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语言训练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早期语言训练是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如今,许多年轻父母已经意识到孩子早期语言训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1 宝宝太小听不懂
刚出生的婴儿,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当妈妈总是充满爱意地冲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并且在给宝宝喂奶、换衣服时都告诉他正在发生的事情。随着时间延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宝宝就会咿呀回应。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到了9个月时,他就会叫“爸爸妈妈”了, 并能逐步理解部分指令,比如问:“宝宝,妈妈呢?”婴儿就会回头寻找妈妈。
误区2 用“奶话”和宝宝说话
“奶话”指8~9个月大的婴儿,随着成人的语言刺激“咿咿呀呀”学话。这时,大人通常都会教起了诸如“汪汪(狗)” 等发音。这种方法虽然生动有趣,符合宝宝特点,有助于宝宝形象思维的开发,但却忽略了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而前者是迟早要学的语言,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因此,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家长在教孩子学说话时,应注意将理性词汇和感性词汇相结合。
因此,不管孩子怎样说话,父母都要用正确语言来回应,并用标准话语来纠正孩子的话。这样通过父母正确的语言示范,宝宝能较早学会说完整的句子。
误区3 过分满足宝宝要求
当宝宝能明白大人的话,但他还不会说时,如果宝宝指着水瓶,家长马上明白宝宝想喝水,会立即把水瓶递给他。其实,这种方法非常不可取,因为不用说话大人就能满足他的要求,这会使宝宝失去说话的机会,极易造成宝宝语言发展缓慢。
当宝宝想喝水指着水瓶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或者问他“你要干什么?”并提醒他说出“水”。只要说出一个字,就应给予鼓励。所以,一定要适时给予孩子难度,让他表达出来。
误区4 不让老人说方言
现在家庭大部分宝宝都交给奶奶爷爷看护,但家长担心老人说的家乡方言影响宝宝语言发展,所以就一再叮嘱:不让老人用方言和宝宝说话。甚至认为和宝宝说话他也听不懂,所以不用说也可以。
其实,宝宝生来就喜欢听各种不同的声响,虽然他们听不懂,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会有不同的反应,开始会很惊讶地看你,看你的表情,正哭闹着会突然停止。宝宝认真接收大人给他的听觉刺激,有利于听觉注意力的集中和灵敏。
另外,用方言和宝宝说话还可以让宝宝多掌握一种语言,会促进语言发育。不与宝宝说话,将会使孩子因缺乏听觉刺激而减弱听觉及表达功能。
误区5 重复宝宝的错误发音
刚会说话的宝宝虽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很多宝宝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等等。
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完善,听觉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较弱,不能正确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宝宝不会卷舌,把舌头放平了,就会出现错音。
对于这种情况,大人绝对不能因为好玩而学舌孩子的发音,应当用正确语言和宝宝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言指导下,宝宝发音就会逐渐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