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业积聚效应下的集团客户信用风险表征及识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积聚效应下的集团客户信用风险表征及识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产业振兴规划对于中国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结构调整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商业银行应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适应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对于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战。本文结合商业银行的信贷实践,分析了商业银行集团授信客户的信用风险表征,提出了具体的风险识别方法。

关键词:产业积聚;集团客户;信用风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1-0018-04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009年一季度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续制订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振兴方案主要侧重于产业整合与振兴,涉及的都是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其鲜明特点是几乎囊括了中国80%的制造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可见,产业振兴规划方案的出台,将进一步强化产业积聚效应,将培育和成长一批企业集团,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振兴规划对于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要根据产业规划精神,灵活调整信贷政策以抓住新的市场机会和业务机会,特别是集团客户作为产业振兴的最大受益者,需要重点关注;二是要关注产业积聚下的集团客户风险管理累积。集团客户在加快兼并整合步伐的过程中,有机遇也有风险,特别是对当前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中的集团客户信用风险表征的分析及识别意义重大。

一、集团客户行为表征及其信用风险特点

实践中集团性客户的类型较为复杂:从集团成员联结方式看,我国企业集团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是契约式联结的企业集团。即参加企业集团的各成员之间,通过协议在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发挥各方优势,形成集团统一管理权。其二,股权式的企业集团。即以资本作为纽带,通过集团母公司对集团成员单位的股权占有而实现对成员的统一管理。其三,家族式企业集团。从形成原因上还可分为:一是行业转轨型。融经营与管理为一体的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按国家政策要求分为一个或若干个企业集团;二是市场发展型。为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强势企业为基础,通过兼并或重组形成企业集团;三是政府推动型。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对辖属企业进行组合。

集团客户除具有一般客户所面临的市场和财务风险外,还具有与集团客户经营管理相对应的特殊风险。

(一)多元化扩张,过度授信

集团客户大多存在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主业比较清晰,并以此延伸到上下游产业,经营链条比较稳健。但部分企业受经济环境或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影响,不顾企业实际承受能力,偏离主业对外扩张,盲目乐观于陌生行业的发展前景,逐步丧失行业地位和竞争优势。这些企业由于多元化投资扩张过快、负债过重导致资金链紧张,危机显现。

部分集团客户为了资金融通的需要,以本部作为融资平台,在各家金融机构建立信贷关系,并承诺以核心客户或优质项目作为贷款的载体,获取银行信贷资金后,通过内部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等途径统一调配使用,形成巨大的“资金池”,并脱离了银行对信贷资金的监督管理。最终导致过度融资,形成系统性风险。

(二)关联交易频繁,关联风险度高

集团客户的关联成员之间经常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交易类型主要有产品购销、资产重组、融资往来、担保租赁等。各种关联交易的目的互不相同,有的出于集团内部经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考虑,有的则是为了规避政策障碍和粉饰财务,通过关联交易调节企业利润。集团客户企业间关联关系错综复杂,资金链脆弱,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集团内关联企业相互担保形同虚设,一旦风险爆发,公司的第一和第二还款来源对银行授信的保证程度不高。

(三)信息不透明,信贷管理难度大

集团客户资产规模庞大,资金调度能力相对较强,往往能利用银行交叉开户、多头授信“拆东墙、补西墙”,有的还会通过拆分、整合等手段故意在银行间频繁流转资金制造现金流,银行授信到期还款后容易再次取得授信,以此掩盖借款人实际经营窘迫的状况,延缓风险暴露。对于资金紧张、存在多头授信的集团客户而言,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收缩贷款都将使其资金链条断裂,最终形成信用风险。

(四)注重并培养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企业集团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非常注重培养同政府部门的关系。集团客户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往往能够获得各级地方政府的扶持。部分地区的集团客户诚信度不高,在投资或改制过程中,倾向将集团内优质资产剥离,而债务留在壳公司,在优质资产与银行债务之间建立“防火墙”;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推波助澜,授信银行常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导致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失控。

综合以上集团客户的行为表现,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特征主要表现为:

1、内生性。集团客户一般资金实力比较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强,特别是在其成长、成熟这两个生命周期阶段,由于行业地位突出、融资能力较强,由市场波动和流动性紧张导致的信用风险爆发的概率较小,积累信用风险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如公司产权界定不清晰、治理结构缺失、管理混乱、投资决策失误、财务不规范、内控薄弱等内部因素。因此,排除非常时期的国家调控政策以及不可抗力事件,集团客户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的经营失败可能性较小,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内部因素。集团客户信用风险产生的内生性特征,要求商业银行将风险防范的重点放在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状况以及其变动信息的紧密关注。

