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好心愿 情意长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好心愿 情意长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八月的乡村,收获的田野,崎岖的小路。

深山中难走的小路使得汽车犹如一个个醉汉,摇晃着前行,小小的车队载着沙飞的女儿王雁,以及省市各大新闻媒体记者,一同前往沙飞生前战斗过的地方,也是《晋察冀画报》创刊的地方――平山县宅北乡碾盘沟村,去实现沙飞的夫人王辉临终的心愿。

沙飞本是广州人,抗战爆发后奔赴华北战场,成为了晋察冀军区的摄影记者,有着“中国革命摄影第一人”的美誉。1942年7月7日,他克服重重困难在碾盘沟村创办了《晋察冀画报》,成为了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神话。在书写这个神话的同时,他也将自己和家庭与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沙飞有3个子女出生在河北,这些子女多年来一直对河北、对革命老区有着很深的感情。今年5月,王辉不幸逝世,在遗嘱中,老人叮嘱儿女要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一部分捐献给平山老区的学校,改善孩子的学习条件。而在碾盘沟村,当年的房东杜昶一家还保留着一些沙飞用过的物品,杜昶已经过世,生前有一个心愿就是将这些物品留给沙飞的儿女。

汽车一路颠簸,但可以看出这并没有影响王雁的迫切和激动,她不时地会念叨一句“我这是回家了,我这是回家了。”汽车刚停,她就急匆匆的走进村子,在老乡的带领下走向《晋察冀画报》的旧址。旧址是一个由几间土坯房组成的小院,据说有些房屋曾被日本鬼子烧毁过,善良的老乡们依照原样将房屋修好,还制作了标示牌挂在院门口,说要等着“沙主任”的后代们回来看看。63年后,他们等来了这一天,当年见过沙飞的一些人如今已年届古稀,他们拉着王雁的手,充当起了“导游”的角色,向王雁讲解着当时的情形,这是我见过的一支最情真意切、最奇特的导游队伍!在小院的东房,也就是沙飞住过的房间,沙飞的照片和写有杜昶的心愿的文稿悬挂于墙,照片是从报纸上剪下的,文稿抄写得工工整整。王雁很认真地看过之后,含着眼泪对大家说:“60多年过去了,我没想到这里的老乡还记着我爸爸,我爸爸的一生有他留下的照片,有这么热爱他的人民,我感到他没有白活。作为他的子女,我们也热爱这里,我虽然是第一次来碾盘沟村,但就像回家了一样。”在场的杜昶的孙子杜吉海也很激动,他说爷爷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随后,我们来到了碾盘沟村希望小学举行捐赠仪式。热情的村民们听说我们要来,早早地等在那里,拿出了他们的二胡、锣鼓、大红的绸带和扇子,像庆祝过年一样迎接我们的到来,小学生们更是不顾强烈的阳光照射,整齐地列队欢迎。王雁表达了母亲的遗愿,当场向希望小学捐献出了两万元现金和由她主编的、刊载了沙飞作品的书籍《血肉长城》、《塞上红都》、《纪念白求恩》,双凤山陵园向学校捐献了一台电脑。杜昶的儿子杜兵树向沙飞纪念馆捐赠了自家珍藏的沙飞用过的桌子、烟袋锅以及运送印刷器械车的轱辘等历史文物,双方的心愿得以实现,淳朴的村民们还向王雁等人颁发了荣誉村民证书,仪式在老乡们自编的节目表演中结束。

中午时分,在孩子们的掌声中我们离开了小学校。回去的路上王雁一直在感叹老区的依然很不便利的交通,孩子们依然很艰苦的学习条件和老乡们生活的条件。听着王雁真诚的话语,回想着学校简陋的校舍和孩子们观察摄影器材的好奇目光,想象着当年沙飞他们用老陈醋代替硫酸冲洗照片的情形,我想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半个多世纪了,什么时候这里的孩子也能津津乐道MP3、数码相机,这大概已经成了王雁和更多的人的新的心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