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梵.高的艺术与生命的张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梵.高的艺术与生命的张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梵•高早期画作《吃土豆的人》融入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象征着他对生活的执著与追求;《向日葵》则上升到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隐喻了一种疯狂的生命律动。这种画风的转变来自于一种对苦难的领受,从而形成画家独特的生命与艺术的张力

关键词:梵高 艺术 生命 张力

一、土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

提起梵•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金黄的向日葵、明亮的麦田、神秘的星空和包扎着割掉耳朵的头颅。事实上,在成为疯狂的天才象征人物之前,梵•高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地板。而梵•高对穷人的同情和悲悯在《吃土豆的人》这幅画作中流露无疑。

这幅画作于1885年,是梵•高初学绘画时,在创作了许多以矿工、农民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之后的一个重要收获。画的是梵•高家乡的一家农人,整个画面被涂抹上一种粘着灰土的、未剥皮的新鲜土豆的颜色,被灯光照亮的灰色的屋子造成一种特殊的气氛。在这种气氛的笼罩之下,融进了一系列朴陋的形象――被烟火熏黑的墙壁,肮脏的亚麻桌布,戴在女人头上的脏兮兮的帽子……画家抓住了这些农夫们异样的眼神,这些眼神里折射出的不同的饥饿感,又通过手的姿态发出内部传感,恰切地传达了吃土豆人的生存欲望和意识流动。正如画家自己所说:“我想要明白的表现出这些在灯光下吃土豆的人,就是用伸进盘子里的同一双手去锄地的;因此这幅画所叙述的是体力劳动,说明他们是诚实地挣到他们的食物的。我要表达一种与我们这些有着文明教养的人完全不同的谋生方法的印象。”从最平凡甚至丑陋的土豆身上,画家仿佛抓住了光洁美丽的生命之脐,沿着这根脐带,融进了那些刨土豆的农夫中间,体验着生活的贫寒困顿。在对生命的关爱和深刻体会中,赞美着以劳动获得果实的尊严,同时,鞭挞着人间不劳而获的丑恶。他的辛勤探索终于有了结果,“他终于捕捉到了那正在消失的事物中存在着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布拉邦特的农民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

二、向日葵:原始生命力的疯狂转动

1886年梵•高在巴黎接触到了印象派,从此他的调色板一改以往昏暗的色调,转而调配起另外一些用以表达他对生命对世界独特感受和认识的颜色。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那些灼人的黄色的《向日葵》。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每一笔都熔铸着充满紧张感和紧迫感的力度,仿佛一道道喷射到画布上的火焰,它们啃噬着痛苦而有限的生命,又向无限和永恒发出叩问。对此时的画风,梵•高自己解释到,“当我画太阳时,我希望使人们感觉到的是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旋转着,正在发出威力巨大的光和热的浪。当我画一块麦田时,我希望人们感觉到的是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画家像熊熊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旋转不停的笔触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如此单纯而强烈。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生命的孤独和洞见。“我感到拿生命,如果完全狂野地把作品喷射出来――这样孤独,这样孤立,我计算着某一定瞬间的激动,然后让我自己走向过分。在有些瞬间里,一个可怕的明澈洞见占据了我。”他的心中有太阳,他的心中有风暴。看着这些扭曲变形的植物,你仿佛能感觉到画家那太过强烈的生命力无处发泄而在体内搅动着,这股强大的生命力随时都可能喷射出来。

三、艺术与生命的张力

如果说之前的土豆融入了画家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悲悯,象征着他对生活的执著与追求,那么这时的向日葵,则上升到一种纯粹的精神追求,隐喻着一种疯狂的生命运动的节奏,一种拯救式的理想的人生境界。这种前后画风的明显转变,来自于一种对苦难的领受。人的拯救、艺术的转机往往是痛苦和苦难逼出来的。孟德斯鸠有言,“人只有在痛苦中才更像个人。”梵•高生不逢时,一生困顿。在他生前只卖出一幅油画和两幅素描。苦痛和不幸的命运在他身上划下了印痕。把梵•高亲切地称为自己的“瘦哥哥”的诗人海子在《阿尔的太阳》一诗中写到,“其实,你的一只眼睛就可能照亮/世界/但你还要用第三只眼,阿尔的/太阳”。梵•高就是那个“火中取栗的人”,就是代替太阳洗净生命的人。他与太阳、麦地和向日葵是那么的不隔,只当那是他自己,从而尽情地倾注着滚烫的血液。

然而,这种毫不吝惜地挥霍生命、喷射激情的行为,其后果又是非常可怕的,梵•高的自杀再次验证了这一点。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的脆弱,又这样的强韧。那个当年挖过土豆,后来又去采摘葵花的人,土豆成了他的双脚,他怀着一颗敏感的灵魂默默承受着。他丰富的像一域自然,又强烈的像一注岩浆。生命和艺术的张力终于使他走入了绝地的困境,临终时,他头上戴的是金灿灿的葵花王冠。他通过艺术,那来自灵魂深处的表达,超越了时间、界限、生死和秩序……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放射出照彻灵魂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文森特•梵•高:《亲爱的提奥》,平野译,南海出版公司,2001。

[2]欧文•斯通:《梵高传:对生活的渴求》,常涛译,北京出版社,1983。

[3]海 子:《海子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刘发开: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