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山里走出北大保送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山里走出北大保送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王家店乡于杖子村是辽宁省绥中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里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没有笔直的公路,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村民们大都靠步行。就是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位质朴、聪慧的少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命运和外界抗争着。2004年,他获得全国初中生数理化奥林匹克竞赛数学一等奖、物理一等奖、化学二等奖;2006年,他摘取了全国高中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2007年高考前夕,这位来自大山深处的腼腆少年又光荣地被学校保送到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大山里留下他成长的足迹

每逢夏季,漫山遍野的梨树花便成了于杖子村最美的景致,而从小在梨树花香中长大的张伟似乎对这一切早就习以为常了。父母都是农民,爷爷奶奶已年逾八旬,姐姐正在读大学,一家六口靠祖辈留下来的几十棵梨树维持生计,日子过得非常窘迫。家境的困窘让张伟从小自立自强,他向往大山外面的世界,他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三岔子小学是方圆十几公里范围内唯一的一所小学,十里八村的孩子都被送到这里来读书。由于聪明机灵,6岁时,张伟就成了三岔子小学的正式学生了。从家到学校要走七八公里的山路,张伟的脚经常磨出水泡,可他从来没有叫过苦。一天早上,张伟和往常一样去上学,当走到半山腰时,他一不小心踩到一块碎石,一个趔趄就滚了下来。当他缓过神时,衣服已经被刮得破烂不堪,腿和胳臂也被擦出血来,张伟没有哭,相反他爬起来就往山上跑。他是怕上学迟到了。那天,张伟又是第一个最早到校,他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待其他同学的到来。

大山里的气候变幻无常,特别是夏季,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风雨大作。有一次,大雨整整下了一夜,村子通向外面唯一的一条小山路已被冲垮,可张伟说什么也要去上学,因为那天该轮到他带领小朋友读课文了。父母拗不过他,只好由父亲顶着大雨,背着张伟绕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才把他送到学校。风里来雨里去,张伟在那条小山路上一走就是六年。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张伟接触到的人和事物非常有限,与他最亲近的父亲便成了他心中的榜样。父亲是特别坚强的人,一边侍弄梨树,一边在大山里垦荒种田,农闲的时候,他就背上行李进城打工。每次回来,父亲总会拿来一大叠面值不等的旧票子,那是父亲一分一分攒起来的。有一天,父亲问张伟:“伟啊,你想不想读大学,如果想,可要多向姐姐学习啊!”

姐姐的学习一直都很好,在张伟幼小的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姐,我一定要超过你。”果然,在2001年7月,张伟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王家店中学。中学坐落在离家10公里之外的乡上。于是,每天早晨不到5点,张伟就得从家出来,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先到吕家沟,再从那骑上寄放的自行车,才能赶在7点30分前到校。学校本来是不留学生住宿的,可是在了解张伟的情况后,校长特批他住校。这样一来,张伟既可以减少来往路途的疲劳,又能节省出一些时间复习功课。只有到周五的时候,张伟才回一次家。就这样,寒来暑往,张伟周而复始地度过了三年。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学校没有食堂,每个周末张伟只好从家带足够的米和咸菜到校。做饭、洗衣服已成了张伟的第二课堂。虽然条件艰苦,可张伟仍然很快乐,他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当成压力或者负担。

艰苦求学让他进入“辽宁第一校”

从上小学到初中,张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很多人都称他为“天才”,但张伟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的成绩是与刻苦努力分不开的。

在学习上,张伟从不放过一个问题。课前,他首先做好预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再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平时,张伟还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遇到不会的问题他都记到本子上,然后向老师“取经”。由于张伟不耻下问,同学们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为什么”,这把张伟弄得哭笑不得。有一次,张伟在看辅导材料时发现一道题不对,马上就去向物理老师陈义新请教,可陈老师做了半天也没理出头绪来,就劝张伟以后少做这样的难题怪题,即使做出来考试也不会考的。张伟一看陈老师“打退堂鼓”,便说:“不考就不考呗,反正这道题我一定要搞明白不可。”陈老师看张伟坚定的神情,只好去找其他物理老师一起研究,还问过一名研究生。经过几番论证,大家一致认为这道题在已知条件上出了毛病,这才让张伟死心。

