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初步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初步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养老投资模型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现存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水平,其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的统计数据来自江苏省阜宁县沟墩镇农保所,然后进一步揭示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替代率极其低的问题,由此提出解决方案和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金替代率 储蓄消费转换率 贴现值 给付利率

一、养老投资模型介绍

1、储蓄的未来值和消费贴现值

假设i(i=1,2,3,…,N)代表工作储蓄年份,N是所有工作储蓄年数总和,W为工资收入,R为投资利率,S为年储蓄额。再假设W和S都一次性发生在年底,C为预期的年退休收入。则退休时储蓄未来值为:

FV(S,R,N)=S(1+R) (N-i)=S(1)

本文假设生命周期模型中,退休期间没有储蓄发生,只有一次性发生在年底的消费活动,因此以下均以“退休消费”来代替“退休收入”。假设d(d=1,2,3,…,D)代表退休期年份,C为退休消费。则退休期总消费的贴现值为:

PV(C,R,D)=(2)

2、储蓄与消费之间的转换关系

对照储蓄的未来值和退休消费的现值后,不难发现,在退休的这个时间点上,合理的养老计划应该要满足FV(S,R,N)=PV(C,R,D)。在退休消费和工作储蓄之间有一个转换关系,转换系数可表示为:

:===(3)

由(3)可知α随着R或N增加而增加,随着D的增加而减少。当N=D、R=0时,α=1,即当利率为零,储蓄年限等于退休年限时,储蓄总额等于退休消费总额。现给出储蓄和消费转换关系如表1(假设储蓄年限为15年,每年储蓄1元)。

由表1知,当利率为5%,15年后每年1元的储蓄可以转换为10年每年2.795元的退休消费。同样的利率水平下,如果计划退休后生存20年,那么退休消费为1.732元。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1994―1996年期间,农民个人养老账户给付利率为12%,这意味着每年1元储蓄可以转换为每年6.598元的退休消费。不得不强调的是,保持25年投资利率为12%很难做到。但可以发现,在高利率的情况下,个人会更愿意进行储蓄养老,1999年以前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蓬勃发展就是典型的例证。

储蓄和消费的转换率是众多国家进行养老保险计划设计的重点,很多国家通过强制性的税收来收取养老保险费。社会养老计划因为其“社会性”的一面,政府所提供的退休收入不只是跟参保个人的收入水平和储蓄比例有关系,更多是和社会平均工资有着密切关系。例如,美国政府通过纳税方式收取在职人员工资收入的12%作为养老保险费(一半个人缴纳,一半所在单位缴纳),政府许诺的退休收入为工资收入的39%,转换率约为3∶1。

3、养老投资计划合理性评估模型

假设储蓄和退休消费稳定不变,这样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养老计划模型可以写成:

DVLP(R,S,C,N,D)=-

(4)

公式右边第一部分是将N年的储蓄额贴现到时间点0,第二部分是将退休消费D年的消费额先贴现到退休点N,再贴现到时间点0。假如所有经过贴现的储蓄额等于消费额,那么可以说,这样的养老计划是合理可行的;如果DVLP的值是负的,那么说明养老计划是不可维持的。

二、实际养老替代率的比较和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储蓄和消费之间的转换率提供了养老投资计划的理论参考基础,但实际应用中,用到的更多是养老金替代率这个指标。本文中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是指退休收入占平均工资收入的百分比,学术界又称为平均养老金替代率。

1、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的统计

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制度包括企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以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三大系统目前还没有统一化管理。根据历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本文绘制出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以及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折线图(见图1)。统计数据来自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人均养老金数据包括民政部门和总后事业单位支付离休、退休、退职费的数据。

图1 历年养老金替代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82.2%到2005年的58.6%;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也是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77.7%到2005年的47.9%;1990年以来机关养老金替代率一直呈上升趋势,直到2001年达到112.4%的高峰,后来逐渐下降到2005年的100.2%;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在2000年以前也是呈上升趋势,直到2000年最高达到105.9%,以后逐渐下降到2005年的89.4%。综合来看,机关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最高,平均水平为105.2%;其次是事业单位,平均水平为97.2%;企业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最低,平均水平为61.8%。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替代率数据分析

