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IMAX VS中国巨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IMAX VS中国巨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贺岁档,连续上映的两部影片《少年派》和《一九四二》引发了一些争议。《少年派》在imax影厅上映七天之后,“被迫”下线,有观众将不满与怒气撒向《一九四二》的出品方华谊兄弟,认为《一九四二》打压《少年派》,并猜测华谊在其中耍了阴谋。

华谊为此感到委屈。而事实上,这样的安排是源于IMAX的排他性放映协议。这是IMAX在美国一直通行的方式,只要签了协议,就是独家的排他性协议。IMAX公司也没有想到这个档期会突然空降李安导演的《少年派》,最终造成《少年派》在IMAX影厅只能短暂地“七日游”。

中国巨幕则坐收渔利。《少年派》在IMAX影厅下线后,中国巨幕影厅高调打出“排映无限制”的宣传口号。此后,《少年派》继续在中国巨幕厅火爆上映。

记者就此事采访IMAX中国公司,IMAX表态说,“2013年,IMAX 影厅的排场将由市场、观众、发行方和院线共同决定”,透露出IMAX在“排他性放映协议”上的态度已有松动迹象。而除了“排片”问题,外界对 IMAX与中国巨幕最关心的,还有如下几个关键词。

片源之痛

2012年12月24日,UME渝中旗舰店开业。这家14厅影院拥有中国巨幕在重庆的第一块银幕。开业之际,影城赫然打出了这样的宣传语——“片源无限制、排映无限制”。显然,影院相信,“片源无限制”是中国巨幕与IMAX竞争的一招杀手锏。

实际上,IMAX的“片源之痛”早已不是新闻。IMAX有自己的一套放映和选片标准,并非所有电影都适合转换为IMAX格式。在2011年底,全球有近40部IMAX版电影可供上映,但在中国大陆,可供放映的IMAX影片屈指可数。同时,由于有“国产片保护月”以及IMAX的独占放映协议,IMAX影厅的经营表现很不稳定,经常遭遇青黄不接、无片可放的尴尬处境。

举例来说,2011年11月,有媒体报道,成都某IMAX影厅因为无片可放,只好放了一个月电影片花。而当IMAX期待已久的好莱坞大片终于能进入中国影市时,却出现了多次争抢IMAX影厅的局面。

IMAX为改善中国影院的“片源”问题其实也付出了努力,其中之一就是从2010年开始与华谊兄弟等国内制片方合作,将国产大片转制成IMAX版本。目前,已经有7部中国影片转制了IMAX版本,包括《唐山大地震》、《龙门飞甲》、《太极》、《一九四二》、《十二生肖》等。IMAX公司告诉记者,未来一年计划将有4-6部中国影片转制为IMAX版本。

从总数来看,近几年在中国上映的IMAX影片逐年增多, 2011年共有11部,2012年有18部,IMAX公司预计,2013年将达到25部以上。

而2012年,在中国巨幕影厅上映的影片共有30余部,其中包括大约二十部国产大片和十余部进口大片。“我们可以保证片源供应。”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京民告诉本刊记者,“国产片源肯定比IMAX要丰富,而优秀的进口片中国巨幕也都会有”。

事实上,普通影片想要在IMAX影厅或中国巨幕影厅上映,都涉及到转制,也就是母版制作的问题。对于这项技术,陈京民解释说:“观众所看到的巨幕放映效果,并不是仅靠高亮度的双机就能得以实现。为了避免因金属屏幕自身所造成的光干扰、散光等问题,需要将普通版本的影片制作成适用于巨幕放映的数字版本,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母版制作。”

中国巨幕对于放映的电影没有过多的限制,只要制片方提供源素材,经中国巨幕进行母版制作加工后,都可以在中国巨幕影厅放映。“技术上都可以做,但是我们当然也要看这部影片本身适不适合在巨幕上放映,比如一般的爱情文艺片就没有必要了,观众也不爱看。”陈京民说。

“90分钟长度的电影素材,经10-15天的影像锐化、均匀度补偿及降噪等技术工艺处理,完成转制工艺后,就可以登陆‘中国巨幕’,成本不超过30万人民币”,陈京民告诉本刊记者,目前中外影片制作中国巨幕母版都没有收费,“因为中国巨幕还处在一个市场培育、观众认知的过程中,我们要等到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中国巨幕能够给制片方带来很大的票房收益的时候,才能提到收取制版费用。”

IMAX则使用DMR(数字原底翻版)专利技术解决普通影片的转制问题。所有在IMAX上映的35mm底片普通电影,都要经过DMR技术的修复,以使影片的影像质量达到IMAX的放映要求。经过DMR技术处理,“图像质量虽然赶不上65mm拍摄的IMAX影片,但其银幕画面质量应该讲还是接近IMAX传统胶片制作的质量”。中国电影科研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部在《IMAX的神话与数字电影时代的巨幕放映》一文中提到。