张伟喜欢学习,但不是个“书呆子”,打篮球、踢足球使他的课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张伟喜欢读课外书,但因家贫买不起书,他就养成了借书读的习惯。念大学的姐姐每次放假回家都会从校图书馆借来一些书,张伟就利用假期抓紧时间把书看完。有时,姐姐要返校了,可书还没有看完,他便等书看完后用自己一点点积攒的零用钱将书寄给姐姐。

张伟的成绩在全乡是出了名的。2004年4月,机会降临到张伟身上,原来全国初中生奥林匹克竞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虽然这样的竞赛每年举行一届,可对于一所农村中学来讲连想都不敢想,不过这一次,校领导决定让张伟代表学校去参赛。

由于学校设施简陋,备考阶段,学校唯一能为张伟提供的只有一间老师办公室。这对山里的孩子已是特殊待遇了,张伟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带着一份自信,带着一份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张伟挑灯夜读,办公室里的灯经常亮到后半夜。然而,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在竞赛前张伟突然病倒了,整个人就像一团海绵一样一点力气都没有。看着脸色蜡黄、身体消瘦的儿子,母亲泪流满面地对他说:“伟啊,这次咱不考了,回家好好歇几天吧。”张伟摇了摇头,坚定地说:“妈,不考怎么能行?这次考试不光是为了我自己,还有我们学校啊!我是代表学校来参赛的。”后来,连续挂了一周吊瓶的张伟硬是挺着参赛了。没想到,那次竞赛,张伟竟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数学竞赛一等奖、物理竞赛一等奖、化学竞赛二等奖,整个校园沸腾了。张伟也因此成了全县关注的焦点,他的命运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张伟竞赛获奖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绥中县一高中就向张伟发来免试入学邀请函。一高中是当地有名的重点高中,能被保送去那里读书是每个农家子弟的奢望。张家人甭提有多高兴了,尤其是张伟,他高兴得彻夜难眠。然而,喜悦是短暂的,面对较为昂贵的学费,全家人又陷入了一筹莫展之中。正当父母四处筹钱想供儿子读高中时,幸运再一次降临到张伟头上。那一年,全国名校辽宁省实验中学根据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指示,向贫困地区招收宏志生,宏志生不仅在校期间的学费全免,而且还能得到生活补助费。没多久,张伟就接到一份特别的录取通知书,当他打开通知书时,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就这样,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张伟迈进了“辽宁第一校”――辽宁省实验中学,成为该校07届理科实验班的一名学生。

竞赛夺冠使他成为北大保送生

2004年11月14日,张伟在父亲的陪同下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来到喧闹的大都市――沈阳。外面的一切在张伟的眼里都是陌生的,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能从大山深处走出,来到另外一个世界。

站在“实验园”里,看到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自信而又充满活力的同龄人,张伟就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这个世界能接受我吗?我又应该怎么面对这里的一切?”张伟开始不安起来。

虽然在乡里的中学,张伟是出类拔萃的,可在人才济济的“实验园”里,他却成了一只无名的丑小鸭。果然没过多久,张伟就遇到麻烦。有一天,数学老师向张伟提了一个有关纳米技术的问题,“纳米?什么大米?我不知道。”张伟一紧张,竟然把“纳米”说成了“大米”,逗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由于农村教学质量低,尤其在英语方面,张伟的弱点更加明显。浓重的辽西口音和不连贯的口语表达让张伟在课堂上出了不少洋相,也遭来许多同学的白眼。张伟承认自己不如那些城里的学生,但他坚信这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我会超过他们,而且让他们心服口服,外加佩服的。”

