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热利湿法为主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热利湿法为主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 观察清热湿法为主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方法 74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采用蓝光照射、酶诱导剂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2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辨证治疗。观察2组黄疽消退时间及总胆红素下降水平。结果 治疗7、10、14日,治疗组黄疸分别消退10例(23.8%)、29例(69.0%)、35例(83.3%),总胆红素分别为(152.2±32) µmol/L、(107.4±18.2) µmol/L、(39.7±7.4) µmol/L;对照组黄疸消退分别为2例(6.25%)、12例(37.5%)、20例(62,5%),总胆红素分别为(192.8±54) µmol/L、(159.3±27.9) µmol/L、(67.4:14.3) µmol/L。2组黄疸消退情况与总胆红素下降水平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清热利湿法 黄疸 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52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4-0122-03

新生儿黄疽是新生儿常见的症状,病理性黄疽主要由新生儿ABO溶血、C―6―PD缺乏症、感染、消化道梗阻等引起,不及时治疗,部分病理性黄疽可导致胆红素脑病,甚至导致患儿死亡。2008―10~2010―05,我们应用清热利湿法为主治疗新生儿黄疸42例,并与单纯西医治疗32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确诊为新生儿黄疸的住院或门诊患儿74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47例,女27例;足月儿55例,早产儿19例;平均年龄(8.25±7.4)日。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儿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病例纳入标准

①新生儿以黄疸为主要临床症状,主要依据:目黄、身黄、尿黄,符合中医黄疽者。②符合下列新生儿病理性黄疽的诊断标准之一者:黄疸出现过早,于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疽程度重,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TBiL)>205 µmol/L(12 mg/L),早产儿>257 µmol/L(2mg/L),或结合胆红素,34 µmol/L(2 mg,/L);黄疽进展快,血清TBiL每日增加85 µmol/L(5 mg/L)以上;黄疽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在第2周末或早产儿在第3~4周末肉眼观察仍存在黄疸,或黄疸退而复现。[1]③能口服中药及家长愿意参加本研究者。

与对照组比较,*P>0.05

1.3 病例排除标准

先天性胆总管闭锁病例;有核黄疸或早期核黄疸表现者;重症感染病例;因其他原因不能参加或未坚持本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①蓝光照射:根据黄疸程度每日给予8~24h蓝光照射。采用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XH2―90新生儿黄疽治疗仪(蓝光灯管使用时间〈2 000h)。②酶诱导剂:苯巴比妥8mg/(kg•d>,尼可刹米75mg/(kg•d)分次口服。③考虑溶血者给予地塞米松0.3~0.5mg/(kg•d)。④其他:门诊治疗13例(40.6%)口服退黄药物(肝酶诱导剂鲁米那、尼可刹米及维生素等)、多照阳光及多饮水等治疗,19例需住院,给予蓝光照射,输注白蛋白及补液等对症治疗。⑤病因治疗[2]。

1.4.2 治疗组 治以清热利湿为主。处方:陈皮3 g,川厚朴3g,苍术3 g,甘草0.5 g,白芍药3 g,栀子3 g,茵陈5g,白头翁5g,猪苓3g。每日1剂,水煎至50~60ml,分4~5次口服,每日1剂,也可多次小量频服。腹胀重者加大腹皮、枳壳;呕吐者加竹茹、柿蒂;发热者加金银花、连翘;小便短赤者加车前子;气虚者加太子参。西医治疗同对照组。门诊治疗30例(71.4%)仅给予中药及口服退黄药物(酶诱导剂、尼可刹米及维生素等)及多照阳光等治疗;住院治疗12例,给予蓝光照射、输注白蛋白及补液治疗。

2 结 果

2组患儿黄疽消退情况比较 见表2。

3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新生儿黄疸治疗重点可概括为“一个目的,两个关键”。“一个目的”就是一切治疗的目的都是为了预防胆红素脑病。“两个关键”其一是阻止胆红素入脑,其二就是降低胆红素的浓度。应用蓝光照射时,在一定强度的可见光作用下,积聚于皮肤的未结合胆红素分子的内部构型发生改变,转化为胆红素的光化学产物。这些产物无需在肝脏进行葡萄糖醛酸化,就可直接通过胆汁和尿液排泄,使体内胆红素量降低。应用苯巴比妥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促进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从而加强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地塞米松能抑制红细胞的免疫反应,减少溶血,供给足够的白蛋白以结合血浆中过多的游离胆红素,阻止胆红素入脑。

新生儿黄疸属于中医学胎黄(胎疸)范畴。诊断要点有三:①主要依据:目黄、身黄、尿黄符合中医黄疸者;②年龄时限:出生4周内的新生儿;③辅助诊断:血总胆红素增高。中医学认为,黄疸的病因,从六淫分析,以湿邪为主,且有湿热与寒湿之分。新生儿黄疸以湿热之邪为主要致病原因。母体之湿热邪毒熏蒸于胎儿,或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不能输泄胎毒湿热,湿热内蕴,郁而发黄。湿伤脾胃,升降失常,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胃气不降,则胆汁输送排泄失常。湿热熏蒸肝胆或寒湿阻滞,肝胆疏泄失利,则胆液外溢,肌肤、面目、通身皆如金色;胆液下注膀胱,则尿如栀子汁状。若湿热蕴结肝胆日久,或先天元气不足,脉络阻滞,亦可致肝胆疏泄失常,发生淤积胎黄。若湿热或寒湿邪毒内攻脏腑,毒陷心包,则黄疸可迅速加重,扰乱神明而致惊厥、昏迷、胎黄动风或黄

疸脱证。中药处方中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栀子有清泄三焦湿热之功;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连翘、金银花有清热解毒作用;猪苓淡渗利湿;白芍药和脾敛阴,柔肝利胆”,。我们结合西医治疗方法,在门诊给予退黄药物,多饮水、多照阳光,临床效果有较大提高。

本组资料证实,以中医清热利湿法为主,结合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无论黄疸消退时间,还是血总胆红素的下降,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参考文献

[1] 吴梓梁,主编.实用临床儿科学[M].广州:广州出版社,1998.727-728

[2] 孟浦,周东风,赵萍,等.酪酸菌制剂和四磨汤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2):85-86

[3] 张晓天.张绚邦教授对新生儿黄疸症证治述要:附6 669例临床资料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11):17

[4] 欧正武,主编.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80

[5] 王永炎,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