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给太阳花‘捉虫’”看园本教研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园本教研是为了促进教师自己的行动质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后的反思)和教学情境(物化的教育材料、师生间的氛围)以及教师在教学现场或情境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为对象的团体间的活动。“捉虫”就是由教师的外显行为追溯其产生支持这种教育行为的内应理论,即:捉头脑中的“虫”;而“喔效应”则指如果改变头脑中的观念,可以采取怎样的教学行为建议。捉虫与喔效应其根本是让教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互动。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尽管各幼儿园都在进行着园本教研活动,但结果却发现:我们的园本教研不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究其原因――教研如作秀,缺乏问题意识;教研如批评会,缺乏对问题的有效解决:教研如狗熊掰苞米,缺乏系统性与深度积累。那么,如何增强园本教研的有效性?
下面,我想就一次科学活动《神奇的太阳花》的园本教研,通过“给太阳花‘捉虫’”的全过程来剖析和解读如何增强园本教研的有效性。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太阳花》
设计思路: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在操场上看到一张包口香糖的铝箔纸,在太阳的炙烤下,慢慢地卷曲起来。我拿起来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口香糖的包装,但外包装和内包装却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呢?原来,铝箔纸的内外分别是用金属及普通的纸制成的,在高温下,这两种不同材质的纸由于张力不同而发生热胀的张力不一样,所以产生收缩卷曲的现象。那么,这样有趣的现象怎样通过浅显、形象、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呢?于是,一个科学制作活动《神奇的太阳花》诞生了!
一、初次尝试
在第一稿中,我设计的是由教师操作讲解,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幼儿的观察发现“太阳花”开放的有趣现象。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对制作的过程非常的感兴趣,尤其是大班的孩子对操作、参与有很强的愿望,而且,孩子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操作材料纸发生直接的作用,对于铝箔纸的特殊性有很强的感性认识,对后面的发现与思考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于是,我们将设计思路进行了调整:
二、第二稿和第一次试教
大班科学制作活动过程展示:手指游戏《春天》导入――出示并介绍铝箔纸――教师一边介绍一边示范讲解制作的过程与方法――引导幼儿观察“太阳花”在台灯下发生的变化(有变化、不明显)――引导幼儿发现纸的特殊性――讲解张力的概念。
三、发现问题及对策
1 问题发现:在活动中“太阳花”开放不明显,影响了探索活动的推进;模仿制作太阳花则花费大量的时间使得幼儿注意力不够集中,影响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2 分析原因:台灯的瓦数低、温度作用不明显导致太阳花不能达到预设的情景。另外,活动前对幼儿了解不够深入,目标定位不够准确,重点难点不突出,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制作太阳花上面,造成时间分配的不合理。
3 解决的方法:调整台灯的瓦数,使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以便达到明显的观察效果。在区角活动时,丰富孩子制作太阳花的技能,以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制作太阳花的过程缩短,教学的重点放在观察“开放”现象上。
4 问题提示:活动中出现问题,这反映了材料的准备是否充足、丰富,对幼儿的探究、发现、观察是否有推动,同时也说明课程设计时对预设情景的估计不够充分,要是老师事先找几个孩子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储备情况就会知道孩子活动的难点在哪里。
四、争论与定位
本次活动究竟是以科学制作为主还是以科学发现为主?目标重点是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对科学的兴趣、还是探究科学的方法,孩子了解科学的概念?这都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纲要》中指出:幼儿科学教育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于是,我们将“发现”定为关键词――发现的意义?发现什么?如何发现?如何引导?将目标定位为:1 引导幼儿发现不同材料的纸做成的“太阳花”遇热遇冷时会发生不同的变化;2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浓厚兴趣。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积极态度。
五、第三稿和第二次试教
过程展示:
