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Super bond C&B,Fuji II,MTA粘结离体牙纵裂牙根的力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Super bond C&B,Fuji II,MTA粘结离体牙纵裂牙根的力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比较super bond c&bfuji iimta三种材料粘结离体单根管前牙纵裂牙根的粘结强度。方法:选取离体单根管前牙75颗制备成纵裂牙根模型后按数字随机表分成6组。1~3为压力组(每组15颗牙):1组,MTA充填裂缝;2组, Super bond C&B充填裂缝;3组,则用Fuji II行裂缝充填。4~6为拉力组(每组10颗牙):4组,MTA充填裂缝;5组, Super C&B充填裂缝;6组,则用Fuji II行裂缝充填。用万能力学测试机测定各试件数值,用SPSS 10.0软件包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压力测试显示:Super bond C&B充填纵裂牙根,其抗压能力明显高于MTA组和Fuji II组,而后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拉力测试表明:MTA组抗拉能力最差,Fuji II组明显高于MTA组但明显低于Super bondC&B组。结论:Super bond C&B粘结离体纵裂牙根的强度最强,抗压和抗拉能力优于Fuji II和MTA。

[关键词]Super bond C&B;Fuji II;MTA;纵裂牙根;力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R7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8-0826-04

纵裂牙根常因难以清除“死腔”中的病灶感染组织而成为难以治愈的牙体牙髓牙周联合病变,国内也有学者尝试牙纵裂的治疗[1]。MTA(Mineral Trioxide Aggregrate),Super bond C&B,Fuji II等材料因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在临床广泛用于牙体牙髓病的治疗,但用于纵裂牙根粘结的报道[2-3]并不多见,好的粘结材料除了需要有好的生物相容性之外还需要有较好的粘结性能,粘结性能的主要测试方法有压力测试和拉力测试[4]。本研究按一定的标准收集离体牙,制备单根管前牙纵裂模型,对Super bond C&B, Fuji II, MTA充填后的纵裂牙根试件进行拉力和压力测试,分析这三种材料用于纵裂牙根粘结的强度。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和器械:片切砂轮, MTA(Dentsply,USA), Super bond C&B(Sun Medical Co.,LTD,Japan),Fuji II(而至齿科,中国),金刚砂车针(Dentsply,USA),K锉(Dentsply,USA),垂直加压器(杭州亿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WDT-10(深圳市凯强利实验仪器有限公司),游标卡尺( 北京量具厂),立体显微镜( CLS150MR, 德国)

1.2 方法

1.2.1 离体牙收集:收集无龋、无充填物、无隐裂、无明显弯曲根管的新鲜拔除的人单根管前牙75颗,根段的大小相对一致(根尖端宽约2mm, 距根方10mm处宽约6mm)。

1.2.2 建立单根管前牙纵裂模型:用3%H2O2浸泡1周后刮除牙周膜、洗净、开髓并用过敞法揭尽髓顶、根管预备至40#,在持续喷水降温的条件下, 用高速涡轮机细金刚砂车针在牙体近、远中两侧正中沿根管长轴切割到牙颈部,并从髓腔向根部扩展,从而形成裂缝约1mm的纵裂单根管前牙模型试件。

1.2.3 分组与粘结:给每个试件编号,按随机数字表将试件随机分成6组:1~3组为压力组,每组15颗。第1组,MTA充填裂缝;第2组,使用Super bond C&B充填裂缝;第3组,则用Fuji II行裂缝充填。每个试件裂缝充填后用干棉球放置髓腔后用氧化锌汀封。粘结后将试件置于37℃生理盐水中24 h, 待作压力测试。4~6为拉力组,每组10颗,试件的根部裂缝两侧用球钻各备2个(直径约0.5~1mm)的孔以便穿引结扎钢丝固定试件(见图1)。第4组,MTA充填裂缝;第5组,Super bond C&B充填裂缝 ;第6组,则用Fuji II行裂缝充填。每个试件根管充填后用干棉球放置髓腔后用氧化锌汀封。粘结后将试件置于37℃生理盐水中24 h, 待作拉力测试。以上三种粘结材料的使用分别参照厂家使用说明书。

1.2.4 压力测试:用金刚砂轮打平根尖后取根尖段10mm,双层牙科腊片固定试件。万能力学测试机采用直径为0.1 mm,斜面夹角为120°的压力头,压力头放置在裂缝的充填材料上。将试件固定于电子万能实验机上, 粘结面与剪切力方向平行。加载速度为1mm/min, 计算机自动记录曲线并记录测试结果(见图2、3)。

1.2.5 拉力测试:金刚砂轮打平根尖后取根尖段10mm,用直径0.25mm单股正畸结扎钢丝固定试件在万能力学测试机后,加载速度为1mm/min,计算机自动记录曲线并记录测试结果(见图3、4)。

1.2.6 立体显微镜观察:测试完毕后, 将试件置于40倍立体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断裂面的破坏类型。破坏类型分3种:①内聚破坏, 断裂发生于两部分牙体内部;②界面破坏,断裂发生于粘结剂与牙体粘结的界面;③混合破坏,既有界面破坏又有内聚破坏。

1.3 统计学方法: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P

2 结果

2.1 压力和拉力比较:压力测试显示:Super bond C&B充填粘接纵裂牙根后抗压能力明显高于MTA组和Fuji II组,而后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拉力测试表明:MTA组抗拉力能力最差,Fuji II组明显高于MTA组但明显低于Super bond C&B组。

