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配套、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梯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职业导向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内涵为切入点,对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职业导向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导向;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费云生(1966-),男,江苏金坛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97-03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建立长效的质量保障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职业导向的师资队伍强调教师的职业化,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还要了解本行业发展动态,清楚职业、职业群发展的需求。[1]

一、高职院校职业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内涵

职业导向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内涵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四方面的素质:

(一)职业理论素质

职业教育作为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教育的另一种类型的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类型特征。[2]传统的教育是强调学科系统化的教学,而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是工学结合的职业导向教学。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具有从事职业教育的理论素养,包括丰富的专业背景、扎实的理论知识、创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意识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的,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职业理论支撑,进而理论指导实践,促进自身素质提升。

(二)专业技术能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更新的脚步也越来越快,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紧随技术进步的步伐,自觉关注本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技术能力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发展能力。技术应用能力是基础,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技术发展能力是核心;技术应用能力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发展能力,同时后两者也反作用于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教师素质的内涵,最终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影响着教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教书育人能力

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育人水平,以应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一是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教学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熟悉学生特点和个性,提高教学过程的实效性;二是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选择适合于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保证教学质量。三是要努力践行教师育人的职责,自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人格感染力,力争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四)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是科研能力的集中体现,社会服务能力主要包括技术应用能力和科技开发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教师,要熟悉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加强对其系统研究开发的理解,要主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可以持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有助于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

二、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年龄分布不均匀,由于扩招中青年教师成为师资队伍的主体,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数量增长过快。由于青年教师教学时间短,大多缺乏教学经验和专业所需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还不能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另外,中青年骨干教师较少,高层次人才的数量较少,教师的来源单一,职称结构不均匀,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比例较低且年龄普遍较大。这些问题都在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质量。

(二)教学科研能力不强

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普通薄弱,教学沿袭本科的教学方法,在内容和手段上难以创新,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有的学校把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割裂开来,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的现象,造成了教师的科研项目少、科研成果少、科研能力弱、科研氛围不浓。教师在科研方面倾向理论研究,在技术开发、社会服务上少有突破,不符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特点,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科研质量。

(三)“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教学改革需要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一项特殊指标,也是影响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特色的重要因素。当前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缺乏紧迫感,教师的“双师”素质普遍偏低,“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还未形成。另外,由于兼职教师的数量偏少,大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经验,导致了师资队伍素质不能满足实际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四)政策配套不健全

随着《职业教育法》的出台和修订,对于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但是目前师资队伍建设受政策的影响远未消除:聘请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能给予一定的编制,不能编入教师岗,其专业技术职称也不能转换成教师系列,造成人才难以留住;职称评聘按照普通本科教师评聘标准,学术性强,不符合高职院校发展实际;教师退出机制没有形成,不利于激发队伍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职业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通过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进一步突出职业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力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敬业精神强、相对稳定的教师梯队。

(一)把好“引进”和“培养”两个关口

把好引进关,重点关注新教师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任,完善队伍结构;注重引进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能力的人才,引进高学历人才规定要送到企业进行一年工程实践能力锻炼。把好培养关,尤其是注重在职教师教学、社会服务能力的培养,提升队伍素质。确立“积极引进,重在培养”的思路,加大师资队伍在知识、技术应用上的整合力度。首先,完善兼职教师的聘用和储备,建立专职教师的准入机制,加强兼职教师储备基地建设。其次,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充实专业带头人、课程带头人队伍。第三,要注重教师的“保先”培养,根据他们各自的条件来考虑给他们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

(二)实施“四项工程”

1.开展“双师”素质提升工程。采用“下厂锻炼、教研结合、技术引进、聘请专家”等方法开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作。“下厂”:让一部分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下到企业锻炼,在生产第一线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结合”:开展以社会培训、技术应用与推广、技术革新与研发为内容的产学研结合活动。包括教师到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产教结合进行教学改革与开发、承接企业的横向课题等内容。“引进”: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历、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第一线具有技术技能特长的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使这一部分人员占专业教师的比例达到30%以上。“聘请”: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企业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到校对教师开设行业发展、技术进步方面的专题讲座,定期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创业创新教育;聘请一大批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和操作能手担任学生顶岗实习的兼职指导老师;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专业教学的兼职教师。

2.开展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聘请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的比例。一是畅通兼职教师的引进渠道,对符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且具有一定教书育人能力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积极引进,并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二是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升其教学业务能力,逐步掌握教学方法和技巧。三是健全兼职教师的考核制度,根据兼职教师的工作职责,对于从事教学和实习指导的兼职教师,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开展横向项目研究的兼职教师,从项目立项数量、研究成果及项目到账经费进行考核。

3.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迫切需要一支包含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等在内的优秀的人才队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首先应考虑从行业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吸引既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又具有出色专业技术能力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来学校工作。[4]要畅通高职院校引进名师、大师的渠道,结合学校自身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实际,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制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措施和政策,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善其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尤其是教学科研工作氛围,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领军作用和影响力。

4.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师德师风培育是长期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师德师风建设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尊师重教的理念,要有长期的规划、具体的措施、明确的载体,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学习、评优创优、新教师帮带、完善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做好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从教师进校开始,指导每一位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生涯自我设计,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业务主打方向,把学院发展需求与教师个体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形成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二,组织好系统学习。将日常政治学习、个人自主学习、专家专题讲座结合起来,每个学期明确几个主题,推荐几本自学书目,组织几场专题讨论,从而切实提高政治学习的成效。第三,做好评优创优工作。在评优项目设置上,既要有经常性评优项目,也要有阶段性评优项目。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青年教师等评优项目之外,围绕阶段性工作目标设置一些阶段性奖项,如评估工作优秀奖、课程改革优秀奖、党建考核优秀奖等。在评优结果的应用上,既要重视对个体的奖励,更重视对整体的引导,加大对典型事件、榜样人物的宣传力度,通过树立典型和榜样来引领积极向上的正气。第四,提高新教师帮带的成效。规范帮带工作的程序,提高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帮带工作的考核验收。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创新

建立完整的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强化制度保障与创新。制度建设重点在于改革和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虽然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受环境、政策的制约,在制度保障上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仍要通过制度创新,优化师资队伍建设环境,破解师资队伍建设难题,强化队伍整体实力的提升。加强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用人唯贤的用人制度和以绩效为标准的考核制度,注重由“学术导向”向“双师素质导向”转变,突出应用性。完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认定办法、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在教师晋升、工资待遇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结合兼职教师队伍的建立和管理,建立健全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有效发挥兼职教师作用。师资队伍建设一直处在动态过程中,要及时关注和把握各项制度的更新和完善,用制度建设规范队伍建设,形成高职师资队伍持续改进的体系。

总之,职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源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要求,只有通过政策引导培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同时引进企业、行业专家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不断完善专兼职教师培养体系,才能构建一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师资队伍,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臣英. 实践导向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2]粟显进,王茜.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2(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