“2D影片转制为IMAX影片的成本大约100万美元。3D转制为IMAX,费用不统一,要看3D影片拍摄的质量怎么样,要看这部电影原本是否是使用3D摄影机拍摄的,还是本身就是2D转制3D,不同的情况我们需要投入的技术也不一样,因此费用没有固定的标准。”IMAX中国公司营运高级副总裁吉姆·安普斯介绍说,事实上,一部电影IMAX版本的制作费用完全是由IMAX公司来承担,不过IMAX将收取一定比例的票房分成。

IMAX公司财报显示,2012年1-9月,IMAX制作IMAX版电影从制片方获得的票房分账(全球)收入为5881万美元(约合3.6亿元人民币)。

成本之谜

在中国,IMAX到底有多贵?在众多媒体的报道中,这个数字有很多变化。从不同的人口中,你会听到不同的回答。有一种说法是:“所有安装IMAX系统的中国影院,设备造价是1000万元人民币,同时每年还要向加拿大IMAX公司提供15%票房分成,并负担大约7万美元版权许可费用和5万美元维修费。”还有的说,“一块IMAX屏幕需要1500万元的建造成本”。

南京派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曾经承接过重庆卢米埃影城IMAX影厅的建设,派唯总裁雷鸣告诉记者,“IMAX影厅的投资成本在900万元左右”。

同时,市场上还有质疑的声音说,“IMAX作为一个设备提供商,却跑去跟院线分票房,这是让人比较抵触的。”那么,建设IMAX影厅到底需要多少钱?IMAX又凭什么和院线分票房呢?

IMAX中国公司答复本刊记者说,“每一家IMAX影厅的投入都不一样。从商业影厅到教育性影厅,由于每个IMAX影厅的需求和规模不尽相同,对设备的要求也不同,IMAX设备的投资规模都不一样。每一个影厅的投资数额都在一个区间内,根据客观条件相应调整”。IMAX公司并没有透露这个区间值,只是强调,“一般(设备费用)没有1500万那么高。IMAX所有设备均为进口,虽然需要交付一定比例的进口税,但最终价格是符合市场的价格。任何国家的院线,基本都不存在因为高成本而无法引进IMAX的情况”。

目前,IMAX提供三种商业模式供影院选择。第一种是直接销售,由影院支付全额资金,IMAX派专门技术人员进行建设、调试,并负责维护。第二种是影院前期支付较低的费用,剩下的由IMAX公司承担,影院建设完成后,IMAX公司从影院的票房收入中获得“较小比例”的票房分成。第三种是影院不支付任何费用,由IMAX公司全权投资建设IMAX影厅,等影厅建成后,IMAX公司从票房收入中分得“较大比例”的票房分成。“这种方法由于院线方不用支付任何费用,因此对他们来说也是比较划算的。”IMAX中国公司营运高级副总裁吉姆·安普斯说。IMAX公司还告诉本刊记者,第二种模式在中国实行的方式,基本是前期投入的费用由IMAX公司与影院各负担一半。IMAX与万达的合作方式,则是由IMAX公司投资所有IMAX设备,院线不用出资,双方就IMAX影厅的放映收入进行分账。具体分帐比例属于商业机密。

而从IMAX公司的财报来看,2012年1-9月,IMAX在全球的“租赁IMAX系统票房分帐收入”为4048万美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帀)。

中国巨幕方面,目前与院线、影院的合作方式有销售和租赁两种。中影数字巨幕(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海峰介绍说:“购买整套设备的价格为400万元,公司提供免费安装服务。租赁则通过票房分成的形式收取租赁费用,在设备使用的前5年收取5%的票房分成作为租金,但5年的分成总数不低于425万元。5年之后将不再收取租金,设备产权归中影数字发展有限公司所有,使用权则归影院所有”。

何海峰还提到,“目前,我们免费为影院提供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修,将来可能会收取一定费用,每年约五六万元。此外,我们还免费为影院提供中国巨幕版的片源,不收取任何费用”。

那么对影院投资者而言,巨幕影厅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南京派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雷鸣告诉记者:“以后建一个多厅电影院想要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不管是IMAX还是中国巨幕,还是其他的品牌,你都至少要有一块‘大’银幕,才能够有一定的吸引力,‘巨幕’以后应该成为影院的标配。而当‘巨幕’开始在新建影院普及后,观众可能并不会去比较你这个是IMAX,它那个是中国巨幕。”

根据院线估算,在保证IMAX片源充足,上座率较稳定的情况下,二、三线城市投资IMAX影院收回成本大约要10年时间。雷鸣对这个估算表示赞同,他提到,“2003年,我开始做多厅影院。多厅影院建设在2003年到2007年处于一个稳步增长时期,那时按上座率25%到28%来算,一般三年就能回本了。但是现在各路资本都在投电影院,市场一下就膨胀了,观众人次的增长赶不上影院增长的速度,上座率就下来了。运营比较规范的普通多厅影院,回本至少也要五到八年”。

