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研究背景

说到课堂提问,很多教师都会觉得:“这有什么,提问,谁不会啊?有什么可研究的呢?”是啊,课堂提问确实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而且很多教师能做到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向学生提问。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所提的问题是否合理、是否明确、是否简单、是否复杂、是否简炼、是否适量、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在没有进行《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小专题以前,我真的没有认真深入地思考过课堂提问这个问题。平时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都是一些很随意的提问。一般都是根据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需要,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见子打子,很少提前设计,合理安排。更没想过:一节课究竟提多少个问题才是合理的;教师的提问学生是否能理解,是否能回答。总之随意性很强,容易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达不预想的教学效果,造成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

我们都知道,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又有几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呢?我们往往忽视这一重要的环节,很难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大多采取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不动脑筋地听。因为我们没有提问或很少提问让学生思考,更没留时间让学生讨论。致使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中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是不是提问多就好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提问数量过多,连珠炮似的射向学生,问题的量多而散,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思考,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育叙事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经常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技巧,这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想的目的。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问要明确

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100以内的数的认识》的时候,先让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然后提问:“图上有什么?”学生连忙在图上找,并马上举手回答:有的说有羊、有的说有草、有的说还有两个小朋友,有的还联想到有蓝天、白云……搞了半天,还没进入主题。显然,我就没有认真设计课堂中的提问,只是随口一问,这样学生就不知道老师到底要让他们回答什么,如果总是让他们观察图,看图上有什么,那学生就始终不得要领。应明确地问学生:“请你们样猜一猜,图上有多少只羊?”这样学生就会回答:“有80只、90只、100只……从而引出100以内的数。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时候,引入1/2+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学生有的回答:“都是真分数、分子都是1、一个分数大一个分数小。”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我的提问意图。如果把提问设计成这样:

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

学生回答:不同。

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分母不相同,所以不能直接相加。

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道理。

因此,提问不明确,或提问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就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无从回答,就是回答了,也答不到我要预期的答案上来。这样既耽误了课堂时间,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想像丰富,会把问题想到别的地方去。

(二)提问要有趣味性

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就是通过故事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猪八戒分西瓜》:唐僧师徒来到火焰山下,他们口渴难耐,孙悟空去找来一个大西瓜,猪八戒自告奋勇来分西瓜,他说:“我少吃点,分1/2,悟空多吃点分1/3,师傅吃得最多分1/4”。这时提出问题,究竟谁吃得多,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拥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都想通过学习知道1/2、1/3、1/4谁大?谁小?这样通过有趣的故事引出要解决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想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能专心致志地听讲。

在教学《可能性的大小》时,出示10个球,球上分别写着1—10个数字,其中1、2、3球为红色,其余为白色球。问:将这10个球放入袋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摸出白色球的可能性大?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了,纷纷猜测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大。这样从悬念入手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到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来。

(三)提问要有学科性

一次,我听一位年轻女教师为一年级的孩子教学《认识8》。可能是从认识1到认识7,教法大致都类似,为突出新意,老师一开始便在柔美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将双手交叉上举,做出数字“8”的象形。然后做提问:

师:你们看,这像什么数(树)?

生:像杨树。

师:不对。

生:李树。

师:看我的双手弯弯曲曲,像什么数?

生:榕树。

师:(着急地)不是这个树,是那个数。

生:茫然地。

师:想想我们前几节课学过什么数?猜猜今天要学什么数?

生:(哦)8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并没有我们成人的学科意识。在生动的形象和老师语言提示面前,他们不能明确地判断:数学课学的是“数”而不是“树”。为了象形而创新,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心理,本身无可厚非,但未经考虑的不恰当提问,带来了歧义,将数学课堂的“数学味道”变得全无。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必须有“数学的味道”,否则,学生的回馈将是泛学科的发散,数学教师很可能被学生满无目的的“意识流”所牵引,从而失去学习的意义。如果将问题设计成:前几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新的数,看看老师手的形状,像哪一个数?提示清楚一些,指向明确一些,或许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折腾。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作为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在上课时,不同的问题问不同的学生,让问题问到点子上。发挥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没有注意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没有注意优、差生对问题理解难易程度的不同。问题提出后,爱请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回答问题,因为成绩好的学生上课都比较认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很快举手回答,而且多数时候回答的都很正确,是老师非常满意的答案。教学中往往忽视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和不爱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因为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容易出错,甚至不能回答。平时在教学中为了节省时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不愿用太多的时间来处理差生回答的错误,就不爱请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就会经常产生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以为优生弄懂了这个问题就全班都懂了,没有照顾到成绩差的学生。这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今后应加以克服。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照顾到全体学生,提问要有针对性,要设计一些适合成绩差的学生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他们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向新的高度。让他们建立起信心,提高学习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听懂老师的提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总之,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通过深研教材,认真思考,认真分析,合理地设计好课堂提问,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