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与专业突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与专业突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效果意识、辅导意识、活动(动感)意识和主题意识是教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应具备的关键意识,有了这几种意识,教学过程不管分几个阶段,不管怎样设计,都将是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四阶段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或创新。

〔关键词〕心理辅导活动课;教学模式;效果意识;辅导意识;活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9-0010-02

根据钟志农老师的理论,团体辅导可以分为团体暖身期、团体转换期、团体工作期和团体结束期,相对应的教学环节是热身阶段、主题切入阶段、主题深入阶段和结束阶段。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否必须严格按照这几个阶段层次分明地开展活动?是不是不能颠倒顺序,或不能跳跃某个阶段?是不是每个阶段都要有清晰的交代?这些问题经常会困扰一线专兼职心理教师,甚至影响了教师们的教学探索和专业突破。下面从心理学科教研员的角度,谈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教学模式专业突破

一、可遵循的教学模式

首先,必须要承认,心理辅导活动课还在不断探索和实践阶段,钟老师的四阶段教学模式也好,或者其他的教学模式也好,都不是终极的教学模式,随着我们对团体心理辅导课认识的深入,其教学模式也必将进一步更新和发展,出现多元化的倾向。

其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属于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理论和实践对班级心理辅导课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必须要遵循团体心理辅导的一般原理,要把握好团体动力规律,包括团体规范、团体氛围、团体凝聚力、团体动力。不可否认,活动、体验、分享和互动是团体动力的最基本元素,不管用什么样的模式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都离不开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

再次,四阶段教学模式基本上反映了团体辅导的规律,能在40分钟有限的时间里催化团体动力。因此,心理教师,要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首先要学会四阶段教学。四阶段教学模式比较容易把握,在教学中也容易操作和领会。熟悉了四阶段教学模式,可以说就了解了团体辅导的基本操作原理,有助于心理教师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方法。尤其是对刚入门的新手来说,有一个可遵循的教学模式,比自己摸索要有效得多。

二、可突破的教学模式

四阶段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瓶颈,由于四阶段教学过程要在40分钟里完成,因此往往会造成活动的零碎片段,学生不能深入体验和分享,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主题活动不突出,课堂停留在浅谈的表层体验层面。因此,我个人认为,几个环节浑然一体,课堂紧紧围绕着主题深入开展核心活动,要比各个环节都有清晰交代要好。当然,要想设计一堂几个环节浑然一体的心理辅导课,必须是掌握了团体辅导原理和一般教学原理,对心理辅导课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效果意识、辅导意识、活动(动感)意识、主题意识是设计心理辅导课时必须把持的,有了这几种意识,教学过程不管是几个阶段,不管怎样设计,都将是对四阶段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或创新。

(一)效果意识

这是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意识。效果是指课堂预期要达到的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的程度,这是心理辅导课的关键也是落脚点,否则,再好的设计、再好的活动,如果学生没有体验和感悟,或者只是浅表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不成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把效果意识放在首位。

(二)辅导意识

这是由心理辅导课的专业性决定的,教师在课堂中不应灌输或教育,而是辅导,是助人自助,体现心理课的独特性和专业性。在心理课中教学设计、课堂引导、课堂调控等都要符合心理辅导原理。有的教师在课上以讲为主,说明其具有教育意识但没有辅导意识,一节课下来只有师生之间个别的对话,没有团体的互动和交流。

(三)活动意识

包括动感意识和核心活动意识。可以说,课堂上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广义上的活动,心理课提倡的是动感活动。比如,看视频是活动,听故事是活动,但动感不强,属于静态的活动,而心理游戏、心理剧等属于动感活动,学生需要亲身参与,与静态活动相比较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核心活动意识是指,一节课中有一个活动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它直面主题揭示主题,课堂的三分之二时间或至少二分之一时间以上是进行该项活动。核心活动意识提醒我们,一节课活动不要多,要把一项活动彻底贯彻下去,避免蜻蜓点水式的体验。

(四)主题意识

教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师的引导和影响,都要紧紧围绕主题来进行。不能有了活动才有主题,更不能随心所欲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做到哪里。要有明确的主题作为方向,紧紧围绕主题设计各个环节。要理清主题的心理学逻辑关系,以简单清晰的方式用活动图解主题,深入挖掘主题。教师缺乏主题意识,就会“跑题”。比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的主题活动课最后变成了潜能的开发等,这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题意识模糊。

三、张力与枯竭

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课首先应该是有张力的课,也就是有张弛有度、可收可放,如弓之开合,不平淡不夸张不教条,有充分伸展和发挥的空间。有张力的心理辅导课首先是让学生产生期待的课,能明晰地看出具有吸引力的主题会在下一节出现;是教师有所保留的课,学生坚信下一节将会有更加有意义的活动等待着他们;是融入个性理解的课,体现了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教师的独特风格。具体来说,有张力的辅导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主题的把握。

有张力的主题是前后系列辅导中的一环,不是把别人既定的主题直接拿过来用,也不是大框架大线条的主题,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辅导目标的需要,把主题分解成有层次的几个部分,开展系统序列的辅导。深入的、系列的主题挖掘,才能让辅导课有生命力和延续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如果一节课下来,基本上把一个大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样的主题就不是有张力的主题,不能深入进去,缺失了进一步延伸的必要和力量。这样的主题会使心理教师有一种枯竭感,也就是经常感到没有什么好讲的。

第二,对活动的把握。

一节辅导课里有五、六个活动,或者更多,几节活动课下来教师的活动资源基本枯竭,再也拿不出好的题材和活动来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把现成的活动拿过来不加任何修改和补充,过分依赖网上的资料或别人的教学资料,也会使辅导课捉襟见肘。心理辅导活动课要求以活动来达到辅导的目的,并不是说用活动来填充课堂。刚入门阶段,采用“拿来主义”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经过几年的实践还停留在“拿来主义”的水平,或者停留在堆积五、六个活动的水平,那就值得深思了。

“拿来主义”很容易让教师感受到活动资源的枯竭,也就是感到没有什么好的活动可以用,结果经常重复几个活动应付心理辅导课,直接影响了辅导效果。因此,教师应把握心理辅导活动的本质,根据课堂的辅导目标设计活动或修改原有的活动。一节课中有一个核心活动来贯穿课堂,这样不仅有利于深入开展活动,也使心理辅导课有一个延续伸展的空间。对活动资源的枯竭感,是心理教师经常遭遇的问题,提高原创活动的能力,采用举重若轻的简单设计,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对教学环节的把握。

不能教条地理解和实施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自己的目的和任务,都是为了课堂的中心任务而运转的,不能为了环节而环节。就像刘翔刚学跨栏,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学起来,学分解动作就是为了更好地提高速度,熟悉了各个动作以后要连贯起来看整体的效果,整体效果有待进步的时候要回过头分析细节。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门年轻的课,还没有“定型”,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心理辅导活动课专业性的提升离不开教师们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辅导目标、不同辅导主题、不同场地背景下的团体辅导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边玉芳.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崔景贵.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4(1):54.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广州,510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