音广播节目的直接到户(DTH) 的直播传输试验,并从1999年元旦开始试验广播。试验采用DVB-S 标准传输电视节目,用 MUSICAM 方式传输广播节目。该转发器到达地面的EIRP值大于48dBW,在我国东南部地区达54.5dBW。在99.95% 可用度下,覆盖区用 φ0.6-0.75m 碟型天线接收,可获得高质量图像。
1999年10月以后,国家广电总局又将上述称之为“村村通”的电视卫星直播 DTH平台,扩大播出中央和省级电视和广播节目,以及境外监管平台节目。现共租用5个Ku频段转发器,每个转发器带宽54MHz。这个完全按照直接到户模式 (DTH) 建立的卫星直播系统,除节目通道外,还有完善的条件接收系统和用户管理系统,同时可提供电子节目单(EPG)及其它应用。目前用户近2万个。
6年多来的DTH试验播出,使我们积累了发展数字卫星直播业务的经验,并为我国今后发展DBS广播卫星系统做好了技术准备。
DSNG(数字卫星新闻采集)的应用
为了远距离跨地区的信号传送和野外新闻采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DSNG (数字卫星新闻采集) 陆续在中央和省市电视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主要使用有三种系统: 车载卫星系统(通常称 DSNG ) 、航空箱载系统(通常称 FLY AWAY ) 和“动中通”系统(用于行进中的信号采集与传送)。
DSNG 广泛地应用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APEC会议等重大事件和抗洪抢险、伊拉克局势等特殊任务的报导,以及球赛转播、综艺大观与春节晚会、外事活动的直播和传送等。“动中通”应用于移动转播,如北京电视台对北京国际马拉松比赛进行的了全程报道。
广播电视 VSAT 系统的应用
广播电视 VSAT(甚小孔径终端,又称小型双向地球站) 系统主要用于新闻和信息的应急播出与采集等。其中,“应急播出”主要包括电视应急播出、广播应急播出和光缆应急传输。而“节目交换”的功能,则作为广播电视光缆干线的补充,主要在我国西北、西南未建光缆网或需传输“西新工程”自办藏语节目的地区,建设综合业务固定小站,利用 VSAT 系统设置的视频通道和广播通道,进行广播电视节目交换和少数民族语言节目传输。
广播电视 VSAT 系统于2003年投入运行。它设有1个主站,在京直属单位设13个终端,在外地设15个综合业务小站、32个数据小站,系统具备再扩展200个数据站的能力。
与地面广播电视网共同组成星网结合、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覆盖网
广播电视节目通过通信卫星传送,为各地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有线电视网提供了优质的节目源,从而加快了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的实施,并使各地有线电视播出的电视节目套数大大增加。各地有线电视用户,除看到中央电视台节目、本省电视节目和当地节目外,还可看到来自全国各地、自治区、直辖市的电视台节目。目前,我国受众看电视、听广播主要还是用普通电视机和收音机,未允许发展卫星的个体接收方式。卫星所传送的广播电视节目,经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后,通过无线转发或有线接入方式提供给观众。
由于我国的国情不同于西方,即使在今后发展广播卫星(DBS)以后,卫星接收、有线电视和无线电视,也不可能相互替代,它们是互为补充、适度竞争、协调发展的关系。届时,在我国发达的城市,由于人口集中、居住在高层楼的居民甚多,收看有线电视的居民仍将居多;而在农村、地旷人稀的边远地区、山区,卫星个体接收将会有大的发展。
建立境外电视节目卫星平台
过去,涉外单位要收视境外卫星电视节目,都是在本单位的楼顶或院内设置多副卫星接收抛物面天线。为加强对收视境外卫星电视节目的管理,2002年国家广电总局在“鑫诺1号”通信卫星的3个 Ku 转发器上建立了境外电视节目卫星平台,现有32套 境外电视节目可供三星级以上宾馆和涉外居住区等单位收视。
向境外传送中央广播电视节目
1990年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NTSC制) 首先通过“亚州1号”卫星向亚洲地区播出。
1991年7月我国租用了俄罗斯的“静止14号”(ST-14)卫星C频段转发器, 向东南亚、中东、东欧地区传送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PAL制), 用户需用自动跟踪天线接收, 多用于我驻外使馆等团体单位。
1995年中央电视台第4套节目(NTSC制) 通过租用美国的“泛美2号”卫星向北美西部、澳洲、东亚, 用数字压缩的方式播出。1997年9月, 中央电视台英语电视频道(第9套节目) 开播。目前,中央电视台开办了多种语言对外电视节目通过多颗卫星,送到世界各地。
与此同时, 中央台和国际台的声音广播节目也通过卫星走向世界。1991年中央台和国际台的30 路声音广播节目采用 MUSICAM 技术通过“亚洲1号”卫星传送。1997年“亚洲2号”卫星投入运行后, 中央台和国际台的30路声音广播节目改用 Ku 频段播出。
1997年以来, 中央电视台在通过诸多卫星向全球播出电视节目的同时, 国际台的对外广播节目也伴随电视节目传送。
2001年, 为提高中央台和国际台声音广播节目传送的可靠性, 在“鑫诺1号”通信卫星的 C 频段转发器上, 又增加了用 DVB-S 技术传送40 路声音广播节目。