谈到IMAX在中国的发展,雷鸣表示,“这是属于资本市场的游戏。因为万达很有钱,而IMAX有品牌效应,万达靠这个可以一下就把其他的民营企业甩开,但是我觉得这只是一阵风。这阵风过去以后,市场会慢慢走向健康。一方面,大家也不是非要追求那么大的银幕,另一方面,实现巨幕的方法很多。我本人将来可能会选择和中国巨幕合作”。

定位之别

相比中国巨幕,IMAX确实在片源数量及成本上处于劣势,但通过46年的发展,IMAX在全球都已建立起自己成熟且富有吸引力的品牌形象。此外,IMAX公司的独特优势还在于它的定位并不是简单的设备集成供应商,从它与片方签订IMAX放映协议开始,IMAX公司就努力地介入到电影内容的生产当中。

“IMAX是唯一会在电影拍摄时期就与导演进行沟通的公司,我们会说服导演在拍摄电影时就拍摄一些适合通过IMAX银幕来展现的画面,对于非常有想法的导演,我们也会提供给他我们的IMAX摄像机进行拍摄。我们非常重视从内容的这一端做起,做到内容上与其他普通银幕的差异化。”吉姆·安普斯这样说,“相比之下,其他自主品牌主要开发的领域只是在放映这一块而已。”中国巨幕对自己的定位则是“兼容性强”的放映设备集成供应商,且认为这更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陈京民表示,中国巨幕在图像优化系统、母版制作、多声道还音系统方面具有核心技术,另外也整合了多家公司提供的设备,放映机来自比利时的Barco(巴可公司),音响是Barco的11.1声道音箱,银幕来自英国的哈克尼斯银幕, 3D设备是韩国的Masterimage。

作为一个新来者,中国巨幕正凭借自己的性价比优势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育品牌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巨幕刚刚推出市场时,媒体曾经在报道中提到的“两种巨幕系统的售后服务”问题。

对于售后服务的问题,IMAX公司表示,IMAX的放映设备如果出现问题,会有专人进行远程数字登录解决问题。如果是胶片和硬件设备出现问题,公司会派专人前往影院解决。除此之外,IMAX公司还会对客户购买的设备进行半年一次的定期检查。

对于中国巨幕,媒体曾质疑,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巨幕各个设备是否都需要由相应的供应商来维护,从而给售后服务造成很大困难。比如放映机有问题,要找比利时的供应商,银幕有问题,要找英国的供应商,3D设备有问题,要找韩国的供应商等。对此,中国巨幕的研发带头人、中国电影科研所所长杨雪培表达了这样的希望,“中国巨幕将来也要有专业的维护团队,实现像IMAX那样的实时在线维护,并且将各个行业技术融合到一起”。

未来之变

中国巨幕能凭借本土作战和高性价比的优势在中国市场击败IMAX这一国际性的品牌吗?答案还悬而未决。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巨幕及其他本土巨幕品牌的浮现,将逐渐改变IMAX在巨幕界一枝独大的局面,创造一种竞争的格局。

日益激烈的竞争会给IMAX“独断专行”的经营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或将促使其转变在中国市场定价、排片、分成等方面的策略。比如在《少年派》放映风波后,IMAX表态2013年不再坚持“排他性放映”便是一个明证,这些转变或将帮助IMAX巩固其市场领先地位。对于中国巨幕等“新来者”来说,挑战 IMAX这位“老大哥”的道路还很漫长,从设备系统的整合质量,到品牌价值的长期维护,还有太多需要自我提升的地方。

如今,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解放了“巨幕”这个市场。而对于整个放映业来说,巨幕市场的风声水起、群雄并立更印证了一条颠扑不破的产业真理——研发新技术为观众营造出新奇的观影体验,便能创造出新的市场增长点。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从小屏到巨幕,在电影百余年的发展史中,放映的体验已经历多次进化,也不断推动产业向前发展。

在3D、巨幕等放映技术尚在如火如荼发展之际,新的技术角逐又已经开始展开。比如好莱坞电影公司正在开发的高帧率拍摄和放映技术,尝试用48帧甚至60帧每秒的速度,取代传统的24帧每秒,为观众带来更流畅、更逼真的画面。而IMAX公司也即将推出其与数字放映机生产商Barco合作开发的激光数字放映系统,能将巨幕的宽度再增加9米,为观众提供更宏大、更清晰的体验。未来的电影放映业,仍有很多的传奇留待书写。而中国公司何时能发展出核心的技术创造力,成为市场的创造者,而不是简单的追随者,更是值得中国电影业界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