2、隐蔽性。集团客户的信用风险一般在其内部萌芽。这种源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不规范所隐藏的危机不易为外部觉察。集团客户具有规模、成本和市场优势,当其中的某一成员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时,可以通过集团内部的交易和财务支持,使其化险为夷。同时集团客户通过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将集团内某一成员的经营风险转移到集团内的其他成员,将风险转移和隐蔽。这要求银行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

3、系统性。集团公司内个别成员企业的经营危机可以通过关联交易和互保导致连锁效应,把经营危机扩大至整个集团;反过来的情况也存在。因此,集团客户风险具有很强的系统特征,即一旦爆发,集团内所有成员企业都难所幸免。由于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较高,一旦集团客户系统性风险集中爆发,那么尚未及时退出的商业银行将遭受巨大损失。

二、集团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之基本面分析

行业分析。集团客户一般都是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其发展前景与所处行业生命周期息息相关。从

国家十大振兴产业的情况来看,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等行业都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就需要持续关注这些行业中的集团客户的产业整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也在成长期及以后,这些行业在当前成长期阶段中有较多的信贷机会,但需要加以具体甄别。

治理结构分析。银行厘清集团客户的治理结构,能够掌握集团客户的股权关系、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性,从而银行可以采取相应的信贷策略。从信用分析角度讲,治理结构主要关注这样几种当事人主体的关系:管理层、董事会、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和其他利益当事人。好的治理结构不仅能够促使企业的运行逐步规范(董事会的责任,股东权利的行使),而且能够让外部利益相关者全面公正了解企业(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企业管理素质方面。一是看管理层的行为是否理性。管理层行为的理性与否直接影响公司的未来走向,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公司的投资战略设计和控制能力。如果决策不科学,盲目多元化,那么,企业很可能走上过度扩展的不归路。二是看管理者是否具有持久的创新精神。企业家的本质在于创新。只有不断运用新的思想、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制度和新的工作方法代替原来的做法,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三是看管理层是否诚信。管理层能否坦诚披露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信息。诚信对企业发展的有益作用主要表现为可节省企业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效益;能大大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助于塑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能力分析。反映企业的竞争能力是其市场的占有率,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一般在行业中都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其盈利能力往往是同行业的佼佼者,而且在市场上往往都是龙头企业,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走势。同时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较高的无形资产价值,即企业的品牌价值。

企业的环保责任履行情况分析。科学发展观要求,履行环保责任是企业的基本要求。假如一个企业不能正常地履行环保责任,一旦被取缔或者查处,将会影响银行的贷款回收,从而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质量。集团客户由于产业链条长,其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消耗巨大,其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视,因此集团客户的授信审批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考察企业的环保投入和达标情况。

三、集团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之财务报表分析

对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的识别既不能完全依赖财务报表,也不能放弃财务报表的分析。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仍是识别企业风险最主要和最常用的方法。

(一)结构分析

许多集团客户的财务失败源于资产的流动性差,经营现金流量的不足。对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包括流入结构、流出结构和现金净流量结构分析。在具体分析时,常采用列表方式进行,对合并报表的母公司和合并数要一并分析,确定子公司对整个集团现金流量的贡献程度。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常跨越几个报告期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发展趋势,掌握企业各项活动中现金流量的变化规律,为识别企业的偿债能力作参考。根据现金流量结构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一般有以下原则:现金流入结构中,非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的比重越低越好;现金净出结构中,非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的比重越低越好;现金净流量结构中,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比重越高越好;当现金净流量大于0时,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强,反之,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较弱或者没有偿债能力。但上述原则的运用还要结合基本面。例如,对成长型公司,其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为负数,融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则是正负相间的。

(二)财务比率分析

根据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可以算出财务比率,归结起来有四大类,既流动性比率、杠

财务比率计算后,要与公司的早期的财务比率和行业内的标准值进行比较,用动态的视角确定其在同行业中财务指标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三)对财务报表钩稽关系分析

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集团客户的财务分析需特别侧重财务报表之间钩稽关系分析。所谓的钩稽关系主要是指上期报表和本期报表之间的关系,报表内项目之间的关系,各类报表之间的关系,以及报表与报表附注之间的验证一致性。例如,就现金流量表的主要收支项目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言,“提供商品和劳务收入的现金”与损益表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收票据”之间有内在联系;“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与损益表的“主营业务成本”,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预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有内在联系等。对三张报表之间钩稽关系不对应或有异常,应及时分析,以发现现金的真正去向。

