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嘉峪关上听古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嘉峪关上听古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新疆归来进入甘肃,有两处景点没有不去的,一是敦煌莫高窟,二是嘉峪关。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关卡。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嘉峪关城一块砖

嘉峪关的雄、奇、险自古就有无数文人墨客大加笔墨予以描述,我辈游人无不是步入先人后尘加以猎奇一饱眼福。笔者也是,随着众多的游人进关登城拍照,以致太过于用心,将导游也给丢失了。我就这样拍着、挤着、走着,突然听到别团导游向游客讲解,嘉峪关一块砖的故事,不但立即吸引了我,也让我调整角度,对嘉峪关的建筑重新审视。

嘉峪关的建成凝聚了广大工匠的心血,也是体现工匠们智慧的结晶,这种智慧甚至我辈都望尘莫及。600多年的建筑经历了天灾人祸的双重考验。更难能可贵的是,古代工匠事业心的严谨态度一直是我辈之人的楷模。

嘉峪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等。关中复杂不是我辈能用笔墨一一形容得出的,但是,就是这样一座复杂的关城,当年却有一位工匠,能精确地算出关城用砖数量,与现代建筑工地剩余的破砖乱瓦相比,真是不可思议。此工匠名叫易开占,他当时被任命为负责修关的总工程师。据说他精通九九算法,但凡修房造屋,只要经他预算,用工用料就十分准确和节省。朝廷监督修关的监事官不信,总想借职权之便难为他一下,要他准确计算出修嘉峪关的用砖数量。事关重大,儿戏不得,易开占对照图纸反复细算,最后肯定地回复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管官恶毒地发话:“若多或少一块,就砍你的头,并罚众工匠劳役三年。”几年后工程竣工了,还真的多出一块砖来,怎么办?易开占思索后,便把他放在西翁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官发觉后大喜,心想几年前一赌可赢了,看你易开占还有什么话说。哪知易开占胸有成竹的说:“这块砖不是多出的,而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就会塌掉,一切都会前功尽弃。”监事官一听,当然有所顾忌,神的旨意哪个敢违抗,真要是因此生出是非来,掉头不是别人,可是我自己了,监事官只好顺坡下驴,哈哈一笑,便不再追究了。从此,此砖始终留置在嘉峪关城楼之上,谁也不敢挪动,一直到600多年后的今天,此砖在原址还是丝毫没动,也没风化,“定城砖”因此得名。“定城砖”确有其事,有照片为证,在西瓮城门楼的后楼台上,供人观摩。一块最后多余的砖,没有被遗弃,就像古代将士最后走着的那位士兵,走进边关,走进历史。又像一首边塞诗的诗眼,读后意义非凡。也像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落脚点,像一张历史的老照片,记录着昨天、今天和明天。“定城砖”历经600多年没有风化没有移动是真,因为整个关城完好如初,但是石铺的马道经过战马无数次的践踏略显凹痕,被历史所印证当年这里兵多将广。出了关城,笔者为了一路拍照,没有乘电瓶车,在关下的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前,笔者见到了工匠易开占,不过那是一尊石雕像,可以印证历史上确有其人。如此庞大的工程,能将建筑用砖计算到如此精确,我辈之人哪个敢比?

人小智大羊驮砖

嘉峪关城现在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99999块砖包墙。东西城垣开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均筑瓮城。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

且不说关城用砖为什么是99999块,而不是10万块,单说当年青砖块大,城高,又没现代吊运设备,施工条件很差,工匠们冒酷暑占严寒,全靠人工搬运。惟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我们上城墙时,导游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大家不要走马道,因为马道是一个平面的斜坡,没有台阶,不论是上还是下,都有危险存在,现在游人上去,都要求走后人专门修建的台阶。

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20公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惟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在附近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那些工匠弓身驼背又吃力又危险地向上背砖,心想,这些人真笨,瞧我的,这孩子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众工匠看了又惊又喜,这法子得解放多少劳动力啊。于是招工招羊,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既省了力又省了时。如此可见,有时候,大人的智慧不如小孩,马的能力有时不如山羊,凡事都有两层性,凡事都是来个换角度思考好。

冰道滑行运长石

嘉峪关的城墙,不论是砖砌的还是黄土夯的,墙底都有料石做基石。这成千上万料石几乎都是同一规格,每一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这些石条是工匠们在黑山(在嘉峪关市西北约20公里处)开凿的,尽管一天到晚面壁大山,但发愁的不是石料凿不出来,而是运输。因为那时没有现代化的运输工具,石料重,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无不长嘘短叹,个个一筹莫展。话说一天夜里,气温剧降,早晨工地上有水的地方结了一层冰,一位工匠一不小心,在冰上失足打滑摔了一跤,众人唏唏哈哈取笑他,突然有人止住笑声,他受这冰的启发,说问题解决了。他如此这般地向大家一说,大家听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隆冬季节,众人从山上往关城泼水修出一条冰路,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地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

后来有人以此杜撰成故事:大家正在发愁怎样将这石料运到关城,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原来这几行字就是指点工匠们用冰路滑行运输石料。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保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我想当初杜撰这则神话,目的无非是方法一旦失败,上级也怪罪不起,二来工匠们有个精神寄托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