由于数据的欠缺,全国基本农村养老金替代率暂时无法提供。本文根据江苏省阜宁县沟墩镇的历年始领取养老金数据,并结合阜宁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统计出该镇的实际农村养老金替代率(见表2)。

沟墩镇1997―2007年每年开始领取的养老金水平,相对于该县农村纯收入来说,平均替代率为3%,相对于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17%。这样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水平,对于维持农村老人的基本日常生活来说远远不够,更不用说看病和医疗保健了。如此低的农村养老保险替代率也是有其根源的。根据数据样本,该镇2002―2007年养老保险缴费总额的平均值为1310.5元,如果按照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将此缴费额分配到15年,则养老缴费比例仅为2.1%;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比例的上限为20%+8%=28%。推进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是一项重大而长远的工程,尤其是在农村老龄化问题日渐加重的情况下,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更是迫在眉睫。

三、解决方案

实际上,养老金替代率是便于人们从直观上对养老计划进行理解而提出的中间变量,要想从根本上理解养老计划,还需要从储蓄和消费转换率入手。可以这样来理解转换率α:在利率水平R下,工作期N年中,如果每年储蓄S元,则将来可以转换为共D年,每年S×α元的退休消费。如果工作期间每年储蓄为工资的一定比例,即S/W,那么意味着将来的退休消费水平为工资收入的α×(S/W)。

下面举例说明。假定工作缴费年限为15年,退休年限为10年,这正符合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提纲。表3意列出利率水平为2.5%的情况,是考虑到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账户利率水平为2.5%。如果存款比例18%(个人缴纳8%,单位缴纳10%),意味着工作期间消费比例为92%,在利率水平5%的情况下,退休消费比例将为原来工资的50.3%(见表3)。

根据目前沟墩镇执行的江苏省阜宁县新型农保的宣传提纲:缴费基数为县上年度农村人均纯收入的90%左右,个人缴费比例为缴费基数的10%到300%,县财政按个人缴费额给予10%左右的补贴,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还可以按个人缴费额给以5%以上的补助。按照该镇的宣传提纲,假设农民个人缴费比例为10%,地方财政补贴10%,在不考虑村集体补贴的情况下,农民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能够达到20%,对照表3,如果利率水平仍然保持2.5%,将来的退休消费比例为41%。可以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原则上很大提高了养老待遇水平。

四、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一个比较合理的养老计划应该满足条件DVLP(R,S,C,N,D)≥0,即贴现后的退休消费总额小于等于工作储蓄的养老资金。对于如何提高退休后的消费C,由公式(5)知可以通过增加储蓄S,增加工作储蓄年限N,增加投资利率R,减少退休年限D来实现。

C=S×=S×=S(5)

当前,虽然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退休年限的规定上基本统一,但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给付利率水平大不一样,城镇职工的要比农民的高很多。因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本着“农民和企业职工应该享受同等国民待遇”的原则,完善并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账户给付利率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缴费模式,透明化社会养老计划储蓄和消费的转换机制,鼓励农民自愿积极地提高个人缴费比例。三是加大地方财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补贴水平,近期目标可以确定为补贴农民个人缴费额的10%,随着经济发展可以继续提高到15%乃至20%,达到和城镇职工同等的缴费比例。

【参考文献】

[1] 王国军: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革发展[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1).

[2] 王平权: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选择及运作思路[J].人口研究,2002(6).

[3] 柳清瑞、苗红军:基于部分积累制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4).

[4] 肖红梅:养老金替代率问题探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5] 王碧玉: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 曾毅:21世纪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 Moshe A. Milevsky:the Calculus of Retirement Income[M].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8] The World Bank: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9] Zvi Bodie,John B. Shoven,and David A.Wise: Pensions in the U.S. Econom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