四、集团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之关联交易分析

关联交易是集团客户的风险识别的难点和关键。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对集团性的关联交联交易有知情权,对关联交易的识别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关联交易合法性、合理性的分析。目前,我国对关联交易的规定比较分散,有证券监管部门制定的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规定,有税务部门制定的关联企业税务征管规程,有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准则,有银行监管部门制定的关联企业授信指引等。在实践中,税务部门制定的税务征管规程中对关联交易量化的规定值得参照。合法的关联交易必须经过批准和披露两环节。理论上正常的关联交易应该是交易必须基于自愿,交易的价格是市场价格或比照市场价格为基础制定的价格,交易的条件公平合理,交易的动机非出于不良目的,交易的结果不能损害集团和关联方的利益等。但在实践中,对于关联交易的合理性特别是交易价格公允性判断最为棘手,但也有一定的规则可循,对生产性的交易以市价为基础上下浮动或者是用成本加利润的办法测算;对非生产的交易以成本为准,按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二是合并报表纳入范围的分析。合并报表反映的是整个企业集团为一个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中规定合并报表的范围即母公司拥有其半数以上表决权资本的被投资企业和被母公司控制的其他被投资企业。由于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抵消了企业集团内部的交易事项对个别会计报表的影响,剔除了人为(如利用资金转移、利润转移等)粉饰会计报表的因素,提供了母公司直接和间接所控制的资源、所承担的债务、所享有的权益等综合信息。合并会计报表是获取这些综合信息从而掌控企业集团整体情况的唯一途径。同时,合并会计报表抵消了合并范围内子公司间以及母子公司间的交易,这些关联交易所产生的影响已经全部消失了,也将不要求在合并会计报表中披露已包括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交

易。因此,银行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关联交易对个别企业所产生的影响,那就应对没有纳入集团合并报表范围的,但存在关联交易的个别会计报表进行分析。

三是对关联交易的非关联化的识别。有的集团客户为了达到套取银行信用和躲避监管的目的,常采取以交易弱化关联关系,刻意隐瞒或藏匿关联关系,形式上关联关系消失但仍具有一定实质意义的做法。对非关联化的识别,不仅要将存在经济依存性的双方视为关联方,而且在判断某一方是否是报告主体的关联方时,应关注双方关系的实质,而不应仅仅看到关系的外在形式。如,集团客户的母公司A与子公司B(A公司占51%的股权)存在关联交易,A公司向B公司以大大高于市价销售商品,销售该商品的收入占当期销售收入的60%,随后A公司通过若干次股权转让赶在会计年度结束以前将拥有的B公司51%股权分批转让给非关联法人,以便A公司确认当年利润。从外在形式看,A公司与B公司已经没有关联关系,但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判断,A公司的股权转让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这笔交易不能因为已经没有关联关系而消失。银行对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分析在于剔除报表中“水分”。

四是识别关联交易时,重点审查应收应付账款、长期投资和实收资本、固定资产、存货和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如在正常的情况下,企业的“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的不应过大,如果期末出现非正常的增长,甚至与“应收、预付、应付、预收”的余额持平或超过,则说明集团客户有可能利用关联交易隐藏潜亏、高估利润或隐瞒利润、低估利润,银行应敏感发现不正常情况的变化。

五、集团客户信用风险识别之保证能力分析

保证能力是指借款人无法用主营业务或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来归还贷款时,银行处置抵押物、质押物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或对担保人进行追索所得到的款项抵补银行风险敞口的程度。对银行而言,由企业提供保证并不是将信贷风险转嫁的方式,而是债权的一种保障;并不是对集团客户降低信贷条件的理由,而是银企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内在要求。因此,保证能力的分析,主要关注互保关联企业的担保能力。担保的方式分为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和定金。实践中,银行贷款的保证方式主要是保证、抵押和质押。对保证担保分析关键看是否具有保证资格。目前,我国对关联担保的法律效力存在许多的争议,但银行作为债权人有一些权利是必须主张的,如集团客户的关联担保应经过公司的董事会或股东会的批准,总分公司制的集团客户中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分公司提供贷款或担保的,必须有明确的书面授权,并严格在授权范围和期限内办理信贷业务。对抵押保证主要审查是否足值、合法。特别注意企业的核心资产的价值,抵押人是否是对抵押物有处分权的企业,要审查同一资产是否承载了多个担保,如果母公司以其对子公司的股权设定质押向银行融资,子公司又将其固定资产抵押向异地的银行贷款,一旦抵押权被行使,质押权实际上失去了载体。中介机构评估风险也是注意的要点。对质押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合法性上,如当前大量的收费权质押合法性和股权质押是否经过登记都必须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