2.2 试件断面观察:立体显微镜观察显示,所有试件破坏均为界面破坏,未见有牙本质的内聚破坏及混合破坏的发生。观察断裂界面,可以看到粘结剂相对应的部分为牙本质,表现为牙本质与粘结剂界面之间的断裂(见图5、6)。

3 讨论

纵裂牙根的治疗一直是困扰牙体牙髓病专家的难题,Stewart[5]等研究发现氢氧化钙有使牙根裂隙重新愈合的作用,从而提出促进裂隙愈合法。早在1981年,徐君伍等[6]就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牙齿纵折后口内粘结并冠修复,纵折区是可以愈合的。但纵裂牙根粘结后往往会受患牙承受咀嚼力的影响而复裂,这就要求粘结材料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粘结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指粘结强度,粘结强度是粘结剂与被粘物界面内或附近的粘结发生破坏时单位粘结面积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粘结强度测试法主要是拉强度和压强度测试,拉力和压力测试时截面的形状及面积、载荷加载速度是测试结果的主要外界影响因素[7-10]。根据离体牙收集时的排除和选定,本研究的试件均为截面为上底6mm,下底2mm,高10mm,截面积约40mm2的梯形,加载速度均为1.0mm/min,压力组和拉力组分别应用的压力、拉力载荷一致,这样可以有效地消除截形状、面积及载荷加载速度不一致造成的影响。压力及拉力测试结果表明:Super bond C&B粘结强度最强,MTA粘结强度最弱。本实验是所应用的试件模型在大小、形状和充填材料的选择上标准都是一致和统一的,压力测试中万能测试机的压力头剪切力方向是与粘结面平行的,拉力测试中万能测试机所加载的拉力方向是与裂缝完全垂直的,因此,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标准化处理,本实验的设计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三种不同粘结材料的力学性能。

本实验采用传统的大试件,也有学者[11-13]质疑大试件与临床实际效果的相关性。因为试件制作过程中影响因素多,试件在力学测定过程中受力复杂,口腔生理环境和牙体组织结构的复杂性等导致在实验室中完全模拟口腔内环境进行纵裂牙根的粘结性能测试比较困难,但压力和拉力测试被认为是最能反映粘结材料的粘结性能的测试方法[4]。以往的文献[11-13]报道中, 离体牙牙本质粘结强度测试部位多选择磨牙的横断面牙本质, 而在牙本质纵切面上的粘结测试较少见。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试件的破坏均为界面破坏,即表现为牙本质界面与粘结剂界面之间的断裂。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具有如下优点:①压力测试和拉力测试加载方式固定,使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②每颗纵裂牙根的粘结面面积一致, 具有可比性。

综上所述,Super bond C&B,Fuji II,MTA三种材料粘结强度的力学测试结果表明:Fuji II和MTA离体粘结后有一定的粘结强度,但Super bond C&B粘结后的离体纵裂牙根的抗压及抗拉能力最强。本实验发现超强粘结剂Super bond C&B的流动性好,能迅速渗入到裂缝深部,虽不经过酸蚀,对牙本质的粘结强度较好。

[参考文献]

[1]於俊.后牙纵折综合治疗40例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1, 20(4):651-652.

[2]刘思逸,曹寅,解永富,等.MTA和GIC在牙根纵裂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10,19(3):139-142.

[3]Firedman S,Moshonov J,Trope M.Resistance to vertical fracture of roots,previously fractured and bonded with glass ionomer cement,composite resin and cyanoacrylate cement Endod[J].Dent Traumato1,1993,9(3):l0l-1l0.

[4]Steve Armstrong,Saulo Geraldeli,Rodrigo Maia,et al. Adhesion to tooth struc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micro"bond strength test methods[J].2010,26(2):e50-e62.

[5]Stewart GG.The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vertical root fracture[J].J Endod,1988,14(1):47-53.

[6]徐君伍,邢惠周,王忠义,等.纵折牙的动物实验[J].中华口腔科杂志,1981,1(62):117- 118.

[7]Phrukkanon S,Burow MF,Tyas MJ. Effect of cross-sectional surface area on bond strengths between resin and dentin[J].Dent Marer,1998,14(2):120-128.

[8]Lindemuth JS. Effect of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 crosshead speed on the shear bond strength and bonding failure mode of composite resin to enamel and dentin[J].Military Medicine,2000,165(10):742-746.

[9]Hara AT,Pimenta LA,Rodrigues AL.Influence of cross-head sped on resin-dentin shear bond strength[J].Dent Mater,2001,17(2):165-169.

[10]Braem M.Microshear fatigue testing of tooth adhesive interface[J].J Adhes Dent, 2007,9:249-253.

[11]常青,俞立英,吴斌,等.用微拉伸法测试三种牙本质粘接剂在离体后牙纵裂模式中的强度[J].中国临床医学,2003,10(3):283-284,287.

[12]蒋才谦,兰利冲.后牙完全性纵折裂模型设计及意义探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21(4):517-518.

[13]魏文佳,骆小平,刘侠,等.纵折后牙粘接材料选择的体外实验[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22(12):737-739.

[收稿日期]2013-02-26 [修回日期]2013-04-15