2005年初,国际台与“泛美”卫星签协议,通过“泛美8号”、“泛美9号”、“泛美10号”3颗卫星,将其不同语种广播节目传送给全世界听众。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的作用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从无线发展到有线、从广播发展到电视、从地面传输发射发展到天上卫星广播,现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星网结合、天地交融的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网,成为联系用户最为广泛的现代化大众传媒和信息工具。而卫星电视以其独特优势在全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系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卫星电视的贡献是巨大的,其主要作用可归纳为:
扩大了广播电视的覆盖率
以电视为例,上卫星以前的1985年, 我国电视人口覆盖率为68.4%,到2004年底已上升到95.29 %。大家都知道,覆盖率到达90%以后,由于未被覆盖的居住点的人口分散、地形复杂,每要增加1% 的覆盖率难度是很大的。没有卫星电视,就不可能有目前这样高的人口覆盖率!
提高了电视节目收视质量
卫星电视一上一下, 减少了传统地面传输手段带来的多环节对节目质量的损伤, 尤其是采用了数字技术, 更使电视节目传输质量获得提高。只要是按标准建设的卫星收转系统,均可使用户收到高质量的电视节目。
卫星电视为我国有线电视提供众多的优质节目源
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结合,使用户能收看到丰富多彩的、来自全国中央和各省的节目。同时,还克服了卫星电视的直接用户不能看当地(市、县)节目, 而单纯的本地有线电视网不能看外省节目的弊端。目前,中国各地的有线电视用户,一般可看30-50套电视节目,而每月所交收看费仅10-20元。
逐步地为用户提供综合信息业务的社会化服务
由于卫星系统具有容量大、质量好、宽带入户等特点,除可传输大量广播电视节目外,还可用来进行数据信息传输、多媒体广播和交互业务,用户可通过卫星接入因特网,并获取高速数据信息以及多媒体服务。
卫星电视综合信息业务开发的项目具有很大吸引力,将会逐渐普及,以造福于用户。
带动新型产业的发展
随着卫星电视信息服务业的逐步开拓和卫星直播业的发展,将为卫星产业 (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制造和发射) 、电子产业 (卫星地球站和地面卫星接收设备的生产) 、媒体产业(广电影视节目的制作和发行) 、软件产业 (卫星广电系统的设备运营和管理) 、节目运营服务业、教育谘询服务业和宽带多媒体等新型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
广播电视拥有联系着亿万用户的庞大的网络,更拥有节目和信息优势,也必然使得广播电视在国家信息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卫星广播电视的应用前景
发展电视直播卫星系统
在2001年,国家计委己将DBS广播电视直播卫星系统列为“十五” 重点实施的12项高科技工程项目之一。在国家的支持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空间技术研究院从2001年开始了“东方红-4号”卫星平台的研制。
我国发展电视直播卫星,将可从根本上解决至今尚未解决广播电视覆盖、约占全国5%人口的近6500万农牧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直播卫星也可为人民提供150-200套电视节目(包括高清晰度电视,各种新闻、体育、文娱、生活、教育、科技、电影……专业频道、付费频道等)和各种信息,满足大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发展卫星直播还可为我国新型产业 (如卫星产业、电子产业、媒体产业、软件产业、节目运营服务业、教育谘询服务业和宽带多媒体业等) 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
正当我们纪念我国卫星广播电视开播20周年时候,传来了喜讯:“国家计划明年发射我国的直播卫星”。它将圆了几代广电人的梦。
我国即将建立的电视直播卫星系统,其空间部分由2颗卫星组成。第1颗是我国国内自主研制直播卫星―――“鑫诺-2号”卫星 (它采用“东方红-4号”卫星公用平台) ,将于2006年7月用中国“长征3B”运载火箭发射。另1颗是法国阿尔卡特宇航公司为我国制造的“中星9号”卫星 (于2005年4月21日签订购买合同 ),它将于2007年7月,也用中国“长征3B”运载火箭发射。届时它和我国自己制造的电视直播卫星一起,构建我国第一代全新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系统。以上两个直播卫星系统都有抗干扰技术措施,以避免境外非法信号的恶意干扰,确保我国广播电视和信息的传输安全。