从那以后,教室中、操场上、寝室里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张伟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一切。要想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录音机是必备的,可张伟知道家里穷,没钱买,于是他就利用班级公共的录音机来练习,而录音机只在每天中午才是空闲的。因此,每天中午别人玩的时候,张伟就悄悄来到教室随着录音机发出的标准音大声朗读,一遍、两遍、三遍……张伟也记不清读多少遍了,甚至在上课前的几分钟他也不放过。曾经有个同学和他开玩笑,说:“张伟,你就让咱们班的录音机歇一歇吧,它都累一中午了,如果长时间这样下去,它非进医院不可。”是啊,一中午了,录音机没有闲着,可张伟也没有闲着啊,他的肚子早就咕咕叫了。为了能节省几个钱,两个硬馒头、一小袋咸菜、一杯自来水就成了张伟的美味午餐。有时,他甚至连咸菜都不舍得买,干脆啃一口馒头,喝一口自来水。张伟说:“吃的、穿的无所谓,关键要看学习,谁的学习成绩好,谁才有发言权。”

夏天烈日炎炎,中午时分,一些学生要在教室里午睡,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张伟就捧着书独自一人来到校内的小花园里,读啊、背啊、写啊。张伟说:“坐在小花园里看书,就仿佛回到了农村老家,回到了妈妈身边。小花园给了我一份惬意的心情,也给我带来鼓励和自信。”为了能尽快提高成绩,张伟每天早来晚走,养成了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习惯。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期末考试中,张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按照以往的惯例,高二时,理科实验班的学生每人都有一个竞赛科目。“虽然数学、物理、化学都是我的强项,可是对于从大山里走出的我来讲,对生物的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我想在高中阶段给自己补上这堂课。”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因为生物是一门跨学科的科目,它涉及面广,竞赛除一般笔试外,更注重实验操作,而且生物实验相对成本较高,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

为了积极备战,张伟翻阅了大量参考资料,那急需掌握的生物知识无疑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他的头上。这对于学习刻苦的张伟来讲算不了什么,可实验操作的费用却给他出了一道难题。有些同学劝他还是改科吧,免得劳民伤财,可张伟却说:“既然已经选择了生物,我就要拼一把,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哪有拿自己的前途打赌的呢?”同学们都认为张伟太傻,如果错过了竞赛拿奖的机会,那高考只能拿分搏了。

为了充分备战,张伟从每月学校给他的200元生活费中节省出一部分钱用于购买实验材料。在参赛前一个月里,他一有空就往实验室里钻,不是值班老师“撵”,他决不会离开实验室半步。张伟的“钉子精神”影响着周围的人,一些平时贪玩好动的学生也变得安静起来,也许他们担心有一天会被这个从大山里来的农村娃超过。

在参加完辽宁省赛区的生物竞赛后,张伟不负众望,获得了省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取得了参加全国竞赛的资格。2006年7月,张伟随全国奥赛省队到武汉集训。生物竞赛对实验操作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张伟必须要在短短一个月内熟练使用各种仪器并利用它们完成实验。一些南方城市的高中生基础好,很快就学会了,然后神气地回寝室休息了,而张伟只能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继续悄悄练习。当时,武汉高温,再加上水土不服,张伟的扁桃体炎犯了,高烧近40度,医生建议他打点滴,可张伟却坚持要回去做实验。医生说不过他,急了:“你是要命还是要做实验啊?”“做实验!”张伟倔强地回答。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国高中生生物竞赛中,张伟夺得了冠军。当从北大教授的手中接过生物奥赛的金牌时,张伟激动不已,因为北大的教授对他说:“孩子,好好努力,北大的校门向你敞开着,随时欢迎你的到来。”张伟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他忘不了昂贵的培养费用是学校出的,忘不了老师一次次耐心辅导,忘不了父母的期待。果然,在2007年4月,张伟收到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对于自己走过的路,张伟自信地说:“生活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公正的,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是成功还是失败,只要心怀一颗希望之心,总会有幸福微笑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