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由教学《桃花源记》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整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由教学《桃花源记》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整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对语文教学意义重大,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应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把丰富的课程资源有序地组合起来,有效地利用,融会于语文教学中,是教师应重视的问题。下面结合《桃花源记》一文教学,就如何利用与整合课程资源,促进语文高效课程教学的过程谈点体会,与大家商榷。

一、钻研教材,挖掘文本资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五单元第三篇文言文,此单元的阅读教学重点是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在初一初二以及前两篇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译文已不是困难的,难的是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更好地解读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深层次地阅读。我将教学的重点定为“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感受和认识平静、祥和的田园生活”;“正确评价世外桃源,认识陶渊明的济世情怀。”因为文学就是人学,我利用《资源学案》(学生配备的导学案资料)本课阅读题――结合《饮酒》、《归园田居》体会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作为预习题切入对本课的学习。课堂检测利用《练习册》(学生配备的练习作业册)本课《桃花源诗》的阅读题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检测。另外,通过钻研教材,我将课文内容概括为“环境美” 、“生活乐” 、“故事奇”,引导学生抓住“美” 、“乐” 、“奇”三个字探究课文。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配套读本、教辅资料以及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等丰富的内容。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面对这些资源,我们应与时俱进,变简单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只有充分挖掘其中的丰富深刻的内容,才能使教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二 、开发网络资源,激感。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更好地养成收集、处理信息的习惯,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从网上找出本课的动画朗读,这就首先从视觉和听觉上对学生形成一种冲击和感染,渲染了宁静、祥和的气氛,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课前的预习作业,我让学生上网查找陶渊明的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以便课堂学习时更深刻地理解作者不满现实,寄希望于“世外桃源”的思想内容。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顾及作者本人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近乎说梦的”。课后我让学生上网查阅“百家讲坛”2011年第30期张大千教授的“但恨饮酒不得足”,了解陶渊明的无奈、落寞、超凡脱俗与回归自然。这样真正达到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认识一种人生态度,一个人生境界:陶渊明让我们在纷纭杂乱的社会人生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

网络给语文课提供了教学信息的渠道,使信息的获得更为快捷,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当然这里的用多媒体一定要适度、适时,不能舍本求末,使课堂教学的拓展偏离了教学的核心。

三、挖掘教材的“话题引发”价值。

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之作,都是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解读化语,借助这些解读化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设计了“时空连线,走进桃花源,了解桃花源”的模拟现场采风活动,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且能体现学习目标的关于桃花源的话题对其他同学采访。这样课堂一下子‘活’起来了。学生提的有些问题还很有价值:你们为什么要来到桃花源?你们这里的生活怎样?打算一直隐居下去吗?

本课的作业我让学生给桃花源里的人写一封信,可以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可以给桃花源人讲一讲世外的故事,还可以对他们提一些建议。这样将课堂的讨论延伸下去。

在认识陶渊明的“桃园情结”后,我做了这样的拓展:“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的桃园情结。陶渊明增加了无数人的梦想。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探究将课堂与生活联系了起来。

四、比较阅读,适度拓展。

教材中有相同元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本材料,这种资源对文本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推动学生思考。教学中我设计了“为什么要虚构这个桃源胜境”时,我引导学生回想初一学习的《天上的街市》一文,得出这是不满现实,借助想象表达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课堂检测环节将本课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景?和《桃花源记》中哪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勾连多篇,巧妙整合。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文本所潜藏的资源点,捕捉篇与篇的交叉点,把握教材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对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形成一种语文知识的支撑力更强、容量更大、形成更为灵活丰富的教学过程。

对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注重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和补充、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使语文教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这样的尝试会激发学生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深课内所学。但这样的开发与拓展一定要适度、适时,不能挤去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否则会使语文课程改革的石晓星大打折扣。

总之,语文课是最不像教材的教材,语文课大于教材。不囿于教材,语文老师有了这样的语文意识,才会传递一种大语文观,将语文课上得“广”“深”“秒”“用”。语文课应加强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使阅读教学深入下去,引导学生深层次地阅读。

语文老师作为课堂的主要指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本身就具有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源,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典范,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