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模式对颅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0月急诊科室收治的78例颅脑外伤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奇数号患者作为对照组,偶数号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术后采用心理护理、早期康复指导以及认知行为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分别为89.74%(35/39)和64.10%(25/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颅脑外伤; 护理干预; 运动功能;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8-0090-02

doi:10.14033/ki.cfmr.2015.18.049

颅脑外伤(Craniocerebral Injury)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创伤类型。近几年来,颅脑外伤疾病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患者疾病发生后导致的致残率及病死率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1]。目前临床上对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建立分离、协调运动模式的强化康复护理训练,可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对2013年7月-2014年10月收治的78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及护理干预模式,以探讨护理干预模式对颅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7月-2014年10月急诊科室收治的78例颅脑外伤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奇数号作为对照组,偶数号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男24例,女15例,年龄28~68岁,平均(45.9±7.5)岁;观察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27~69岁,平均(46.0±7.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给予脱水、抗感染、支持治疗。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有褥疮患者进行局部按摩,每日红外线进行照射40 min,次日进行紫外线照射杀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感染,采用健侧输液,远端以及近端手法进行按摩。

1.2.2 观察组 采用心理护理、早期康复指导及认知行为干预等护理干预措施。(1)心理护理。护理中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运动功能训练的重要性,制定具体的肢体功能恢复以及康复计划,告知患者康复的重点是通过学习、锻炼不断反复的过程,促进脑功能恢复及大脑中运动神经的恢复,心理护理始终贯彻整个术后过程中,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心理给予有效的疏导、鼓励,提高患者对疾病恢复的自信心,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训练。(2)康复训练。患者临床症状平稳后进行一系列康复训练,如将患者肢体摆放正确,被动、主动肢体关节运动,进行翻身、坐起、站立、行走训练、平衡训练,日常生活能力包括患者进行穿衣、吃饭等方面的运动功能训练[2]。(3)干预认知行为措施。进行过专业培训的高级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定期的询查,每周进行2~3次,每次进行30 min,在询查中包括患者对认知模式的教育、自动思维的识别、错误或者对疾病扭曲认知的重新认识,合理认知的重新构建,帮助患者识别自动思维,区别其有效性,确定由此引起的情绪,激励患者使用功能障碍性思维记录。

1.3 疗效判定标准

1.3.1 运动功能效果判定 在患者入院时(干预前)和干预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采用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的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躯体运动能力评价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分数越高越好。

1.3.2 护理效果判定 显效: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已恢复,运动功能恢复完全;有效: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有所恢复;无效: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运动功能无任何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89.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例(%)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n=39) 12(30.77) 13(33.33) 14(35.90) 25(64.10)

观察组(n=39) 19(48.72) 16(41.03) 4(10.25) 35(89.74)

字2值 38.91 24.38 22.64 35.85

P值

2.2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NFD、ADL、F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颅脑外伤是临床上一类常见创伤性类型,主要由外界暴力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患者头部,从而造成颅脑的损伤。随着社会的进步,造成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主要包括交通事故、意外坠落、暴力事件等,从而颅脑损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4]。目前,临床上多经降低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营养支持以及高压氧舱等治疗,治疗后疗效不甚满意,必须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状况,减少后遗症带来的影响,使患者可以早日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

有研究表明,护理干预中采用认知模式的教育、错误或者扭曲认知的改正、心理干预手段等认知行为的干预可以改善患者颅脑损伤后的神经性失调和行为、认知障碍[5]。干预过程中心理护理是贯穿整个康复护理过程中的基础,心理护理通过对患者实行有效的沟通,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患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早日康复出院,针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康复性训练减少了患者术后因住院对肢体产生的障碍,促进患者的康复。本研究中以神经功能缺损(NFD)、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躯体运动能力(FMA)作为护理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指标,分数越高患者护理后的恢复效果越好。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患者NFD、ADL、FMA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恢复效果好。因此,患者颅脑外伤后进行康复训练,提高运动、自理、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钟次兰,陈立华,蔡淑群.早期康复干预对脑外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50-152.

[2]姚彩媚.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效果探讨[J].中外医疗,2014,23(1):171-173.

[3]王耀辉,徐德保.实用专科护士丛书(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分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63-164.

[4]杨晓莲,朱振莉,孟庆丽,等.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临床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0(7):442.

[5]朱晶.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重度颅脑外伤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18(2):187-189.

(收稿日期:2015-02-27) (编辑:黄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