出示各种材质的纸做成的“太阳花”,――请幼儿猜一猜在灯的照射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幼儿带着疑惑和问题进行观察发现(有的花儿“开了”;有的没有明显的变化――有了发现之后,带着兴趣再来制作――于是,我们发现有许多的孩子选择了铝箔纸进行制作,只有个别孩子选择了普通的彩纸(老师没有做任何干预、只是默默的观察)――孩子们将制作好的太阳花插在“花盆里”期待着奇迹的发生――几家欢喜几家愁:铝箔纸做的太阳花开放了,而美丽的彩纸太阳花儿却纹丝不动――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开了,有的没开?――孩子们开始观察其中的秘密:这儿摸摸,那儿戳戳,终于有孩子发现开放的太阳花使用特殊的纸做成的,正反面不一样一一带着答案孩子们主动要求再做一朵开放的――奇怪的事情又一次发生了――这些花朵有的在光的照射下不但没有开放,反而越来越小――提出问题:为什么?――幼儿再次观察、发现:原来开放的太阳花金属面在里,而变小的太阳花金属面在外――教师与孩子共同小结发现:原来不同的纸制作的太阳花在光的照射下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又有孩子发现:老师刚才开放的太阳花“灭了”――引导幼儿发现、感受“灯” 的“温度”。
问题研讨:
在第二次试教的过程中我们困惑于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热胀冷缩、张力的概念是否出现?二是我们能否通过一次活动解决如此深奥的科学问题?经过大家充分地讨论,结果是:不出现概念,只发现科学现象,激发幼儿兴趣。
六、回顾与反思――通过为“太阳花捉虫”完成“喔”效应
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活动设计。
通过第一次试教,发现了“真”问题,用铝箔纸制作的太阳花开放的不明显,没有达到“神奇”的效果,不便于幼儿及时有效地进行观察。结合问题,我们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一,辅助材料照明灯的瓦数不够,造成“太阳花”的开放作用不大,在短时间里变化不明显;第二,用铝箔纸制作的太阳花,没有参照物做对照,幼儿不易发现开放与否与制作材料间的关系。通过多次教研组的试验,我们对活动设计进行了调整:将照明材料普通的30瓦的白炽灯,变为“奥普浴霸”灯:在制作材料上,我们选用了彩纸和铝箔纸这两种材料。第二次试教,重点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持续的关注,由于温度升高迅速,太阳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神奇的现象激发了孩子们一阵又一阵的
惊叹与好奇。在幼儿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又一次发现了“真”问题:许多孩子选择铝箔纸作为制作材料,而个别幼儿则采用普通的彩纸。此时,教师已经预感到将要发生的事情非常纠结:是让孩子们直接顺利完成制作,满足成功的愿望,还是让他们经历失败,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后,在体验成功!是让孩子们直接体会开放的神奇,还是让他们再一次经历失败:太阳花不但没开放,反而变得越来越小,不言而喻,后者为孩子们提供了探索、发现的过程乐趣。
通过讨论,我们达成共识,幼儿的自由、随机、选择,即将出现的问题恰恰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科学教育就是要善于抓住这个“机遇”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达到我们的教育目标,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
通过试教与研讨,我们捉到了头脑中的“虫”,接下来采取怎样的教学行为才能达到“喔”效应,大家又一次产生了争执。通过试验、观察、记录、多次的检验。终于迎来了第三次试教:孩子们经过观察、发现“太阳花”开放的神奇现象,有了强烈的制作愿望,接着发现有的太阳花开了,有的没开;寻找原因,发现问题,再次尝试,终于获得成功。在结束时,有小朋友发现:刚才开放的太阳花变得越来越小,这是怎么回事?带着产生的好奇,我们结束了本次活动。
通过试教,我们发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探究愿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通过失败和成功,他们体会到科学现象的奥秘和神奇。
通过围绕“太阳花”的一系列教研,大家深切体会到“捉虫”与“喔”效应其根本是通过让教师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整个教研的过程中,寻找关键事件成为教研的首要,通过对关键情境的关注与分析,锁定问题的焦点,针对焦点,从小切入,研究孩子、研究方法、做出抉择,通过对同一问题持续关注,进行对比与反思得出结论。
在园本教研的过程中,参与教研的老师之间分工合作,能力互补,强调所有人的智慧碰撞。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在整个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整个活动的脉络有着完整清楚、流畅的掌握;骨干教师在教研的整个过程中,从旁观的角度能冷静而果断地为抉择提供客观的依据:年轻老师们通过参加园本教研不仅仅将实践与理论进行了很好的整合,更为可贵的是学到了这种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执着追求的专业精神。实践证明“骨干先行、全员跟进;集体研修、合作学习;专业引领、经验提升“是非常有效的教研方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