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消费的功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消费的功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凯恩斯在世的时候曾经说:“今天,所有人都是社会主义者。”今天,面对经济衰退,所有人都是凯恩斯主义者。

中国人对于西方的理解,有时是基于误解。凯恩斯理论也受到类似待遇。凯恩斯确实认为,经济衰退是因需求不足,应对之策是刺激“需求”。但凯恩斯也知道,所谓需求不足主要源于失业,因而,刺激需求的重点就是增加政府的需求,也即扩大公共开支,由政府创造对产品和劳动力的需求。但既然已经经济衰退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肯定要下降,那政府用什么钱来扩大开支呢?凯恩斯的办法就是发行政府债券,实行赤字财政,用明天的钱支持今天的经济复苏。

到了中国,不用凯恩斯教导,政府也会大规模扩张开支。政府投资搞建设,这本来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常态。人们真正从凯恩斯的理论中所得的教诲,也是误解后的教诲:要摆脱衰退,就得刺激个人消费

于是,人们看到了一副奇异的景象:本来,处于经济衰退期,民众、尤其是像农民、农民工这样的群体,实际收入已经下降,或者已经形成了收入下降的预期。此时,专家和政府却变着法子要让人们把钱掏出来花,舆论为此也制造了“买房就是爱国”、“消费就是爱国”之类的口号。凯恩斯看到这些,恐怕会瞠目结舌。

种种口号让人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经济究竟是靠什么推动的?是生产还是消费?

在差不多所有文明传统中,勤俭都是一种美德。在中国,多数父母都告诫孩子,要勤俭持家,不能浪费,要量入为出,不能追求奢侈。这一方面是道德告诫,另一方面也是很现实的经济学教育。因为,勤俭节约确实可以积累财富,积累下来的财富可以生出更多财富。在传统中国有一种恒定的发家模式:小农户依靠勤俭积累一些钱,购置一点地产,历史上大多数所谓“地主”就是因此形成的。

在英国的清教传统中,勤俭也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如英国史家R・H ・托尼所说:“清教道德家强调不懈工作的道德职责,工作本身就是目的,享乐和浪费是罪恶,强调预见、节约、谦虚和自我约束以及理性计算,通过这些强调,他们创造了一种基督徒的行动理想,这种理想把效率作为伦理原则,而经济学家也正把这种原则当作纠正社会混乱秩序的特效药。”现代资本主义正带有这种道德印记。

因此,在现代资本主义诞生之初出现的现代经济学,强调生产是社会财富增长之源泉,而生产是需要资本的,资本就来自于节俭。斯密相信,分工是财富增加、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分工推动生产力提高、产量增加、劳动者收入和企业家利润增加,这也意味着国家财富增长。收入增加后,不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会储蓄,这也就意味着资本积累同时增加。这些资本投入生产过程,推动分工进一步深化、细化。

在这个推理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萨伊定律”前提:生产能给自己创造出等量的需求。依据常识,人们也可以理解这一点:生产活动能够创造出财富,这些财富在投资人、企业家、雇员之间进行分配。这些人都是理性的,都有追求幸福的愿望,他们会拿自己分配到的财富安排自己的消费,自然就会消化生产出来的产品与服务。

不过,古典经济学也强调,每个理性人在花钱的时候,都会考虑到明天的不确定性,为此而未雨绸缪,所以,钱永远要省着花,必须留点后手。现在出台的种种刺激消费的政策,背后潜台词是:人们现在正在犯傻,有钱却舍不得花,那就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引诱他们、逼迫他们把捂在兜里的钱掏出来。

如果把金钱不是用于消费,而是由自己,或者通过储蓄由别人投入生产,更可增加财富。所以,理性的人们总是乐意在安排消费的时候节俭一些。但现在,按照经济专家们的论说,节俭似乎成了一桩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