这2颗电视直播卫星将运行在国际电联为我国DBS广播卫星规划的92.2°E轨位上,互为备份。卫星极化方式为圆极化。卫星各携带22个Ku频段转发器,以EIRP48-57dBW覆盖我国除南沙的全部国土。卫星具有能够提供播出150-200套标清电视和高清电视节目,以及相应数量的音频广播和数据信息的能力。终端用户用ф45cm碟型接收天线的卫星接收机,收看卫星播出的电视信号的系统可用度在99.9%以上。卫星在轨设计寿命为15年。
开展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和数字电影播出
高清晰度电视将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目前,我国的HDTV节目制作和卫星传输的有关的国家标准已制订,2005年9月中央电视台已利用卫星开播了HDTV 节目。
近几年来,我国数字电影发展也很快,这是一项全新技术,它取代胶片,用数字技术存储和放映。2002年,全世界己有162家数字影院(其中美国90家、中国34家) 。中国电影集团已在2005年初将数字影院扩大到了186家,居世界第一,几年内还将达500多家,而电子影院的数量更多。
如将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和数字电影,通过直播卫星向全国播出,便可供正在建的和将要建的数字影院和电子影院放映,并提供有线电视网收转,以及供卫星集体和个体收看。这将利于发展用户群,推动国内HDTV接收机和器件的发展,提高HDTV节目的制作能力,并为推动电视机更新换代和推动内需作贡献。
实现卫星音频直播应用
在发展电视卫星直播业务的同时,卫星声音直播也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个新热点。对于卫星声音直播,目前也有几种方式:
一种是美国世广集团(WorldSpace)的卫星数字声DSB广播,工作在L频段。世广集团的DSB系统计划发射三颗卫星,向全世界提供数字卫星声音直播业务(已发“非洲之星”和“亚洲之星”两颗卫星)。接收卫星DSB信号的商业接收机已有多家生产,目前价格约100美元,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规模扩大还会降价。该接收机只用一个小于ф10cm的天线,便可满意接收。DSB卫星由于覆盖面广、收听方便、音质优良,可成为国际广播的一种新的方式,它还能服务于多媒体广播及信息业务。
为了解世广集团的声音直播卫星―――“亚洲之星”东北波束(主要覆盖中国领土)的实际效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主的试验组,从2000年12月起花了半年多时间,进行了声音广播节目的卫星直播试验。通过在国内一些城市和地区的实测和汽车、火车上的移动接收试验,以及对不同速率的音质效果、节目动态加密,境外节目抑制、广播分量重组和多媒体广播等进行了演示和试验,获得了好的效果。但由于L频段电波传播特性,在钢混建筑物内或有高大树木、高楼阻挡、在隧道内,信号减弱或出现中断,需建地面网补充。
第二种是美国主要为汽车用户服务的卫星数字声音广播系统,工作在2.5GHz频段。如美国XM公司在2001年发射的XM数字音频广播卫星,它提供100多个频道的CD音乐、新闻和体育节目,瞄准国内广阔的汽车用户。目前XM已有400多万用户。接收设备约100美元,用户每月支付费用较低的收听费。
第三种是服务于日、韩地区的MBSAT卫星多媒体直播系统,它于2004年3月发射成功,工作在2.5GHz频段,主要为汽车和其他移动终端(如手机)提供服务。
我国正在对采用哪一种卫星音频直播系统进行研究。
大力开展卫星数字直播的综合信息服务
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适应用户的需求,世界上很多国家看好卫星直播和Internet的结合,纷纷建立宽带多媒体直播卫星系统。IP协议与DVB标准相融合,通过直播卫星传送,为多媒体宽带信息网的建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式。
宽带多媒体直播卫星系统的发展有以下几个动向:①构建全球性的直播卫星宽带多媒体平台;②与地面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结合,形成天地一体化的宽带高速多媒体网络;③建立频率更高的Ka(20-30GHz) 频段直播卫星系统,进一步扩大卫星宽带传输能力。
正如国际上和我国目前部分单位和地区开展的综合信息服务,特别是数据广播、因特网高速接入、远程教育、交互电视、网络电视等业务的开展,很适应于个性化服务需求,能为卫星电视广播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今后我国应更加大力地来构建直播卫星宽带多媒体平台,推进数字卫星直播的综合信息服务的应用,与地面电信网、有线电视网结合,形成天地一体化的宽带高速多媒体网络,充分发挥其具有的潜在而巨大的经济利益。
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在不断地进步,我国航天业屡创辉煌 。我们深信,随着我国直播卫星上天,我国的卫星广播电视应用将更加普及、更加广泛。它将进一步造福于老百姓,满足大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满足人们将对视听信息提出更高、更新、更多的要求。我们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卫星广播电视应用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