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上好一堂小组讨论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上好一堂小组讨论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彭春玲,女,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方红中学历史一级教师。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2011年被评为安定区优秀教师。在定西教育学院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专业论文。

【摘要】新课改推行,学生能力提高成为关键,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成为很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小组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345-02

主题背景: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阶段历史教学要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通过学习获取历史基本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即将到来,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这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推崇,因为它相对来说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所能带来的许多有效效应已为我们广大同行所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好一堂小组讨论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教材分析

我上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认识到先进的革命思想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对老师的依赖比较严重,尚未养成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3 教学目标

结合对本节内容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历史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辨证关系。

情景描述:

(以下为课堂片段实录,在以下过程中,T――表示教师,S――表示学生)

(1)提出话题: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我们该如何去评价这一口号呢?(我出这个讨论题目的初衷是让学生讨论当今应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并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2)展开讨论:我的话一结束,同学们就开始了的讨论,看起来讨论很“热烈”,但我仔细观察才发现,情况并不那么乐观,大部分同学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有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是谁提出,有讨论什么是“孔家店”,有讨论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该观点是非常及时的,真正讨论在当今社会批判地接受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同学。

(3)遭遇尴尬:T:好,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你们讨论的结果 (下面一片寂静,我选了历史成绩较好的一组)

S:陈述他们的观点(观点很泛,只说对好的应该接受和保护,对不好的应该摒弃,好与不好没有区分,也没有举出明显的例子)。然后我又选了一组同学来做,同学站起来说;“我同意前面同学的观点”,接下来的课堂气氛沉闷,随着下课铃响,这个讨论也是草草收场。

问题讨论:

课堂上我们也常布置一些讨论,有意识地把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引入课堂,但有时讨论只流于形式。因为成绩好的同学往往争着发言,而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相当于做了个陪衬。结果,好的更好,而差的更差,形成两极分化。我常想:即将到来的新课程会不会让学生两极分化更严重呢?在课堂上要不要再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有用吗?有没有更好的提高合作学习的办法?今天的这堂课设计的讨论,我在不同班级设置了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让其他人听,补充、再讨论,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但是我们在小组活动分组时,往往忽略了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和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与研究:

新课改即将到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勇于实践的教师们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来丰富活跃课堂。分组讨论这种方法频繁呈现于课堂,使得教学模式不再单一,课堂气氛不再沉闷。然而,形式化的、低效的讨论也较多地充斥于我们的一些课堂中。究其原因,有以下情况:

(1)教师方面的原因:

其一,活动分组时,教师没能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了解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学生能力,分组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机动相结合的特点。

其二,关于话题,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很好地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设计。

其三,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进行不同的引导和启发,就这一案例,我可以在历史知识较丰富的一组里引导讨论“一刀切”对有些传统文化将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例如期间对宗教建筑的破坏,在历史知识一般的一组里我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儒家思想有其现实的社会意义,例如近年来在世界各国建立了许多孔子学院,在历史知识较为贫乏的一组里,我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所谓打倒孔家店在当时其实主要针对了儒家思想,而在当代,儒家思想也有其闪光的一面。

(2)学生方面的原因:

其一,学生的合作不到位,教师布置了一个话题由学生讨论,结果学生课前由于准备不充分,思考不成熟,所以谈的东西往往无关紧要。

其二,学生的合作不主动,有些学生只顾自己思考,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使讨论流于形式。

其三,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小组讨论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小组内不可避免地出现能力强的学生控制小组的局面,这阻碍了全组成员平等参与小组活动。

提出建议: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确改变了中学历史传统教学模式。合理运用,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合作意识,在增强与人交往的技能的基础上,提高了历史知识运用能力与表达能力。为了让小组活动能真正有效地实施,历史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控制小组讨论的焦点。出现这一堂课的现象,我认为是我设计的讨论话题模棱两可,话题设计的范围太大,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上的是历史课,学生往往在历史知识的角度讨论“打倒孔家店”,而忽略了我的问题是当今社会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所以讨论的话题应尽可能具体一点,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避免出现无话可说的现象。当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到同学们中观察是不是每个人都在按布置的话题在发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引导,最后将讨论的观点引到我设计的问题上,特别是让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多些发言,尤其不能偏离话题的焦点,让他们多些参与讨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把握任务的难度。如果活动任务较难,小组活动会出现冷场或混乱,因此,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语言能力进行难易编排。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避免偏难,一般从以理解为主的活动过渡到有控制的表达活动,最后使学生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当然,也不能太简单,这会失去讨论的意义,同时,也要注意任务的连贯性,即一连串活动形成一个序列,因为后面部分活动的完成有赖于前面部分任务的完成。

(3)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任务。教师要把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采访、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小组合作活动,例如我的这个案例,可以让学生提前做个社会调查,看看我们身边都有哪些传统文化,哪些与儒家思想有关,并了解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设计相关的任务,以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真正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产生真实的体验,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应用能力才可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